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车出土鲍威尔写本中的印度阿输吠陀药物理论

2016-12-07 04:58任曜新
敦煌学辑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写本药方鲍威尔

任曜新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在梵语中,药方是upaya,意思为“使药物形成作用的手段”;疗效的梵语是phala,意思是“药物的作用完成”。可见,不管是药方或疗效都是以药物为基础和中心。药物作为医药药方和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不同医学体系对药物的认识与使用体现了不同的医学传统和理论特色。阿输吠陀作为印度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医学主流体系,具有独特的药物理论。印度北起喜马拉雅的雪地高山,南至科罗曼德尔的热带海岸,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为印度阿输吠陀医学提供了宝贵的药物宝库。因此,印度阿输吠陀医学的药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范围广泛。日本科学史家矢野道雄在《印度医学概论》一书中曾总结印度阿输吠陀三大古典医学书中的药用植物名,仅《阇罗迦集》就大约可见1100种、《妙闻本集》约有1270种、《八心集》中约有1150种。*引自廖育群《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0页。

鲍威尔写本(The Bower Manuscript)是1890年2月由库车一些觅宝人在库车库木吐喇石窟附近的一座佛塔中挖掘出后,于1890年3月被在库车逗留的英属印度第17孟加拉骑兵团(17thBengal Cavalry)中尉哈密尔顿·鲍威尔(Liteutenant Hamilton Bower,1858—1940年)购买下的一批古代梵语、婆罗谜文写本的总称。现藏于英国牛津大学包德利图书馆。鲍威尔写本全部写在桦树皮上,属于印度波提(Pothi)形制写本,由印度和新疆当地僧人共同写成,年代大约是4—6世纪。

鲍威尔写本有56张桦树皮组成。除去一些骰子占卜文书和《孔雀王咒经》文本,其主要部分是印度医学文书,占39张桦树皮。鲍威尔写本医学文书共分3大部分,内容为各种医方选集,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印度梵文医学原典之一。其第2部分更是年代极为古老的印度梵文医典《精髓集》[注]根据霍恩勒的研究,《精髓集》是年代极为古老的印度古代医学文献,其年代大约为2世纪左右。鲍威尔写本是其唯一的孤本。它是一个实用药方集或叫药方手册,自称《精髓集》(Nvantaka),意即“生酥、乳酪”,有“精华”之意。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内科医药的全部领域,并声称是挑选了那个时代最权威的处方供患者使用。根据作者在导言中所说,这个处方集总共有16章,但是在鲍威尔写本这个其唯一存在的孤本中,第15章、16章全部还有第14章的结论都缺失了。《精髓集》中的药方很多来自印度阿输吠陀经典《布哈拉集》(Bhéda Samhit)、《阇罗迦集》(Charaka Samhit)和《妙闻本集》( Samhit),其中也有一些是来自未注明的更古老的出处以及《精髓集》作者自己写的。《精髓集》作为年代最早的印度梵文医学文献之一,对印度医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唯一孤本。

鲍威尔写本医学文书中提及的药物近千种,内容涉及药物性能、采集、分类等诸多方面,体现出印度阿输吠陀医学体系特有的药物理论特色。对鲍威尔写本中的药物采集、分类等进行研究,可以直观地了解阿输吠陀的药物理论特色。

一、药物的性能分析

阿输吠陀药物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水土环境的性质决定各种植物药、动物药和食物药的性质。药物的味、力、消化带来不同的性能。药物的特性对风胆痰三体液产生不同的影响带来不同的疗效。因此,了解土壤性质、药物的味、力和消化以及药物的特性3个基本问题是掌握阿输吠陀药物理论基础的关键。

(一)土的性质与药物

阿输吠陀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结合而生。当其中的某一元素占优势时,则该物表现为某一性质。如地占优势则为地性,水占优势则为水性。土壤作为五大元素形成之物,不同的土壤也相应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土壤性质所生长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味和特性。廖育群根据《妙闻本集》的阐述总结“土壤的性质与特征”(见表1)。

(二)药物的味、力和消化

阿输吠陀认为,不管是植物药物,还是动物、食物药物,其作为物质同样具有甘、酸、咸、辛、苦、涩六味。在选择这些植物、动物、食物、矿物入药时,均是选取其不同的味来发挥作用。

表1:土壤的性质与特征[注]廖育群《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第169页。

并且,药物的治疗作用,除了味,还要根据其力用才能奏效。阿输吠陀认为,任何一种物质都有温性、冷性两种力,又具体分为温、冷、湿、干、淡、粘、软、苛性之八种。药物在有些药方中有时会以力压倒味,发挥自己的作用。例如在《妙闻本集》第1卷第40章指出,“各种吐剂、下剂、及吐泻剂构成的净化剂、镇静剂、收敛剂、消化剂、脓汁压出剂、除脂药、强壮药、长寿药、催淫剂、发泡剂、溶解药、烧灼药、破溃药、麻醉药、剧药、解毒药,皆是通过药力的所长而各有其特效”,并有诗颂云:

