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呼吸法”研究

2016-11-30 03:08燕艺宾
四川体育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道教道家阴阳

燕艺宾



太极拳“呼吸法”研究

燕艺宾

从养生的层面探讨太极拳的形成无疑是得益于道教文化的直接熏陶,但归根结底离不开道家思想的底层滋养。太极拳中“气”的运用继承了道教对于“气”的实践,但追本溯源是沿用了道家对于“气”的理念。对于道教,在文化背景的神秘面纱之下,《黄庭经》成为太极拳与其之间的直接连结物。而太极拳中的“气”则无疑是《黄庭经》中“呼吸法”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成为太极拳与道家之间最本质的纽带。

太极拳;呼吸法;道家;研究

太极拳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攒过程,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很多人将太极拳称之为“哲拳”,是因为“在练拳、用拳过程中反映中国哲学的范畴与方法论”[1]。“道”作为东方独具的哲学思想,在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乃至传播过程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道家学说的鹤立鸡群,至道教文化的包罗万象,太极拳所囊括的内容都取于其中。而近些年来有关太极拳源流的研究也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都认为太极拳的形成离不开道教文化的熏陶。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探究道教的形成过程,就会发现从古至今又有哪些事物不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太极拳的产生亦是如此。作为武术拳种之一,从技术演变的角度探讨太极拳的形成无疑是源于“戚氏‘三十二式长拳’,传于炮捶,成于‘十三式’”[3]。而作为借鉴了“呼吸法”的养生之术,道教《黄庭经》对于太极拳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 《黄庭经》概述

1.1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修身养性的重要著作之一

“道教上清派名称的由来,是因该派奉《上清经》为主要经典”[4],故用此名。上清派创立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魏晋时期。东汉末年作为以宗教形式组织实施的农民战争接连失败后,统治阶级对于“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等道教教派进行镇压、利用与改造,从而促使道教产生分化。“一部分道教徒向社会上层靠拢,参与宫廷政治,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一部分道教徒则隐遁山林,专事修炼;还有一部分道教徒继续活动于民间,为农民起义所利用”[5]。在贵族、士大夫等人士加入道教后便着手对其进行变革,以便服务于上层社会。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他沿袭并革新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对道教作有系统的整理,完善各种修炼成仙的方术及其理论基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金丹道为中心的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6]。随后这一理论体系使东晋哀帝年间以符水道教为主的天师道向义理化衍变,于是产生了上清派等新道派。

《黄庭经》为道教上清派著作,托名为“太上”所著,实际作者不详。世传《黄庭经》分为《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和《黄庭中景经》3种,因《中景》出现较晚且多疑为后人之作,故一般不纳入《黄庭经》。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楷书《黄庭经》即是《外景》,大约在魏晋之间已有传承。《内景》则由西晋女道士魏华存所传。《内景》与《外景》均采用七言歌诀的写作方式,分别论述了养生修炼原理和方法。全书行文流水,文句古朴,字里行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黄庭经》作为道教修身养性的重要著作之一,历代被后人所推崇。清代乾隆年间著名道教学者董德宁曾言:“道书之古者,《道德》、《参同》、《黄庭》也”[7],由此可见此经在道教经典著作中的重要地位。在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中,同样可见《黄庭经》的踪影。唐代诗人李白诗《送贺宾客归越》云:“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南宋诗人陆游诗《道室杂兴诗》云:“采药不辞千里去,钓鱼曾破万年功。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里有一段:美猴王漂洋过海去拜师学艺之际,听到一个樵夫唱道:“……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便将之误认为“老神仙”,后猴王道:“……《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

1.2 《黄庭经》养生方法:通过存思以炼“气”

