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4年成都市成华区艾滋病报告疫情分析*

2016-12-06 03:47栾荣生王德伟李虹璇蓝海波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成华区同性感染者

冷 冰,李 苑,栾荣生,王德伟,李虹璇,蓝海波△

1.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 610051);2.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 610041);3.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论 著·

2007~2014年成都市成华区艾滋病报告疫情分析*

冷 冰1,李 苑3,栾荣生2,王德伟1,李虹璇1,蓝海波1△

1.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 610051);2.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 610041);3.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目的 了解成都市成华区艾滋病(HIV/AIDS)现状及流行态势,为进一步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2007~2014年全国HIV/AIDS综合信息网络直报中,现住址为成都市成华区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HIV/AIDS患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截止到2014年,成华区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1 435例,其中,HIV/AIDS期病人571例,死亡134例;男性感染者1 301例,占90.66%;病例以25~44岁的青壮年为主,占全部报告病例的62.58%;经性传播病例累计1 366例,占95.19%;病例发现途径以住院及门诊检测、自愿咨询检测为主;流动人口1 017例,占70.87%。 结论 成华区HIV/AIDS疫情逐年上升;男性青壮年为主要感染人群,低年龄段人群比重上升;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比例明显增加;感染者以流动人口为主。应加强对男男同性人群、青年学生及流动人口的宣传干预,以遏制HIV/AIDS疫情蔓延。

艾滋病;报告疫情;流行特征;成都

成华区地处成都市东北部,是成都市经济重镇,辖区工厂、高校众多,人口流动频繁,自1998年在注射吸毒人群中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艾滋病(HIV/AIDS)疫情快速蔓延。为全面掌握成华区HIV/AIDS疫情现状,使HIV/AIDS防控、干预工作更具针对性,现对成华区2007年以来的HIV/AIDS报告疫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7~2014年全国HIV/AIDS综合信息网络直报中现住址为成都市成华区的HIV感染者和HIV/AIDS患者。

1.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成都市成华区自1998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2009年首次报告病例超过100例,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有所减缓。到2014年底,累计报告HIV/AIDS共1 435例,其中,病人571例,死亡123例(图1)。

2.2 人群分布

图1 成都市成华区2007~2014年HIV/AIDS病例历年报告情况

图2 2007~2014年成都市成华区HIV/AIDS报告病例年龄构成年份

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者为主(592例,占41.25%)。职业分布广泛,但以家政、家务、待业者和商业服务为主,家政、家务、待业者266例(占18.54%),商业服务207例(占14.43%)。婚姻状况中,未婚者居多,共830例(占57.84%)。

表1 2007~2014年成都市成华区HIV/AIDS报告病例性别年龄分布[n(%)]

2.3 感染途径分布

成华区HIV/AIDS传播途径一直以性传播为主,2007~2014年经性传播的HIV/AIDS病例共计1 366例(占95.19%),其中,同性传播742例(占51.71%),异性传播624例(占43.48%),注射毒品56例(占3.90%),性接触+注射毒品6例(占0.42%),血液传播3例(占0.21%),母婴传播1例(占0.07%),不详3例(占0.21%)。在经同性传播的病例中,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者405例(占54.58%),25~34岁者390例(占52.56%),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且与异性传播病例在人口学特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2)。

表2 2007~2014年成都市成华区经性传播HIV/AIDS报告病例情况

2.4 病例发现来源分布

2.5 人口流动情况

感染者一直以流动人口居多,2007~2014年累计报道本地户籍病例418例(占29.13%),户籍为非成华区的流动人口1 017例(占70.87%)。通过对流动人口的分析,该人群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25~44岁605例(占59.49%);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异性传播429例(占42.18%),同性传播546例(占53.69%);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者424例(占43.49%)。而对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与传播途径交叉分析后发现,初中及以下文化者以异性传播为主,高中及以上文化者以同性传播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9.405,P<0.001)(表3~4)。

图3 2007~2014年成都市成华区HIV/AIDS报告病例发现来源分布

表3 2007~2014年成都市成华区HIV/AIDS报告病例户籍分布[n(%)]

表4 2007~2014年成都市成华区不同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感染途径情况

3 讨论

成都市成华区作为西南地区大型城市主城区的代表,近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速,其HIV/AIDS疫情也呈现出如下新的特点。

