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底色

2016-12-03 20:42胡新明
江西教育A 2016年10期
关键词:母亲

胡新明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长征老战士,我亲爱的父亲离开我们也整整13年了。时间的流逝已经把对父亲离去的情感由汹涌澎湃转为潺潺溪流,同时也让童年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但对父亲木刻般的印象却如干涸河床下的鹅卵石般更加裸露凸显……

父亲1913年出生于江西省吉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襁褓中即失去了母亲,七岁时又失去父亲,与哥哥相依为命,八岁给人放牛,之后又跟着大人学做篾来养活自己。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动员下,他参加了儿童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他参加了三次反围剿和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参加了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的足迹遍及了除新疆等少数省份以外的大片国土。在枪林弹雨中,他三次负伤,左眼失明,头部永远留下了战争的痕迹——未取出的弹片,是二等伤残军人。他在贫穷、战争中度过了人生的童年、青年及壮年,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文革”前为行政十三级干部。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坚定的。自从十几岁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上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的道路后,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他都没有动摇让包括自己在内的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念。我清晰地记得他对我说过的话“不要害怕困难,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咬紧牙关挺过去,就胜利了”。那时候,我还不能真正理解这话的含义,现在,我明白这就是信念的力量,是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就是靠着这坚定的信念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让父亲能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无数次地战胜孤独、无助、绝望和死亡。让所有劳苦大众免去贫穷、饥饿,过上幸福生活这一信念,就是父亲以及所有的红军将士冲锋陷阵、奋斗不息的不竭动力。坚定的信念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像一架永动机,激励着父亲和伟大的红军能够在危急关头峰回路转、置于死地而后生。

父亲是忠诚的,从1933年入党到2003年离世,父亲的党龄整整70年。在漫长的70年间,经历过无数风雨,父亲为党的事业浴血奋战,为人民的事业恪尽职守。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来就没有跟组织讲过价钱,从来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为党的事业,他不仅能任劳,还能任怨。作为一名军人,他直到解放后才与小他17岁的母亲结婚。然而,就在年近40初为人父的时候,却因为打成“老虎”而被关禁闭,不能去看初为人母的妻子和呱呱坠地的爱子……“文革”期间父亲失去正常工作的权利,唯一的工作就是接受各种“造反派”的批斗,被迫写那些永远写不完的检查材料,参加那些永远也开不完的批斗会……但是无论经历了什么,都没有影响父亲对党的忠诚,在任何时候,我都未听到他对党和国家任何的抱怨。

父亲是廉洁的,解放后,党和国家给他提供了很高的工作生活待遇,给他配了车,但他去省里开会经常是步行去的,更没有让我们家属用过公车。记得母亲有一次用他的名字给家里开药,被他严厉地批了一顿,从此之后我们家从没有享受过他的公费医疗,更不要说假公济私,以权谋私。

父亲是亲民的,作为有70年党龄的老党员,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已经渗透到他的血液里骨髓中。他经常说:当兵的要为百姓打仗,共产党要为百姓做主。在上世纪60年代初自然灾害那几年,经常会有安徽、浙江等地的饥民来逃荒要饭,父亲对阿姨说:有讨口(父亲的家乡话,即为要饭的)的来,装碗热饭给人家。父亲不论是对高层领导还是普通工人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尤其对社会底层人群更加和蔼可亲,从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1969年年初他被安排回老家赋闲,闲来无事,他在自家院子里开辟出一个菜园,父亲把它打理得郁郁葱葱,各种时令蔬菜不断,他经常把自己的劳动果实送给附近的居民。