上清派养生修炼思想承袭了金丹道中传统中医学理论与天师道中传统道教符箓法术,所以“修炼的基本方法大体包括‘存思’(包括服气、宝精和吞液)、服符、念咒和诵经等数种”[8]。“存思”作为道教医学中内观的修炼实践,开启了道教修炼思想由外在到内趋的演变,使内丹修炼在上清派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存思术“一跃而成为道教修炼的主导法术,从而开辟了道教修炼史上的新篇章”[9]。被誉为上清派代表性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庭经》,则被大众所“认为是各种存思术的荟萃和集大成之作”[10]。在《黄庭经》中,通过存思以练“气”被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之上。然而“气”的理论发源于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随之演化为道家理论,而后汇入道教文化之中。因此,“气”在《黄庭经》中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总体来说《黄庭经》对于“气”的解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则作为单个人体呼吸器官的介质,强调呼吸的方法和频率等。如《内景经·肺部章第九》中说:“喘息呼吸体不快”,《外景经·上部经第一》中说:“呼吸庐间入丹田”;二则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旨在与外界进行作用时产生的物质。如《内景经·口为章第三》中说:“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大意为吞咽津液,可以祛除百病,使体肤光洁润泽,并能发放出清醇如兰花般的幽香;三则指人体先天的能量物质,如“元气”和“精气”。如《内景经·呼吸章第二十》中说“呼吸元气以求仙”,《外景经·上经部第一》中说:“丹田之中精气微”。

2 道家“气论”与道教“气法”对《黄庭经》的影响

2.1 道家提出“气”的理念形成“气论”

作为我国古代现存的最早一部哲学专著《周易》,认为“气”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宇宙演化变迁的原动力,是生命的源泉”[11]。而且《周易》所提出的阴阳,实则就是阴阳二气,例如《周易·乾卦》中讲:“乾龙勿用,阳气潜藏”。“道家认为,生命以‘气’为根本,是‘精、气、神’三者的和谐统一[12]。”在道家黄老学派中,认为“气是沟通形、神的中介和桥梁,气把人的形和神统一起来”[13],如在《易传·系辞》中上传第四章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此句谈论“鬼神”不免会有些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从中可以看到“气”对于生命“为物”的重要性所在。老子对于“气”的探讨,更多的是继承,而没有过多的深究。如《道德经》第十章讲:“专气致柔,如婴儿乎?”第五十五章讲:“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与此同时,老子尝试摆脱“气”的具体形态,达到本体论的高度。如《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作为饱有稷下道家哲学思想的管子,对于“气”的理解更为确切。不仅对阴阳之“气”的本体论更深入的论证,如《管子·内业》讲:“包物众者莫大于天地,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而且还将春夏秋冬四时的性质与阴阳之“气”交相辉映,如《管子·四时》将:“五政苟时,春雨乃来,南方日日,其时日夏,其气日阳,阳生火与气”。此外,对于“气”的理解,管子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精气”一说,如《管子·内业》讲:“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理解为“精气不过是气中之一种,但却是气中最精微者”[14]。到了庄子时代,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之上,他将“气”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气论”。同时提出“气”之聚散性存在,并抽象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老子的“道”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庄子·知北游》中记载:“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2.2 道教使“气”的演化由理念变为实践成为“气法”

“道”是一种理论化的抽象,“神”是一种虚玄化的创造。从道教形成的历史脉络来看,它的本源应该是以“道创说”为根基。但是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就不可避免的形成“神创说”理论。在继承方面,不仅道家对于“气”的重视被道教所借鉴,如《云笈七签》卷五十六诸家气法部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同时道教“神创论”引入了道家气化生万物的观念,所以在道教文化中宇宙起始于“一气化三清”。因此,道教将“道、气、神三者杂糅在一起论证其神创论”[15],“气”就把道家和道教紧密的联系起来。此外,“道教尤其注重将其世界观向宗教实践活动的方向转化和发展”[16],因而“气”就成为其宗教实践活动中重要的修炼方法——“气法”。如《太平经·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中讲:“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化,象天为之,安得死也。”译为世间万物应该效仿“天地之道”的守持元气而不断绝,这样才不会让生命走到尽头。由此看出,道家中“气”的本体论理念变为了道教中“气”的方法论实践。在沿袭了道家“气论”的前提之下,道教中“气法”的实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诸如出现了“服气”(又称“食气”)、“守气”(又称“闭气”)和“行气”等“气法”。如《云笈七签》卷三十六杂修摄部食气法说:“养生之家,有食气之道。夫根植华长之类,蚑行蠕动之属,莫不仰气以然”;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说:“常以生气时正僵卧,瞑目,握固,闭气不息,于心上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藏安”;《抱朴子·内篇·至理卷五》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

2.3 《黄庭经》使“气法”细化与深化并提出“呼吸法”

