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2016-12-06 16:53唐旭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7期
关键词:行动研究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性

唐旭

摘 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文章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目标为切入点,从发展学生主体性意识、加强教师行动研究、营造生态型教学环境等具体举措入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实施精细化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信息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主体性 行动研究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直接提供接班人和建设者。目前懒校族等众多新群体的出现,一方面体现就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可以追溯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生涯规划的欠缺。近年来就业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呈上升趋势,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就业群体的整体职业素养也与招聘单位预期有一定差距。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 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自 2008年起,众多大学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课程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二、存在问题

根据开放式问卷分析结果和学生的个案访谈结果来看,目前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节与节之间独立,模糊知识的系统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以兴趣、技能、价值观、简历制作等诸如此类具体的版块展开,从整体课程体系上缺少连贯性。造成学生在识记课堂内容和总结知识点的时候,更多的记住细节知识点,而不能很好的串联,给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合、融会贯通造成困难。第二,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淡化理论的基础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大改革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向,教师更多偏向实际运用的知识点和案例的讲授,而淡化了理论基础,导致很多学生在理论支撑方面觉得欠缺。例如有的学生在设置目标和更改目标方向的时候,就苦于难以找到相关的理论支持。第三,忽略运用的情境性,对学生职场素养培养力度不够。部分学生反馈上完课程虽然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遍有所提升,但是对于具体行动的开展仍然比较迷茫。课堂教授的内容和理论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不大。例如上完课程很大一部分学生仍然面临“如何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克服怯场心理”等一系列紧迫而切实的问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 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合作);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与发展)。围绕这四大目标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提供指导意义,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从主体性意识的催生、精细化的教学辅导、多层次的实践环节进行完善。从而树立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解决路径

(一)学生:发展主体性意识,实施问题导向学习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传统教育一味强调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个人主体性与独立人格的培养,造成学生主体性的自然缺失。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就是要把培育和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作为根本目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营造出探究性学习活动氛围。问题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叫作问题逻辑思维方式,是指在认识目标已经确定的前提下,理性将问题逻辑作为核心思维方法,通过发现问题、设置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既定的认识目标。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用产婆术来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是西方昀早的启发式教育,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促使大学生对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规划的前提是目标设置和条件分析,而在整个过程中,问题意识尤为重要。具体而言,职规课程上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善于发现问题,通过职业测评等测评量表和个体生活经验,对个体进行评估,在优势和劣势分别进行分析,通过自我审视发现问题。第二,能提出好的问题,尤其是具体的问题。大学生面临的昀多的昀常见的职业规划问题是关于就业途径的,面对重要的人生路口,到底该作何抉择,这个时候,能够针对自我认知的基础,提出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及方式十分必要。昀后,需要强调的是对问题的预见,对工作环境以及个体发展的预见。

发展学生主体意识,还可以通过互动式体验式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培养辩证的思维,积极参与其中。辩证思维简单来讲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首要任务应该学会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譬如对待自身角色的转换。可以以演讲形式开展,讲述从学生身份到职场人士在职责要求与准则、心态等各方面的差异。也可进行实习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把身份转换提前,对职场角色有一个初步感知,作为职业人应该是怎样的处事方式,怎么样的穿着和谈吐。其次是播报形式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对于热点新闻进行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带着专业背景和眼光进行辩证分析。昀好能够以小组辩论的形式,持不同观点者进行探讨,昀终得出昀佳观点。针对大学生就业实际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会分析一个案例之所以成功,成功在哪里,如果失败,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其成功,在就业的过程当中,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还可以进入到真实的职场环境,让学生参观学习,激发学生的就业兴趣。

(二)教师:加强行动研究,实施精细化教学

目前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多以大课形式开展,少则五六十人,多则百余人,单靠一名教师有限的学时授课,很难达到课程预期效果。因此,如何开展从群体到针对性的深度职业生涯辅导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改革。从个体咨询来讲,可以综合运用各类职业测评量表,譬如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评、卡特尔 16PF测评等,对个体的职业性格及人格特质做出一定评估。个体咨询应当一对一的进行辅导,除了职业目标设置等,还应该包括简历制作及修改,就业手续的办理及注意事项等具体就业事宜的辅导。从路径选择来看,可以把学生分为继续深造和工作两个路径,升学分为考研、保研、出国,工作分为国有企业和公务员、私企、自主创业。每一个选择的利弊、注意事项、长短期规划。一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起到相互督促作用,一方面构建起同辈支持的网络,加强互助和协作。对于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教师来讲,更重要的是应该加强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使用从 50年代开始,是指教师定时对自己的思想、信念、知识及其实践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批判性的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教育实践理性,获得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行动研究的显著特征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研究与行动结合、在研究中改进行动。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在自省的计划、实施、反思的行动研究的进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实践知识和教学行为,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生话质量,而且能够使教师个人的、缄默的、隐性实践知识转变成供他人分享的、明确的公共知识,促进自己教学理论的创生与建构,逐步摆脱外来的”权威理论”束缚和禁锢。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相长、相互探究的双主体平行关系,而非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导师,一方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精深和更新,另一方面也应加强行动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调研和思索,能够把就业情况等第一手信息及时反馈和加工整理,形成数据支撑。从大一到大四,应该建立起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档案,每次咨询,每次课程主题和主要内容,建立一个公邮资料共享、答疑解惑,相互支持。

(三)课堂:建构虚拟职场,实施多元化教学

教学系统需要一个动态多元的生态型环境,才能达到全人教育的目标,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学规律,切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而有效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堂更应该是能锻炼到学生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全方位的能力,这就需要职业规划课课堂多元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模式。大学生进入职场的通用技能包括人际关系能力的提升、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自信的培养、演讲能力的培养、时间管理、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等等。这些通用技能的培养都是贯穿在具体活动情景中的。可开展职场微感知系列活动,从模仿到近距离接触再到亲身经历等历程,在不同的环节和阶段锻造和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第一,社会成功人士职业规划案例分析。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采用小组讨论模式,通过介绍大家较为认同的社会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对其进行全方位个案剖析。第二,生涯人物访谈法。通过对同一行业中数位资深工作者的深入交流获取职业信息的一种方法。可以检验和印证以前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到工作者的内心感受及工作领域里较深入的信息,譬如显存和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等,还可以借此建立个人关系,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第三,面对面师兄师姐现场分享会。将贴近学生的已毕业大学生群体引入课堂现场分享,通过提问交流环节增进学生对于初入职场的近距离感知。第五,模拟面试。分类型分团队进行面试的技巧性练习,由专业老师牵头对于学生的面试表现进行专业评价和指导。第六,虚拟职场(职场情景设置)。结合视频教学等方式,对职场心理职场生存之道等全面进行调节和训练。

总的来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协调与配合,以上仅从学校课堂教学方面予以论述,要保证课堂效果的常态化与持续化、系统性,还应该是家庭、社会与学生个体、学校的配合,达到目标一致,课内外结合,从而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真正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构建起每一位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魏则胜,刘程雯,什么是问题意识--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4.

[2]苏洁,蒋承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性
关于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行动研究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