虽为镇静风体液之味,若有干、轻、冷之诸性时,其味则不能消灭恶化的风体液。虽为镇静胆汁之味,若没有苛性、热性、轻性,其味则不能产生镇静胆汁的作用。虽为镇静痰体液之味,若有湿、重、冷诸性,则使痰增生。[注]廖育群《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第202页。

药物发挥疗效,除了味、力的作用,消化作用也很重要。因为服用的药物被消化力正常消化时就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发挥正常的作用;反之就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并且,药物在消化时同样会产生甘味和辛味两种对三体液有不同影响的性质。《妙闻本集》有诗颂云:

物质在不断消化的过程中,地、水二性显著出现时,曰“甘”味消化也。然若在物被消化的过程中,火、风、空性显著出现时,曰“辛性”消化也。[注]廖育群《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第203页。

其中甘味为重性,辛味为轻性。

阿输吠陀认为,药物的味、力和消化是药物发生疗效的关键要素。有些是药物的力发挥作用,有些是药物的味和消化,使三体液的失调产生或消灭。可以说,药物的味、力和消化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它们共同统一于药物实体之中,根据不同疾病区别用药。

(三)药物的特性

如土壤有地、水、火、风、空不同的性质,药物作为物质也有不同性质。阿输吠陀药物理论认为,不同的性质对身体产生不同的作用。现根据《妙闻本集》和《阇遮迦集》有关药物特性与身体的关系,见表2:

表2:药物特性与功能(对身体作用)关系表

根据上述药物性质,阿输吠陀认为可以根据不同场合,考虑各种不同治疗目的,使用具有不同药效和药性的药物,实现治疗目的。现将药性与药物治疗的关系列为表3:

表3:药物特性与药物治疗关系表

因为身体的三体液同样具有地水火风空不同性质,所以人体中的三体液的正常状态、增长、衰减都受制于药物的特性。《妙闻本集》第1卷第41章有诗颂云:

鲍威尔写本第2部分有3章专门谈论3种药物的药理,分别是第11章《诃黎勒药理》、第12章《五灵脂药理》、第13章《白花丹药理》。这3章为我们直观地了解上述阿输吠陀药物理论提供了原始资料。

在第11章中,双马童对梵天说:“(2.926[注]2.926表示出自鲍威尔写本第2部分第926颂,其他以此类推。本文所引用鲍威尔写本内容出处均以此种形式表示。)我再描述一下这7种诃黎勒的味道和性能。它们有5种味道,是热性的,但是缺少咸味,是非常有用。”在分析五灵脂的药理时,鲍威尔写本也始终是在阿输吠陀的药物理论框架内:

(2.950-2.957)五灵脂是略酸、涩、消化时是辛辣的。它既不太热,也不很凉。它产自四种金属:(2.951)金、铜、银、铁。当合理配置时,它可以作为滋补剂、壮阳剂、和医用药品。(952)当它浸泡在这些熬煮的药液中时,它的能量就发展到最高程度,或合用或单用,能治风痰胆失调。

(2.957-2.964)现在我将解释5种不同的五灵脂及其用法。金子和山中其他金属,当被太阳加热时,排除杂质,像油重,像黏土一样,这些就是五灵脂。(2.959)甜、苦、颜色像宋槿,味辛辣、凉,这是金的挥发。(2.960)铜一类,颜色像空的咽喉,是苦的、热的、味辛辣。银一类,是辛辣的,白色、凉,消化时,是甜的。(2.961)铁一类,是所有当中最好的,其颜色像树脂,味苦和咸,消化时是辛辣的、凉的。(2.962)这几类都有牛尿的气味,都可作药用。不过,在用作滋补剂的成分时,最后一种是最好的首选。(2.963)当风和胆失调,痰和胆失调,痰失调,以及风痰胆三者共同失调时,金和其他金属种类特别受欢迎。(2.964)在使用五灵脂期间,一个人应该戒用任何增热和重性的东西,不过要避免使用秦豆。

鲍威尔写本在解说诃黎勒、五灵脂、白花丹这3种药物的药理时,无一例外地都是从药物的味、力、消化,药物特性与三体液的关系等方面论述。这与阿输吠陀的药物理论基础完全一致。

二、药物的采集保管

因为土壤、时节会决定药物的味、力、消化和特性,进而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因此,阿输吠陀对于药物的采集和保管自然会有要求和标准。这种特色在鲍威尔写本中同样有所体现。

