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2016-12-01 16:23周雪梅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2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培养途径依法治国

摘 要 依法治国作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法制保障,在现阶段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其法治意识的高低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慢,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本文认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的剖析,有助于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的重整与创新,为国家培养出具备优秀法律素养的人才,致力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意识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周雪梅,成都工业学院副教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259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全面规定了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及实施途径等。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及法治现象的认识、心理、评价、观念及理想的总和。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各高校思政课积极回应党的号召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处于从校园过渡到社会的特殊阶段,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于大学生而言具备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方面,大学生身处相对单纯的大学环境,产生激烈冲突的可能小,但是也难免与同学、老师之间发生纠纷,为了避免出现下一个马加爵,教会大学生应用法律手段避免以及应对纠纷显得尤为关键,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另一方面,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对未来社会环境充满着未知与迷茫,极容易置自身的合法权益于不利之境。若在学校能够经过系统的学习,基本具备法律思维方式,能够很好的维护自身权益,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当然,法治意识的加强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

法治意识的培养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首先,鉴于市场经济时代所特有的价值多元、多变、复杂等特征,强调法治经济尤为必要。市场主体理应遵守市场规则,坚决抵制不正当竞争,同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作为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在利益受到侵害时积极寻求法律救济。其次,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作为接收能力极强的大学生群体更应该掌握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发现法律漏洞,促进法律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最后,促进整个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转。个人、家庭、社会等组成国家这个整体,各个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如何维护不同群体的利益是摆在国家面前的大事。法律是社会有序运作的保障,是最后一道防线。

(三)应对全球化趋势的客观需要

当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由于本国文化、历史、种族、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各国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复杂多元的客观现实。中国在世界人民的心中一直秉承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积极同其他国家一同应对世界发展难题、环境问题、和平问题等。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更离不开世界。在强调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世界也应当对中国开放。当然,要想更好的融入世界,就得遵守国际法的相关规定。未来国家之间的交往会更加频繁,其中会牵涉到很多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与处理,这就对我们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大学生对法律产生信仰,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能够深刻理解国家在对外方面作出的决策,在内心形成自身正确的判断,为以后建设更美好的中国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法治信仰不坚定

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的著名论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深刻揭示了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于法律的一种尊崇敬仰的态度,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并因此而愿意热忱地捍卫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受到封建迷信观念影响及法治建设的漏洞,多数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或是不坚定。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我国的法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削弱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影响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当自身遇到问题时,大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寻求关系来解决,虽然期待法治社会的到来,但内心依然缺乏信仰,没有真正认同法律;或认同法治,但依然不守法,权利意识强,但义务意识薄弱。

(二)法律知识匮乏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在校大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在学校进行功利性学习。大学非法学专业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尤为单一,主要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两个章节。“法治教育”并非一个单独的学科,而是归属于“德育教育”,没有自身独立的学科地位,并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非法律专业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法律知识的教授依赖于仅有的两个章节未免太过匮乏,更别说参加法律实践活动。同时,法律课程教授的内容与社会实际情况脱节,更加导致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实用性减弱。再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在法律知识的局限性,大多数只会照本宣科,没有过多的深入研究,不能对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养起到深刻的影响。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大学生获取的法律知识极其有限,在意识层面不能够架构起对法律的信仰。

(三)知行脱节

大学生缺乏法治意识,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发生侵犯自己权益的事件后,固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陈旧观念。一方面,忽视法律的权威,摒弃其作为行为准则。在面临热点事件时很容易受到公众舆论的影响,表现出不理性的情绪化倾向。鉴于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到社会不好风气的影响,不但不能减少纠纷,很可能会加入其中,成为加剧纠纷发生的主要群体。另一方面,曲解法律,导致法律在实际生活中朝着不好的方面被应用。例如,大学生过分强调自身的权利,忽视自身应当履行义务的情况大量存在;也有大部分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利用自己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钻法律的空子。这样的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被不法分子利用,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

(一)教学创新是夯实法律基础的关键

“法治国家的目标,是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构成这一成熟社会的基石,则是具有现代科学文化专业知识以及一定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方面任重而道远” 。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全民之举,而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全举之重。大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深刻领悟到法律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视法律的威严,任意践踏法律,放弃自我。一个没有法治意识的人,懂得的专业知识越多,反而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作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做好大学生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自身、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均具有深远的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大学法律课程的创新刻不容缓。在授课内容方面,紧跟法治时代主题,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的法律热词、法律事件等丰富授课内容。在授课方式上面,可采取以案说法、法制宣传、旁听庭审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法律产生兴趣,并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利用互联网技术,例如微信、微博、互联网通讯等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二)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是客观要求

社会法治环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社会管理和文明建设的法治化特征。法治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公民摆脱对法律无知的状态。社会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的法治水平、法治精神、法制宣传以及人们的行为等构成整个社会的法治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社会作为法治生活的重要土壤,有责任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全社会应该营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环境,不断构建一套良好运作的司法体系。唾弃和改变传统的法律观念,树立符合现代化的法治观念。在全社会确立法治的价值精神,加强公民对法治的信仰,自觉服从法律。具体而言,良好法治环境的营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受到约束。公职人员一旦徇私舞弊,必将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以及法律的有效实施,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整个社会的政治基础。二是确认与维护公民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其拥有的各项合法权利均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具体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实现公民权利的保障是法治思想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法治环境优劣的重要判断标准。

(三)大学生切身实践法律是最终目标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要任务,从自身着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实际生活中的法律实践来强化自身的法治意识,理性的运用法治理念指导自己的行动。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对法律知识的获取、法律意识的养成、法律文明的传播要有先行者、法律先锋者的意识,以法律为行文准则,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这才是法治社会赋予公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将法律制度转变成法律实践需要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首先,扎实法学知识。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强调行动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是具备了相当法律基础知识的人,才能在具体的法律实践当中有意识的用法律来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法学教育。其次,知行合一。法律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习知识是方法,而法律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才是目的。在具体面对需要应用法律的领域,尽量运用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不能意气用事、重义气而忽视法律的权威。不但要有权利意识,更应该具备义务意识,积极主动履行义务。最后,在实践中发展法律。法律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在具体实践生活当中,善于发现现有法律法规当中的漏洞,为法治社会的不断向前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人民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bbs1.people. com.cn/post/2/1/2/142851054.html.

郭新建、岳雪.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路劲研究.社会民生.2015,12(56).140.

陈华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1-26.

王勇、李赟赟.浅谈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2(10).411.

参考文献:

[1][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周伟.试论法治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导刊.2012(1).

[3]刘佳.中国法治化的现实基础.中外法学.1999(1).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培养途径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爱国不能仅凭激情,也要守法明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