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2016-12-06 17:23周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7期
关键词:人格魅力教学效果教学方式

周梅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进校学习的第一门思政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经历,结合该课程特点,对课堂教学经验进行梳理,提出几点思考。通过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把握课下分享交流等方式,试图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格魅力 教学方式 分享交流 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进校学习的第一门思政课,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大学思政课的第一认识。因此笔者根据课堂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期不断总结完善,增强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加强理论修养,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1.广聚智慧,扩充知识储备

学生对于老师有较强的崇拜及知识渴求,希望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习得知识、认识多样的世界,学会从多个角度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对于学生的这一诉求,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自然、人文科学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充电,才能保持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差,给学生带来一种知识信赖感,从而被课堂吸引。

2.风趣幽默,灵动语言风格

在大部分学生看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与曾经的中小学品德课程相近。如果老师一味地照本宣科,讲授课程不带感情,很容易带来一种“说教”的印象,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授课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容易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在潜移默化中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导其对学习的热爱和向往,从而达到教育的作用。

3.言传身教,展现品格魅力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教师就应该是言传身教、具有一定模范作用的特定群体。特别是作为一名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修养的教师,更应该具备这种榜样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取向,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教师应该在平常的工作中以身作则,将自身的精神素养、道德品格提升到一定境界,才能身体力行地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品格魅力影响学生。

二、苦练基本技能,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1.运用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1。案例教学分析,即在传授知识时,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使其内容具象化,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到一种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会独立判断和认识事物。

如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每一章的讲解照搬书上的内容,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一章的讲解均选取生活中的不同的真实案例比只宣读课本内容更有说服力。大部分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身边的事情好奇、爱听故事,案例教学分析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常学生在听教师分析案例时会被带入特定事件现场,大脑对听到的内容不断加工、分解,通过联想到类似事件,分析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而这样一种教育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当然,案例并非就是生活中的实例,而是对实例进行加工后的产品。所以案例的选取要具有针对性且不脱离教材,不能为了增强趣味性盲目地讲故事。在讲授案例之时,要运用书本上系统的理论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切忌停留在案例表面而不深入理论分析。只有思路清晰、精心设计、适时运用,案例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

2.课前分享,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课堂上单凭教师“讲”很难搞活课堂气氛,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会在每次上课前预留十分钟给学生,作为学生课前分享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可以就社会热点、趣闻轶事等与大家分享交流。由于课时有限,能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也就受到限制,所以并不能达到学生百分百覆盖。

关于课前分享,笔者做过两种尝试。一是不硬性分配任务,学生主动申请分享,对于分享学生予以平时成绩加分。由于考核的标准较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分享的同学较少。于是笔者改变策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次上课前一周布置主题,由小组选择任意方式共同完成。同时制定一系列的评分体系和标准,每个小组在展示完主题内容之后,其他同学会根据其所讲述的内容进行评分,由小组长将其小组平均分汇报给班长,昀终根据各组平均分计算昀终成绩。这样一种评判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各小组之间的竞争,使得每个小组在课前都会认真去准备、思考、查阅资料等,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

由于每个小组展示的方式不一样、观点不一样,使得课堂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这样一种方式不仅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提升思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

三、着眼多维视角,把握课下分享交流

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在课堂上能够讲述或分享的内容有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下课时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寓教于乐。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刺激,以此来维持学生情绪思维的兴奋状态。利用多媒体传达的内容可以是一段简短的影片也可以是一首抒情的音乐,通过感官刺激学生对长时间单一教学方式产生的厌烦情绪,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抓住课下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途径。当教师不以一种“权威性”为主宰与学生交流,而是以轻松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尊重,就能有效促进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接受知识。适时地通过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既是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体现,也是增强师生情感的润滑剂。

四、小结

总之,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修炼课堂教学艺术,思考该课程如何改革,使理论知识幻化为更具象、更实际、更接地气的内容。只有提高学生接受度,才能达到课堂教学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继新.对案例教学法的尝试与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山西科技.2009(1)

猜你喜欢
人格魅力教学效果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彰显“人格魅力”,提升班主任素养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浅谈中学数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