(一)采集的季节要求

阿输吠陀理论认为,此世界由冷湿(月性)与温干(火性)两性组成。冷湿性的药用植物应在冷季采集;温干性的药用植物应在暖季采集。如此,可不损其特性。在冷季,从月性之地采集的冷湿性药用植物,为极甘、缓和性、冷却性的药物。温热性的药物依此可知。而对于一些特定药用植物之叶与盐炮制的药,其采集并无特定时季,任何时候都能采集。

鲍威尔写本第2部分在谈到驱风用的蒺藜油时,提到“雨季的两个月(Nabha、Nabhasya)是季节中最好的两个月份。此时,大量的药用植物在地表生长,季节性的云雨使它们在长满嫩绿的庄稼的大地上成长。在它还没有开花结果,在田野里生长到健康和良好的状态时采摘它(蒺藜)”。雨季生长的蒺藜药物性质为水性,力为极甘、缓和性、冷却性,而风体液失调的疾病靠冷性和水性得以平衡,这充分符合阿输吠陀药物采集理论。

在一个黄花稔的长年方中,鲍威尔写本要求“在鬼宿(Pusya)秋季开始的时候,医生应该取一种黄花稔属植物,清洗它的根,精磨成粉。”在谈到白花丹的药理时,鲍威尔写本强调“人们采摘此药应该在迦剌迦底月,或在末迦始罗月,或安沙荼月”。这些都是阿输吠陀重视时节对于药物特性影响的实际例证。

(二)采集的地点要求

因为阿输吠陀重视水土环境对于药物的影响,因此药物的采集地点自然也有明确的要求。在《妙闻本集》第1卷第37章中有如下要求:

说明阿输吠陀对药物采集地点不仅要求没有火葬场、屠杀场、礼拜堂等污染,而且要在肥沃平坦之地,并且要避开虫、毒、武器和风、火、水、小路等公害。

在同一章节中,阿输吠陀还明确规定了不同用途的药物要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中采集。

这说明阿输吠陀认为,不同的土壤性质会影响药物的性质,进而使药物具有不同的药效和用途。

无独有偶,在鲍威尔写本中同样有关于药物采集地点的要求,这再次证明鲍威尔写本的阿输吠陀医学特色。在鲍威尔写本第2部分的“耆呵提(Vrhapati)”药方中,提到阿输吠陀药物时要求是“长在未被开垦过的,或未被人群和争吵声[污染过的]土地上的带根、叶和花的”,而采集白花丹时则要求“应该在一块[地方],那里没有墓地,没有光秃秃的盐碱地,没有蚁丘,没有支提塔……之地”,说明鲍威尔写本对药物采集地点的要求与阿输吠陀一致,都要求没有污染和公害。

(三)采集入药标准

阿输吠陀认为,可以作为药物的植物一定要符合“味单一,发育良好,具有深、粗之根”的要求。并且认为,凡是药用植物,均应是具有所生地固有性质的东西。要达到作为药物的标准,需无恶臭、恶味,洗涤干净。除蜜、酥、糖、蜜、毕拨、咸酸蔃之外的药物,都要用新鲜之物。如果没有新鲜材料时,可用一年以内采集者。生长之动物的血、毛、爪等及乳、尿、屎等,应在食物充分消化的时机采集。这些入药标准在鲍威尔写本的药方中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再详细举例。

(四)药物的储藏保管

药物在采集之后,阿输吠陀医学同样注重药物的储藏和保管。《妙闻本集》中曾有“药品以布包,或纳陶器中,或置板上,或以木、竹之钉悬挂。为储藏药物,应在吉祥、清净的地方设置药室”之规定。而我们统计鲍威尔写本的药方发现,其涉及到的储存药物的容器就有干净、新旧之分,还有铁器、陶制、铜器、木钵、榄仁木做的盒子等不同材质,圆形、平底、密闭等不同形状,水罐、烹饪罐等不同用途之分。可见鲍威尔写本对于药物储藏和保管的重视。

三、药物分类

阿输吠陀的药物分类是在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性质和医疗的目的和效用,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药物分类既有赖于医学理论,其本身也是医学理论建立完善的过程。对阿输吠陀的药物分类法进行了解,可以更好地研究鲍威尔写本药方特色。

《阇逻迦集》中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医疗效用,将药物分为动物、植物、矿物三大类。动物类药物包括蜜、乳、胆汁、脂肪、骨髓、血液、肉、尿便、皮肤、精液、骨、髓、腱、角、蹄、爪、毛发、体毛等。根据廖育群在《阿输吠陀——印度传统医学》中对《阇罗迦集》相关章节的翻译提到,阿输吠陀对乳、脂肪、肉、尿4类有特别说明,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印度阿输吠陀医药分类的方法和特点,兹引如下:

(1)乳:一般来说属于甘、润、冷之性;给予满足、营养、精力、智力、体力、意志力,延寿,去除疲劳与呼吸困难,止咳、愈伤。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都具有增进健康、平息疾病之功,尤对虚弱、损伤有效。

(2)脂肪:能够增加人体的脂肪、肉、体力、活力;美容颜。是构成印度传统医学中“油剂疗法”的重要成分。

(3)肉类:肉类据其栖息地与食性分为8类。其中水生、沼地、两栖动物、及食“消化重性”之物的动物,都属“消化重性”。而生长于干燥地、行动于干燥地的动物及食“消化轻性”之物者,都属“消化轻性”。一般来说,肉类多具“增大”的效用。

(4)尿类:包括羊、山羊、牛、水牛、象、驼、马、驴等八种尿。各种尿的主治不完全相同,但皆有咸味,属温、激、润、辛之性的药物。可引“火”下行,增进食欲,杀寄生虫,制毒,治疗黄疸的良药。[注]廖育群《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第369页。

对于上述提到的动物药物分类,鲍威尔写本中均有体现。其中几乎很大一部分的药方都要用到乳奶,在鲍威尔写本中,仅奶一类就有山羊奶、母牛奶、小母牛奶、羊奶、人奶等多种。肉也是鲍威尔写本中的重要药物,多是在补充体力、增强肌肉的药方中以肉汤的形式出现,明确提到的有山鹌鹑肉、公鸡等家畜肉、大蜥蜴肉等野生动物肉、沼泽动物肉、水禽动物肉、陆地动物肉、孔雀肉、野兽肉等,与《阇罗迦集》中根据栖息地与食性的分类相一致。《阇罗迦集》中提到的8种尿,鲍威尔写本主要出现了牛尿、羊尿、雄山羊尿、公牛尿等4种,多是在下剂、黄疸的药方中使用。

阿输吠陀植物类药物主要分为根、皮、叶、花、实五大类。《阇罗迦集》中详细地分为根、皮、髓、树脂、分泌液、中空茎、液汁、嫩叶、灰汁、乳液、果实、花、灰、油、刺、叶、叶梢、球根、新芽等19种。[注]Caraka,Caraka-Samhitā(Text and English Translation),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Priya Vrat Sharma ect,Varanasi:Chaukhambha Orientalia a House of Oriental and Antiquarian Books,2000.其所区分的理论基础是物质的20种“质”:重、轻、冷、热、湿、干、缓、急、动、静、软、硬、清、粘、滑、糙、微、粗、固、液。阿输吠陀认为虽然属于同一植物,但由于取材的部位不同,则其性质也不同。这种药物分类思想在鲍威尔写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在第1部分的治疗眼疾的药方中,只蓖麻一种植物,在同一个药方中就分别以蓖麻根、蓖麻籽、蓖麻芽3种药物形态出现。《阇罗迦集》中的19种类别在鲍威尔写本中都可找到。

矿物类药物在阿输吠陀医学中使用的相对较少,运用最多的是盐类。盐类皆属温性、刺激性,能增进食欲,可以制成灌肠剂、涂剂手术药、眼药、疮药等。鲍威尔写本中有石盐、青盐、黑盐、碳酸盐等多种,是一味用途极为广泛的药物。

此外,在阿输吠陀中还有两种药物分类方法。一是从治疗效用的角度出发,将药物分为10组50类药物。比如长寿药、强壮药、食物增进药、缓和补助药、制吐药、制尿药、镇咳药、丹毒消除药、止血药等。还有一种是“食物分类”的方法。其核心宗旨认为“世间没有不是药物者”,将凡是能入口之物分为12类,并根据“六味”的理论对某一类药物的共性和每一种药物的个性进行详细地解说。因为鲍威尔写本主要是医方选集,所以这两种药物分类方法并没有过多体现,因此在此不再涉及。

鲍威尔写本医学文书作为印度阿输吠陀医学体系形成早期的重要梵语医方选集,其药方在药物的性能分析、选取采集、分类使用等方面均反映出独特的印度阿输吠陀药物理论特色,对研究印度阿输吠陀医学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鲍威尔写本一张之正反面

猜你喜欢
写本药方鲍威尔
伏俊琏著《敦煌文学写本研究》出版
张老师的“药方”
Clear cell sarcoma in unusual sites mimicking metastatic melanoma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敦煌小说《黄仕强传》新见写本研究
弩药方提取工艺的优化
只画圣诞老人的人
只画圣诞老人的人
给企业家腐败现象开“药方”
敦煌藏文写本的回顾与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