3.1 HIV/AIDS报告疫情逐年上升,但增长幅度有所减缓

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成华区HIV/AIDS报告病例总数为1 435例,按照2014年成华区常住人口总数94.3万人[1],2014年成华区HIV病毒感染率为15.2/万,若按估计疫情计算,感染率将会更高,而成都市2014年感染率为10.4/万[2]。从时间分布上看,成华区HIV/AIDS病例数逐年增多,但增长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HIV/AIDS病例数与死亡病例数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自2007年开始,成华区开展国家HIV/AIDS哨点监测、中英项目等工作,使HIV监测网络不断完善,检测技术不断更新,以及宣传教育的持续开展,HIV/AIDS防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加强,监测覆盖面和宣传力度逐年加大,因此,感染者检出数量大幅增加;二是随着防治工作的日渐深入,疾控中心自愿咨询检测、医疗机构HIV/AIDS咨询检测、术前检测等多种途径,不仅使越来越多的潜在感染者得以发现,且能较早发现并进行规范化治疗和管理。

3.2 男性青壮年为主要感染人群,低年龄段人群比重呈上升趋势

成华区HIV/AIDS病例各年龄段均有报告,其中25~44岁累计报告898例,占62.58%。该年龄段人群正处于性活跃期及生育高峰年龄,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支柱,经常外出务工,流动性较大[3],易发生高危性行为,一旦感染HIV/AIDS,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损害,对家庭及社会经济造成损失,且使得在家庭内部通过性途径及母婴途径传播HIV的可能性增大[4-5]。值得注意的是,成华区新发感染者有低龄化趋势,以青年学生为主的15~24岁人群感染比重逐年上升,同性传播是其主要感染途径,这与徐园园等[6]研究结果相符。针对此种情况,应将宣传教育的关口前移,重点在初、高中学生中加强HIV/AIDS防治知识的宣教,使他们形成防艾意识;而针对大学生还应进行有效的行为干预,提高其安全性行为意识和HIV主动检测意识,以控制HIV在青年学生人群中的传播。

3.3 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比例明显增加

与全国其他地区情况类似[7-8],成华区HIV/AIDS 3种传播途径同时存在,但以性传播为主。截止2014年底,1 366例经性传播的病例中,异性传播624例(占43.48%),同性传播742例(占51.71%),年龄25~34岁、未婚、文化程度较高,是成华区同性感染病例的主要特征,MSM人群已成为成华区HIV/AIDS防控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成华区流动人口频繁,加之成都市MSM人群较多,近年来,通过同伴教育的方式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使得越来越多的MSM感染者得以发现。但同时,不少MSM感染者迫于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将本来是同性性接触感染谎报为异性性接触感染[3],成华区实际经同性感染的比例可能会更高。由于MSM人群的隐匿性,寻找并对其进行HIV/AIDS的监测和行为干预较为困难,因此,要加强对咨询检测知识的宣传,通过提供畅通的咨询、检测途径,倡导责任意识,促使其主动检测,从而控制HIV/AIDS在MSM人群中的传播。此外,受到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MSM选择结婚的比例增高[8],如何加强在婚MSM的干预、阻断HIV/AIDS由同性向异性传播,是今后的探索方向和工作重点。

3.4 医疗机构成为主要发现来源

目前,成华区病例报告主要来自医院内住院及门诊检测,且发现病例数逐年增多,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感染者是因其他疾病或出现HIV/AIDS相关症状后,在医院就诊时被动检测出来的,同时,自愿咨询检测也是一条重要的发现途径,这与成华区的HIV/AIDS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和医疗机构自愿咨询检测功能不断完善有关。而在体检、孕产期检查等人群中发现感染者,表明HIV/AIDS在成华区已呈现出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态势[9],提示应继续加强HIV/AIDS的大众宣传教育,扩大检测咨询点的数量和覆盖率,提高检测咨询服务的普及性,增加主动发现病例的途径和方式。

