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高职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应用①

2016-11-30 01:29天津职业大学王昆
中国商论 2016年2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效能决策

天津职业大学 王昆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高职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应用①

天津职业大学 王昆

本文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入手,通过采用我国学者编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进行取样分析,得出天津地区高职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现状,并据此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高职就业指导教育中应用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从而为高职就业指导教育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高职 就业指导教育 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从纵向上看,2006年~2015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413万人增长至749万人,而年均新增就业人口1700万人中,职业院校(含中职学校)毕业生就达到1000万,占比达到了近60%;如果按整体就业市场年需要就业人口2500万计算的话,职业院校毕业生占比为40%;按照2014年人口增长率测算,到203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将达到8亿人以上,劳动力供给仍处在高位,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从高职人才培养上看,截止到2015年,我国有1327所高职院校,在校生973.6万人,伴随着高职教育的普及,毕业生人数猛增,“有人无岗、有岗不就”的结构性失业窘境已成为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再加上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职业决策困难,为就业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难题,不仅需要外在推动力——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的耦合效应,更需要内在驱动力——高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决策能力的提升,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增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形成积极的就业和择业动力。

综上所述,在此背景下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帮助和引导学生考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成因和应对方法,改善个体职业决策的水平和质量,完善外部信息平台和就业教育途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和紧迫的任务。

1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内涵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指的是“人们对自身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过程中所需的执行能力的自我判定”。我国学术界界定的内涵是“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为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行为充满信心,并对未来的结果进行预测,激发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正向情绪、攻坚克难的毅力和坚守努力的程度”。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是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等,这几种信息对效能的发挥是依赖于个体对其的认知和评价。自我效能感具有的四种功能包括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性和坚持性、影响个体面对困难的态度、影响行为养成和思维定势和影响活动进行中的情绪。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由Hackett和Betz最早应用于职业心理学和职业辅导领域的。之后,Betz和Taylor将自我效能在自我效能理论和职业成熟度理论相融合的基础上,创新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从个体自我评价、收集职业信息、确定职业目标、制定未来规划、问题解决等5个方面做了内涵界定,并以这5个方面的信息作为维度编制了问卷和量表。应用最广泛和实效性最强的就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简称CDMSE),主要是通过5个方面信息的评价和效能发挥状况来达到测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目的,通过测量,能够在学生中明确地区分出职业已决者、未决者和生涯犹豫者。

2 高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测量现状

采用我国学者彭永新和龙立的编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以天津职业大学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1份,有效问卷439份,有效回收率87.8%,通过SPSS19.0软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天津地区高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现状(见表1)。

表1 高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水平及各维度的得分情况

表2 高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各层次人数分布表

同时在对高职生性别、生源地、家庭、兼职与否、年级等相关要素的t因子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中得出:第一,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大,择业焦虑体验越多;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小,择业焦虑体验越少。第二,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大,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往往比较低;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往往比较高。第三,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比较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往往感受到更少的择业焦虑体验;具有比较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往往感受到更多的择业焦虑体验。第四,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见表2)。

3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3.1 一个起点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导向,培养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对象并促进人的发展的就业教育,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培养既具有专业特长和技术技能的准职业人,同时还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需要的社会人。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高职教育要使每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使命,又符合教育公正的需要。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高职就业指导教育的起点。

3.2 两条主线

遵从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教育属性,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服务作为两条主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继而通过不同学期的专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素质提升教育、创业教育等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多种载体形式不断重复强化,让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案例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头脑中,为激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一定是同步,教育才会发挥实效。如果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偏重理论的话,那么就业服务就是与之配套、非常重要的一条主线。就业服务包括了就业宣传、就业讲座、校友讲堂、招聘会、职业素质测评、就业心理咨询、就业资料、就业信息发布、新媒体环境下的就业服务APP软件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服务工作,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认知规律的变化对就业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激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实践基础。

3.3 三个原则

就业指导教育体系遵循全员化、全程化、个性化等三个工作原则。全员化原则是指就业指导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教学部门也有管理、后勤部门,既有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也有管理干部、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部门人员,既有学生也有家长,既有学校也有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评价第三方部门,从组织机构到人员组成,从教育主体到评价主体,从施教者到受教者都是整个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中的组成,实现全员化。全程化原则是指就业指导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从一名自然人培养到一名职业人的全过程,按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实施不同教育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发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个性化原则是指就业指导教育不仅要遵循普惠性原则,还要遵循个性化原则,共性层面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群体更适宜,如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育部分、专业教育等。但也有很多涉及到心理活动和隐私的内容需要个性化指导,如就业心理咨询、职业素质测评等。由于就业指导教育在很多时候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和家庭环境等更多的个体因素,每个个体还由于性别、年龄、文化基础、社会经验等多项因素而激发的效能基础不尽相同,差异较大,所以在就业指导实践中个性化的咨询、交流、引导和方法传授是比较常态化和显现实效的。

3.4 五种载体

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建立在激发学生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基础上,因此,不同于传统教育施教模式,而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多种类。

