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环境改造研究
——以上海崇明庙镇联益村为例

2016-12-07 00:16王树春
上海城市规划 2016年5期
关键词:驳岸绿化道路

桑 春 刘 晨 王树春 孙 亮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环境改造研究
——以上海崇明庙镇联益村为例

桑 春 刘 晨 王树春 孙 亮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刻意仿制传统村落环境,而是应立足于乡村本身的环境特征,融合乡村独有的文化特色,以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现有的建设资金为前提,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的基础上,挖掘本土乡村风情,从建筑景观风貌、道路景观、滨河景观、重要公共景观节点和景观基础设施改造等多个方面,实施对乡村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有限改造,以提升环境改造的可实施性和持续性,从而营造具有特色的乡土环境景观,以期为美丽乡村环境改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型城镇化 | 美丽乡村 | 环境改造 | 联益村

1 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特征

1.1 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新要求

我国的乡村建设问题由来已久,一直备受政府管理者和广大民众关注[1]。最早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但乡村建设问题发生重大转变是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即1978—2004年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阶段;2005—2011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升级版的美丽乡村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两个方面的问题[2]。一方面是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诸如“垃圾围村”、追求高效农业生产造成的农业环境污染、近年来持续性的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以及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等,使得很多地方碧水蓝天的美好田园风光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域文化的迷失问题,在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很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被拆迁、被改造,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乡村建设,缺乏地域风格,割裂历史文化与乡村的自然联系,这种千篇一律的乡村改造模式破坏了原有的乡土文化记忆。因此,留住乡愁,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的特色已经迫在眉睫。

2012年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明确“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3]。同年5月,农业部发布《“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试行)》,提出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4]。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指出农村建设要“强、富、美”的论断[5]。由此,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与新农村建设相比,其差异主要表现在美丽乡村环境改造的内涵提升方面。

1.2 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新特点

改革开放后,我们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保护目标经历了从强调“农业市场化生产”到“农村环境清洁”再到“农村环境美丽”的转变。因而,现阶段的美丽乡村环境改造,不仅是为了给农村一个美丽的外壳,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6]。应在尊重乡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体现“美”,包括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和文化美的“四美”特征。具体来说,首先是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美;其次是关注农村自然优美环境的有效利用,更加强调本土地方特色美的延续;再次是注重农业生产方式的融合,更加注重农村环境的多样化发展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是关注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1.3 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阶段

2014年,上海市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并于同年印发了《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试行)》,从规划编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文化、长效管理、组织建设等8个方面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指导各区县因地制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其中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被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7]。上海的美丽乡村建设,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主线,通过提升农村生态品质、挖掘乡村文化元素、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促进农村地区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嬗变升华,逐步实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8]。

图1 项目区位图

在上述背景下,崇明县庙镇联益村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环境整治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在环境改造资金有限的前提下,立足于乡村自身的环境特征,以“村美、民富、人和”为目标,以体现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为引领,以“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的四化改造项目建设为基础,通过分步实施和特色营造的手法,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乡村环境面貌,展现乡愁、留住乡愁,从而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2 联益村环境改造的现状特征

联益村位于上海市崇明县城西北、庙镇东南部,距崇明县城约5 km、距庙镇社区约4 km(图1)。现状通过宏海公路、江万公路与庙镇、崇明县城和明珠湖等联系,村域总面积约366.3 hm²,总人口约2 160人(图2)。联益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发展迅速,乡村环境经过不断改造,联益村已成为一个环境相对优美、产业特色明显的美丽乡村。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环境品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对乡村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评价并对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梳理。

2.1 联益乡村建设阶段的评价

联益村产业初具规模,拥有崇明金瓜、翠冠梨、优质水稻等多个特色品牌。现状村庄道路已全部硬化,给排水工程较完善;民居建筑质量较好,景观道路和河道均有一定的绿化;设置了入口景观节点和入口文化宣传廊道,也配置了部分公共文化设施。相比我国其他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而言,联益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乡村环境整治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以称之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乡村“外在美”建设效果已经基本呈现,更为关注“内在美”的提升,即需要从美学空间塑造的角度进行深化与完善。其近期建设重点也将聚焦于建筑风貌统一、景观环境绿化、重要节点塑造、产业品牌宣传、乡土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从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文化美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提升。