如果说“气法”的形成表现出道教养生由理论变为实践的进步,那么《黄庭经》中对于“气法”的细化与深化,则显露出道教养生的一脉相承。在《黄庭经》中对于“气”的描述可分为3个部分:(1)继承了道家思想对于“气”的见解,如沿用“元气”、“九气”和“精气”等;(2)借鉴了古中医学中对于“气”的演绎,如借用“六气”和“肝气”等;(3)深化了道教文化对于“气法”的实践,提出“呼吸法”。《黄庭经》中“呼吸法”的提出无外乎是整合了道教“服气”、“守气”和“行气”之间的相互配合,使“气法”实践更加贴切和“气论”理念更加完整。但是“呼吸法”却被后人用于太极拳中并反映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的层面。

3 “呼吸法”与太极拳

从内容上来讲,太极拳对于《黄庭经》“呼吸法”的借鉴可从3个方面进行解答,分别是“呼吸阴阳”、“呼吸节奏”和“呼吸程度”。

3.1 “呼吸阴阳”体现为太极拳中“拳式”与呼吸的配合

对于“呼吸阴阳”的体现,《内景经·上有章第二》中说:“出日入月呼吸存”。梁丘子注:“日月者,阴阳之精也。呼吸为阴阳之气,法象天地之气。呼气为出,为阳,吸气为入,属阴,呼吸之间,心当存之,正在一个虚空中字”。指出呼出为阳,以应乎天;吸入为阴,以应乎地,呼吸往来就像日月之出入,与天地阴阳相贯通。“呼吸”在此处解释为附合日月交换,阴阳变化,不属于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更替的过程。这一点正符合太极拳强调“拳式”与“呼吸”的配合。在太极拳动作变化过程中,“凡是用力含蓄轻灵,肩脾开放,脚腔舒张时,应该有意识地吸气;而用力沉稳坚实,肩脚内合,脚腔收缩时,应该呼气[17]。”如在陈式太极拳拗步(上3步)接掩手肱拳动作中(如图1、2、3、4):图1接图2过程中,双手体前交叉时呼气,随后双臂向身体两侧掤架时吸气,这里体现为“开吸合呼”。图2接图3过程中继续吸气。图3接图4过程中,重心下沉吸气并蓄力,蹬脚转腰冲拳时伴随着呼气,这里体现为“蓄势吸气、发力呼气”。

(图1)

(图2)

(图3)

(图4)

3.2 “呼吸节奏”体现为太极拳对于主动喘息的控制

对于“呼吸节奏”的体现,《内景经·肺部章第九》中说:“喘息呼吸体不快”。梁丘子注:“喘息为巽风过猛,体有不快”。此处强调急促的呼吸会使身体不适,这是有关“呼吸节奏”的论述。反观到太极拳,在行拳中有时会出现非常快速的呼吸,如发力的时候。在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当中,存在许多诸如此类发力动作,呼吸也随之忽快忽慢,而这一点恰恰跟“喘息呼吸体不快”看似是相悖的。短跑中,无论体能的好坏,在过程中人都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因为身体运动和呼吸节奏没有达到一种均衡的调节状态,呼吸节奏无法跟上肢体的运动。而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呼吸急促和短跑中是不同的,这更像是一种主动急促,而不是被动的喘息。因为太极拳中大部分动作缓慢柔和,而且是根据“拳式”的特点来调节呼吸。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诸多学者认为太极拳借鉴了呼吸法、吐纳术等,而不是提出相反的说法。此外,初学者会出现一个现象,动作较快,断断续续,而且没有节奏,这正是无法将动作与呼吸合二为一,或者说被动的喘息所表现出来的不协调。因此,“喘息呼吸体不快”中是针对被动的喘息而造成身体的不适。而主动的、有规律的呼吸则是太极拳所强调的“呼吸节奏”。

3.3 “呼吸程度”体现为太极拳中的逆腹式呼吸方法

对于“呼吸程度”的体现,《外景经·上部经第一》中说:“呼吸庐间入丹田”。务成子注:“呼吸元气会入丹田中。丹田中者,脐下三寸阴阳户,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此处强调的是呼吸程度,要求“入丹田”。同时这也是习练太极拳的一处难点。现今熟知的呼吸法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混合呼吸。一般情况下人体直立时或剧烈运动过程中采用的是胸式呼吸,散步、慢跑等小负荷运动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在仰卧等情况下是腹式呼吸。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采用的呼吸方式类似于胸腹式呼吸。但在这之中强调腹式呼吸,称之为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小腹内收,横隔肌上浮,气随之上行聚于胃部以上和胸腔,胸廓自然扩张。呼气时胸廓内收,横隔肌下降,小腹外凸,力求做到气沉丹田。从这一点可以明确的看出太极拳承袭《黄庭经》中所提出的呼吸方法,因为逆腹式呼吸的难点就在于一次呼吸循环结束之时,伴随着气体的呼出,小腹外凸的地方正是下丹田的所在之处,而在行拳过程中游刃有余的做到这一点却非常困难。