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最关键的部分,教育实施有三个核心要素:施教者、受教者和载体。载体搭建了两者之间的桥梁,使得渠道畅通、教学相长、显现成效。体系设计了五种载体: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顶岗实习、新媒体。

课程教学是主阵地,通过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已经大范围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运用了基于工作任务教学模式,或是情境教学,或是项目化教学,部分课程还做成了共享资源库和微课形式,使专业学习提高了功效,学生不仅能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获得收益,同时更多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了通识性的专业技能,有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甚至掌握了职业领域的关键技能和大型设备操作技能。就业指导课程也在教学改革中获益匪浅,按照项目分类,实施了案例导入、情境化教学,这些教学改革的作用在学生素质和技能提升、参加技能大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等多方面显现了成效。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走出校园,短时间到行业企业、商业、社区等公共建设区域进行各种志愿、公益、调研活动锻炼,了解社会、熟悉职业岗位、培养职业意识和责任、养成职业礼仪、提高职业成功自我效能感的行为,社会实践是学生未来踏入社会、成为职业人的桥梁,很多课程教学不能完成的任务,可以通过这种载体来实现,如责任意识、沟通能力、明辨是非能力等。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在课程教学以外的时间和空间,如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在第二课堂中可以专题教育为抓手,切合时机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演讲、模拟面试、创业比赛、招聘会、创业项目路演会等活动。第二课堂具有参与自由性、灵活性、自我性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学生往往更能依据个体特点和愿望进行选择性参与,这种参与缘于个体自发状态,对激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作用发挥更大。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要到与专业对口或相近岗位的行业企业在岗实习3个月以上,这是学生接触企业、接触岗位、接触生产的好机会,学生可以系统、全面了解岗位职责、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绩效考核、薪酬待遇等,为今后学生就业打下实践基础。但这个载体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激发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学生所学专业与职业岗位是相匹配的,学生的职业规划也与其相适应,通过岗位实习锻炼,学生素质和技能得到了提升,对顶岗实习满意度上升,则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发挥起到正向作用,促进了学生毕业后有效就业和对口就业;另一方面学生所学专业与职业岗位不相匹配,学生职业规划与其差异较大,通过岗位实习锻炼,往往增加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则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发挥起到负向作用,严重影响学生就业。

新媒体是在传统意义上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四大媒体基础上,以数字杂志、报纸、广播、手机短信、微信、QQ、数字电视、电影、触摸媒体等互联网+模式下的媒体形态,称“第五媒体”。新媒体是学生最易接受、最具私密性、最快速沟通、最广泛信息、最个性和社群化的载体形式,是学生传统模式下所不能完成任务在这里都能实现的载体,应该说所有学生都是新媒体的忠实粉丝。因此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受众和快捷交互方式,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会发挥更大功效,也是解决就业指导共性和个性问题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

3.5 六个平台

就业指导教育体系设计搭建了六个平台,使整个教育渠道得到了拓宽,创新了工作模式。六个平台是职业素质自我测评平台、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创业教育培训平台、校友追踪服务平台、校企合作平台。

职业素质自我测评平台是依据霍兰德职业匹配理论和职业锚理论,学生通过MBTI测试完成对自我性格、兴趣、价值观、技能的测试,获得职业指向和应提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的系统。

职业技能培训平台通过学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或是开发新的职业领域,通过学校技能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和鉴定考核,取得劳动技能证书或行业从业资格证书。还有一种形式,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培训后,参加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被相关行业企业预先接收,对口就业。

就业指导服务平台是指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建立就业服务机制和机构,从学生入学初始到毕业,提供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和引导服务,利用课程教学等五种载体形式,与学生建立交互机制,采用共性化与个性化结合,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式提高就业服务成效,这个平台也是增强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培训平台是指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等方式,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创业训练营、创业大赛、创业项目路演会、创业项目孵化等多种形式,为培养创业人才建立良好的环境。

校友追踪服务平台发挥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对新毕业的年轻校友进行毕业后追踪服务,帮助他们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提升职业能力;另一个作用是对毕业多年的成熟校友进行追踪服务,架起与母校连接的桥梁,举办校友讲堂、制作校友电子杂志,在校企、行企、企企之间形成合作项目,挖掘出更多的学生就业岗位。

校企合作平台是指发挥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的紧密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项目实施,进行专业共建,一方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实现专业对口有效就业。

[1] 王琰,朱静.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及其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5(06).

[2] 曹佃省,王进平,王道荣,张艳艳.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5(2).

[3] 秦艳.贫困大学生职业决策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5).

[4] 刘雁伶,黄漫远,赵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决策特征与决策状态的关系调查[J].职教论坛,2014(34).

[5] 汤丽丹.构建高校毕业生“全过程服务”就业指导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4(33).

[6] 夏延峰,严先锋.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前置与毕业生出路的承接性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30).

F069

A

2096-0298(2016)08(a)-182-03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劳动力输转培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TJJX13)阶段成果。

王昆(1970-),男,天津市人,硕士研究生,天津职业大学合作教育办公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效能决策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