图2 项目道路交通图

2.2 乡村环境改造面临的现状问题

根据对联益村现状所处的建设阶段和建设重点的分析,总体上联益村现状存在着村容村貌特色不明显,道路交通及沿河绿化层次不分明,本土绿化特色体现不足,展现村庄形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缺乏,以及环卫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等问题,成为近期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建筑风貌与特色各异。联益村坐拥水乡环境,大部分居民点沿水而居,集中分布在3条横河两岸,极少数村庄居民点布局分散。村内整体建筑风貌不协调、房前屋后绿化无序,没有形成一定的景观效应。

(2)道路等级及景观无序。现状村内道路已初步形成系统,但多数路宽约2.5 m,道路较窄,不能满足机动车通行的要求。现状路面虽已经全部硬化,但为水泥路面,主次道路铺装区别不明显,部分路面已有损坏。大多道路两旁没有配置行道树,且路旁杂草丛生,较为无序。

(3)沿河景观缺乏系统。村内现状有3条主要横河和多个坑塘,水资源较丰富,但大部分河流水质较差。沿河两侧现状已有绿化配置,但植被凌乱,水中杂草丛生,景观功能单一,缺乏系统。

(4)公共景观节点缺乏。村内现状公共开敞空间较少,环境较为凌乱,仅有的景观空间节点形象特色不明显,配套景观设施和景观性小品也较为缺乏。

(5)环卫设施有待完善。村内于2010年采取了一些环境整改措施,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置垃圾回收点等,但仍需要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设施等,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3 美丽乡村环境改造思路与措施

美丽乡村环境改造的方式有很多种,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联益村的环境改造通过对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环境、产业特征等基础条件的分析,综合剖析出乡村环境改造要素中的现状短板,以核心环境问题为导向,融入乡村的地域文化特色,以有限的改造资金为前提,确定改造的原则和基本思路方法。近期先整治亟需解决的村民关心和重视的环境问题,分清主次,逐步实施,为村庄环境改造的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9]。

3.1 环境改造思路

(1)生态景观的系统化梳理,景观功能的复合

对村庄内的生态景观进行系统化梳理,利用崇明及联益村本土种植的植物和适合乡村种植的植物作为绿化植物配置;对重要道路、河流景观进行功能主题化的设计,以实现景观观赏功能、休闲娱乐功能与绿化防护功能的有机融合;在美化村庄环境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生活休憩的空间。

(2)地脉和文脉的特色化梳理,进行有限度的整改

充分利用村庄本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要素,以民居建筑表皮、重要道路入口和主要景观河流等为重要载体,就地取材,进行有限的艺术化和乡土化处理,营造具有田野情趣和艺术化特征的乡村风貌环境,塑造居民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游客能体验到的特色乡村环境风貌。同时在改造中留有余地,为将来的改造完善提供良好的衔接基础。

(3)“一图一表”的导向化要求,明确改造方向

通过对村庄现状环境要素的综合分析,结合村庄产业发展和当地村民的需求与意愿,以方便组织实施为目的,以“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四化为目标,从道理整修、民居建筑环境整治、水系绿化、村庄绿化、环卫设施、路灯安装、建筑风貌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多个角度,构建近期乡村环境改造项目库分布(图3)和近期乡村环境改造项目库(表1),即“一图一表”作为近期实施指导,以项目化建设为抓手,强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部门联动,形成协同效应。最终通过近期项目库的实施,产业化的运作,实现“村美、民富、人和”的总体发展目标。

3.2 主要环境改造措施

遵循上述改造原则和思路,以“一图一表”为方案设计导向,实施建筑风貌、道路绿化、滨河驳岸、重要公共节点和基础设施等5项环境改造方案,项目涉及7个大类19个小类,以项目库建设形式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环境品质,展示美丽乡村的地域特质。