父亲是慈爱的,他爱着自己的妻子、孩子和所有的亲人。父亲幼年失怙,没有双亲,结婚后他把岳父母接来一块住,他像孝敬自己父母一样孝敬这对伤残老人(外公是北伐战争的伤残军人,外婆是盲人)。父亲唯一的哥哥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中病逝,留下小脚的嫂子和四个年幼的孩子。从此,父亲挑起哥哥的生活重担,每月发工资后让母亲按时给伯母一家寄生活费,直到堂兄弟姐妹们长大成人。母亲是父亲所在部队医院的医务人员,他们年龄相差很大,父亲素有军人作风,雷厉风行,少言寡语,而母亲则热情活泼,喜欢聊天;父亲喜静,母亲好动,用父亲的话说“你妈妈是见到石头都有三句话说”。每当他们出门,妈妈碰到同事朋友寒暄、打招呼,或说到女人之间的“三句话”时,父亲总在不远处耐心等候。父亲虽然时常批评母亲的“自由散漫、拖拖拉拉”,但仍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和睦。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当家里买了一点好吃的,母亲总是优先尽着父亲;而每当母亲午睡时,父亲总要对我们这帮嬉戏中的孩子嘱咐:轻点、轻点,不要吵了你们的妈妈。晚年的母亲经常对我说:你要好好管管他(指我的丈夫),叫他不要抽烟喝酒,对身体没好处。我笑着回她:你是怎样管我爸爸的?年轻时的母亲任性、倔强,母亲晚年时我想探究她和父亲的婚姻关系,问她对自己的婚姻满意吗,有什么遗憾?母亲缓缓回我,我很知足,没有什么遗憾,你爸爸对我很好,他总是让着我。因为革命,父亲人到中年才娶妻得子,从我记事起父亲的形象就是“老爸”。我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南昌的夏天是名副其实的“火炉”,那个年代是既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的,那时家家户户都睡竹床或竹床板。我记得我们家就是把竹床板一头搭在窗口,一头架在桌上,夏夜,我总是躺在父亲的胳肢窝下,数着苍穹下偷偷眨眼的星星,抑或望着浩渺夜空,看明月害羞般撩开薄雾轻纱,深情俯视大地,父亲的蒲扇送来阵阵微风,我就在明月清风中沉沉睡去……

父亲是坚强的,但我却见到了父亲唯一的一次流泪。我五岁那年的秋天,患上流行性脑膜炎,全身发烫,泥一样瘫在父亲怀里,父母急匆匆地把我送往传染病院,一进院就被下达病危通知书。我依稀记得父亲流着泪对医生说:请一定治好我的女儿。此后,无论父亲遇到多大的屈辱、挫折和困难,我都没见到父亲流泪。

父亲是重教的,虽然他人到中年才做父亲,但丝毫不影响他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他经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他从未对我们的学习成绩做过要求,但对我们的行为习惯却有明确的要求:在行为习惯方面他要求小孩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站着要挺胸抬头,不能勾腰驼背,坐着不能仰八叉,吃饭时筷子不能在盘子里拨来拨去,只能夹靠近自己盘里的菜。要讲卫生,脸上手上要干净,衣服要整洁,领口上的扣子要系上,不能敞胸露怀;在品行方面,他要求小孩子要文明礼貌,要尊敬长辈、尊敬老师,看到长辈和老师要打招呼问好。他要求小孩子要诚实,不能撒谎,在父亲看来说谎是很严重的错误,哪个孩子说了谎就会受到“饿饭”,即一顿不吃饭的处罚。他要求小孩要勤劳,不能“好吃懒做”,不能坐吃山空;在人际关系方面,他要求小孩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平等待人,不能搞特权,不能有优越感,要吃得起亏,不能占别人的便宜等;待我们长大一点,父亲尤其重视对我们进行抗挫折教育,他常说:你们要成为有出息的人,要吃得苦,受得罪,要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过去打仗,靠的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吃不得苦就打不赢仗,上了战场就要敢打敢拼,不能贪生怕死,越怕死就越会死。要有闯劲,敢于闯,走出一条绝处逢生的新路子,活人不能给尿憋死。这些就是父亲的教诲,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革命经历教育我们,培养我们的行为习惯,对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砥砺我们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培养我们的抗挫折能力。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现在想起恍如隔世,他的品格和精神也似乎与这个时代有疏离感,但这种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品格正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必须大力倡导的。

又是月圆时分,面对当空皓月,我感到自己很幸福,父亲在苍穹中慈祥地望着我,我仿佛又回到了父亲的臂弯……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树 五章
母亲的“禅”
母亲
母亲点亮了我的一生
母亲
摔倒的母亲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