3.5 感染者以流动人口为主

成华区HIV/AIDS病例一直以流动人口为主,户籍为非成华区的感染者1 017例,占累计病例的70.87%。人口流动数量的增加和流动范围的扩大是加速HIV/AIDS传播的重要因素[5]。由于流动人口多处于性活跃期,文化程度低,性病、HIV/AIDS知识和自我防范意识较弱,其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性和生殖健康风险[10],加之流动人口社会地位极不稳定,移民心态较为突出,与城市社会的联系与互动较弱[11],具有边缘群体特征,更易发生高危性行为。其易于流动和难于管理的特殊性[12],使他们成为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递HIV的桥梁人群[13]。分析成华区HIV/ADIS报告病例中流动人口的特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以同性感染为主,一方面说明不同特征的流动人口面临不同的健康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特征描述将高危人群寻找出来,进而在宣传和干预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成华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到2014年已达23万余人[1],不仅给成华区的HIV/AIDS防治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战,同时还面临流动人口返乡后将疾病再传染给家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于流动人口,不仅应在流入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宣传,还应在流出地加强HIV/AIDS健康教育,使之在流动之前就充分认识到HIV/AIDS的威胁和预防方法,减少外出时的高危行为[9]。

[1]成都市成华区统计局.2015成华统计年鉴[M] :6-7.

[2]孙敏, 张冉,卢秀琼,等. 成都市金牛区 2014 年艾滋病疫情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3):1955-1958.

[3]李晓霞, 龙清平,覃佩兰,等. 应用Workbook模型估计深圳市龙岗区2014年艾滋病疫情[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4):500-502.

[4]杨慧, 胡艳霞,金燕,等. 济南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12):1235-1239.

[5]Soskolne V, Shtarkshall R A. Migration and HIV prevention programmes: Linking structural factors, culture, and individual behaviour - An Israeli experience[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2,55(8):1297-1307.

[6]徐园园, 朱正平,吴苏姝,等.南京市2002-2014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特征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10):893-894.

[7]Hu D Y, Hu Y W.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n syphilis in Yongjia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2004-2008 [J].Disease Surveillance,2009, 24(11):832-834.

[8]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室.2010年中国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现状与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3):275-278.

[9]徐云, 潘晓红,杨介,等.1985-2009年浙江省艾滋病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11):877-890.

[10] 蔺秀云, 方晓义,林丹华,等.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STD/ HIV高危性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 29(5):1206-1210.

[11] 刘兆炜, 马骁,熊婉梅,等.农村流动人口与HIV/AIDS传播的关系[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18(3):216-218.

[12] 林丹华, 方晓义,李晓铭.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58- 160.

[13] Haour-Knipe M. Families,children, migration and AIDS[J].AIDS Care,2009,21(Suppl 1): 43-48.

Epidemic Analysis of Reported HIV/AIDS in Chenghua District of Chengdu Between 2007 and 2014

Leng Bing1, Li Yuan3, Luan Rongsheng2, Wang Dewei1, Li Hongxuan1, Lan Haibo1△.

1. Chenghu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engdu 610051, China; 2. West Chin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3.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c trends and features of HIV/AIDS in Chenghua District of Chengdu, and provide

for the futu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IV/AIDS. Methods The data of reported HIV/AIDS in Chenghua District between 2007 and 2014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the statistic software SPSS 17.0. Results A total of 1 435 HIV/AIDS cases was reported by the end of 2014. Those reported cases included 571 AIDS cases and 134 deaths. 1 301 cases (90.66%) were male, and the young men with the age of 25 to 44 were the majority and accounted for 62.58%. 1 366 cases (95.19%) were infected through sexual contact, and the cases were mainly detected by clinical treatment and 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 1 017 cases (70.87%) were from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Conclusion The HIV/AIDS epidemic of Chenghua District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young men are the majority of the infected crowd, and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people of low age. Sexual contact is the main route of transmiss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homosexual transmission is getting greater. The HIV cases are mainly from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the HIV/AIDS epidemic among the population of MSM, young students, and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IV/AIDS; Epidemic; Epidemiological feature; Chengdu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705.R.20161027.1709.068.html

10.3969/j.issn.1674-2257.2016.05.025

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No:CHN-304-G03-H)

R181.2

A

△通信作者:蓝海波,E-mail:375188993@qq.com

猜你喜欢
成华区同性感染者
同性极式感应子电机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刘光强对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
成华区“教育戏剧进小学音乐课堂”开展情况的调查
区域校园足球推进策略简析
成都市成华区“ 青少年校园足球嘉年华”
同性危险性行为管理有空白
报告
HIV感染者48例内镜检查特征分析
艾滋病感染者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