红军长征途中宣传标语的演变

2016-11-29 11:35张玲玲
北京档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标语长征红军

张玲玲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和精神远征——长征。长征是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岁月荏苒,烽火硝烟早已散去,我们对长征的记忆却历久弥新。长征途中,红军在全国十四省留下大量宣传标语。从宣传标语内容、形式和功能的演变,我们可以管见党和红军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砥砺前行,逐渐成长、成熟的发展轨迹。

一、标语内容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

在长征开始之初,党和红军就特别重视行军中的宣传工作,经常利用标语对党和红军的政策进行宣传。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办的报纸——《红星报》即强调指出:“不要忽视这一工作对于争取群众、瓦解白军的重要意义”。但是,受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影响,宣传工作中僵化教条的印记较为明显。这一时期的标语多以“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基本口号为主,既不利于群众理解,亦难以反映群众呼声。针对这一情况,1934年11月,《红星报》即以《关于目前地方居民中的工作》为题,批评了在标语书写中只写基本口号,而没有写出群众迫切要求的现象。该文明确指出:把群众的迫切要求写成标语,“对于发动群众斗争有极大的影响。”[1]

在长征过程中,党成功地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此过程中,党和红军的宣传工作也逐步改变了之前的教条主义错误,开始更多地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群众的迫切要求相结合。此后,宣传标语的内容开始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书写,以求通过简洁、明快、醒目的标语,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思想、方针、路线。标语内容越来越切近群众,切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并有更强的针对性。例如,针对李宗仁、白崇禧使用金库券吸取民间资金,强迫群众修炮楼和马路,党和红军提出了“反对李宗仁白崇禧吸取民间现金”“不替李白军阀修炮楼修马路”等标语。这些标语反映了当地群众的迫切要求,使党和红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遵义会议时期及以后,标语的地方特色和口语化更加凸显,逐渐融入了方言、民谣等极具中国特色和风格的元素,例如,“不当王家烈的饿肚兵”“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白军到,干人叫,绅粮笑。要使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要使绅粮天天叫,白军弟兄拖枪炮。拖了枪炮回头跑,打倒军阀妙妙妙。”这些口语化、方言化的标语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更贴近当地群众,也更贴近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展壮大红军和反对敌人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标语形式灵活多样

长征之前和长征开始之初,宣传标语大多先写在纸上,后张贴于墙上,其形式较为单一。长征途中,物资极度匮乏,缺纸少墨的情况经常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红军并没有放弃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他们因地制宜,根据条件许可和宣传对象不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利用现有材料制作了许多极为特殊的标语。例如,用墨汁、石炭、锅底灰、木炭、朱砂、红土、黄土、白垩土等,将标语涂在沿途村镇的墙壁、门柱上;他们将标语写在竹叶、树叶上,是为“叶报”;或是将标语写在木板、竹片上,使其在大河上随波逐流,漂到宣传地点,是为“水电报”;在森林地带,红军则把标语刻在树上,是为“树标”;在牧区草地,红军甚至用石块堆砌成巨幅标语。

除了上述形式外,针对普通标语容易被风吹雨刷、被敌人涂抹破坏的问题,红军还创造性地采用了石刻标语的形式。红四军即组建了20多人的錾字队,专门负责石刻标语的錾刻工作。长征中,红四军的战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天然岩石、房屋阶条、牌坊、石碑上刻下共计1.5万余条红军标语。在他们所刻的标语中,以“赤化全川”石刻最为著名。这一标语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岩上。标语高5.5米、宽4.7米,字间距7.1米,笔画深达0.35米,能够躺卧下一人,被誉为“石刻标语之王”[2]。石刻标语是党和红军思想宣传工作的一大创举,更是红军长征中宣传工作发展的历史见证。

三、标语功能紧密配合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在长征开始之初,受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影响,广大官兵和群众在思想上对长征认识不深,对党的政策和主张也不甚了解。针对这一情况,党和红军制作了“打倒国民党”“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发扬攻击精神,突破敌人封锁线,坚决实行反攻”“乌江虽险,又怎样能挡住红军飞渡”“到遵义过年去”等标语。其主要功能是宣传鼓动,即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发动群众斗争和鼓舞行军士气。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它初步改变了党对共产国际的依赖,使党开始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此后,红军在军事上一改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开展了一系列行动。在此之后,标语的功能也开始紧密配合军事战略需要。例如,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后,主力部队沿途张贴“拿下贵阳,活捉蒋介石”的标语,实际上是为了完成调出滇军的战略部署,蒋介石果然中计,即令云南军阀龙云火速增援贵阳。当各路敌军向贵阳以东开进时,红军却以每天120里的速度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转而向西北方向疾行,巧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3]

对民族大义的深刻认识,对革命对象、革命形势的准确判断,使党和红军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抗日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瓦窑堡会议之后,抗日标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例如,陕西省吴起镇存留的标语“北上抗日,收复失地”和甘肃省礼县罗坝乡的标语“不愿当亡国奴的民众自动起来成立抗日革命委员会”的标语等。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标语却一直存留在群众心中。群众编歌谣唱到:“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标语指方向;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话儿暖心肠!”经过岁月的洗礼,除了石刻标语外,文中提及的其他标语大部分都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是这些或留存至今或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标语,都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长征中宣传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记忆。

长征中这些具有特殊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标语,是党和红军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复杂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坚持宣传工作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党和红军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宣传工作中的灵活性和策略性的增强。标语的演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发展轨迹。在长征胜利结束80年后的今天,重温历史,汲取力量。我们发现,长征从未远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正阔步前行在新的长征路上!

*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XJ020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闵廷均,颜永强.红军长征在遵义时的标语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2(6): 73.

[2]李安葆.长征标语漫议[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4):89.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389.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标语长征红军
标语变变变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