因此,《黄庭经》中关于“呼吸阴阳”“呼吸节奏”和“呼吸程度”的要求正是太极拳中“拳式”与呼吸的配合、主动喘息的控制和逆腹式呼吸方法的另一阐释。呼吸伴随着人的一生,《黄庭经》中有关呼吸的记载系统的说明了什么样的呼吸状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但是在道教养生的大背景下,注重的是内丹修炼,隐去了外在肢体的运动。然而太极拳的创生,则是“呼吸法”结合拳术的一种“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同时,呼吸与拳术的结合使得各自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太极拳的慢则是拳术受呼吸制约的最好体现。此外,太极拳中诸如“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等配合间接的使“阴阳”与“拳式”通过“呼吸”得以联系起来。而“阴阳”又使得太极拳与被誉为东方哲学范畴的“道”得以联系,这就是为什么太极拳称为“哲拳”的原因所在。

4 结 语

从道家提出“气”的理念并加以深化,形成“气论”,随之道教使“气”的演化由理念变为实践,成为“气法”,直至《黄庭经》继承“气论”与“气法”之后提出“呼吸法”并被应用于太极拳中。总而言之,从养生修炼的层面探讨太极拳的形成无疑是得益于道教文化的直接熏陶,但归根结底离不开道家思想的底层滋养;太极拳中“气”的运用继承了道教对于“气”的实践,但追本溯源是沿用了道家对于“气”的理念。在道教文化背景的神秘面纱之下,《黄庭经》成为太极拳与其之间的直接连结物。而太极拳中的“气”则无疑是《黄庭经》中“呼吸法”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成为太极拳与道家之间最为本质的纽带。

[1] 闫 民.身体观视域下太极拳的哲学意蕴[J].体育科学,2015,35(2):90~95.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

[3] 张志勇.从太极拳技术演变的历史谈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3,20(1):113~119.

[4] 袁志鸿.思问晓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24.

[5] 卿希泰,康大朝.道教史[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2.

[6] 黄志凌.《道藏》内景理论研究[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22.

[7] 王 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24.

[8] 杜 洁.黄庭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5.

[9] 张崇富.上清派修炼思想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3:3.

[10] 张崇富.道教存思术及其养生价值[J].宗教学研究,2008(2):23~28.

[11] 肖汇洋.解读《周易》易道与养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55.

[12] 曹景川,“贵身”与“炼形”:道教养生思想中的体育精神[J].体育科学,2013,33(10):89~92.

[13] 白延辉,白 奚.黄老道家顺任自然的生命修养论[J].齐鲁学刊,2015(4):29~33.

[14] 李道湘.从《管子》的精气论到《庄子》气论的形成[J].管子学刊,1994(1):18~23.

[15] 张利明.传统气论与道教神仙思想之互通关系略析[J].宗教学研究,2013(3):75~78.

[16] 吕鹏志.道教气法概论[J].中国道教,2000(5):49~52.

[17] 张鹏海.太极拳练习中的“呼”与“吸”[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38~39.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Breath” in Tai Chi

YAN Yibin

For the aspect of health cultivation, the formation of Tai Chi benefited undoubtedly from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with Taoism, but ultimately inseparable from the bottom with nourish of the Taoists ideology. The use of “Qi” in Tai Chi has inherited the practice of “Qi” in Taoism, but bent over backwards to be followed the concept of “Qi” in Taoists. For Taoism, “Huang Ting Jing” was a direct connection between Tai Chi under the mysterious background of culture. So the “Qi” of Tai Chi becomes the best expression in “Method of Breathing” of “Huang Ting Jing”. At the same time, becomes the most essential vinculum between Tai Chi and Taoists.

Tai Chi; Method of breathing; Taoists; Research

1007―6891(2016)02―0019―04

10.13932/j.cnki.sctykx.2016.02.06

G811.4

A

2015-11-23

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ssxm45。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Institute of P. 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猜你喜欢
道教道家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西夏道教补议
服药先分阴阳
漫画道家思想
法于阴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