图3 近期乡村环境改造项目分布图

(1)建筑风貌改造

图4 围栏改造前后的对比示意图

建筑风貌是村内整体环境景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生活的主体功能建筑,也是展示村内地域文化特色的要素。针对现状村貌不统一的问题,规划以保留建筑为主、新建建筑为辅的建设思路,通过对民居建筑风貌、建筑围栏和院落绿化等设施的整治,塑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规划对新建建筑风格融入了现状传统建筑中的白墙、红瓦、坡屋顶等设计元素。对确定保留的建筑,重点是对原有外立面饰面结合新建建筑进行粉刷,墙面结合联益村生态农业、乡村风情特色进行彩绘,展现乡村特色和乡土文化;对与保留建筑不协调的装饰构件进行拆除并重新设计,形成保留建筑与新建建筑协调统一的风貌。

针对沿街围栏陈旧、风格各异的现状特征,规划改造采用体现乡村特色的上为木或竹栅栏,下为石砖或花坛相结合的围栏设计方式,丰富层次(图4)。针对庭院绿化种植,以枇杷、桔子、桂花、含笑等居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树种为主,与球、花灌木相结合,成为每户的标识性植物,体现良好的入户景观效果。并使庭院绿化由院内向外渗透,与河岸的生态景观相呼应,形成宜人的庭院街道景观(图4)。

(2)道路整治及绿化改造

良好的道路交通是满足居民出行便捷的基本要求,也是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保证。针对联益村主要道路较窄、路面损害、道路绿化缺乏等现状问题,规划对村内道路系统重新梳理,分清主次,以新建和拓宽整治的方式,将村庄道路分为村主路、村支路和宅间路,整体道路拓宽至3 m,有条件的道路调整为4 m,主要干道配置太阳能路灯,以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优化配置道路两侧的行道树,应考虑道路的景观功能,结合相邻农田、果园、片林等因素,选择本土化植物和乡村植物进行相应配置。如道路两侧为农田,则道路行道树宜采用冠幅较大的本地香樟、梧桐等为道路提供大面积的遮荫。如道路两侧为片林,则道路绿化应以体现本土风情特色的树种与片林相结合。联益村内新立路和河道两侧道路是村内重要的景观道路,其道路绿化配置应有所不同,突出各自功能特色。

表1 近期乡村环境改造项目库表

图5 新立路改造前后对比示意图

图6 沿河道路改造前后对比示意图

新立路为通往村委会的形象展示道路,针对道路两侧现状色彩、植被种类单一的问题。规划考虑在保留现状道路绿化的基础上,以资金条件、树种适宜性和体现乡村风情等为原则,在现状乔、灌木之间增加树冠较小的低矮灌木或花丛等丰富绿化层次。新增灌木建议选取金边黄杨、小叶黄杨及红叶石楠等提升乡村道路的景观形象(图5)。

3条横河两侧道路为村内重要的景观路,规划单侧道路拓宽3—4 m,人车混行。沿岸两侧行道树宜选择冠幅较大的香樟,增加树冠较小的大叶黄杨、红叶石楠和金叶女贞等低矮灌木形成绿篱,以打造高低错落的河道景观绿篱(图6)。

(3)滨河景观驳岸整治

考虑现状河道两岸的护坡多为自然土坡,局部存在塌陷和垂直式挡墙驳岸等情况,应结合河流功能和资金预算要求,主要针对3条横河驳岸的绿化进行立体化配植,通过设置水桥、亲水平台等景观方式打造滨河驳岸美景(图7,图8)。

图7 二号、三号和四号横河现状驳岸图

图8 二号、三号和四号横河驳岸改造示意图

二号横河以“青青河畔”为主题,采用生态手法,保持现状岸线的自然形态,清理驳岸,整治加固河道,点缀多个亲水观景平台。按照植物多样性要求布置两岸,注重植物的姿态和色彩搭配,采用乔木、灌木组合搭配,营造多层次、亲和、自然的滨河驳岸景观。

三号横河以“碧水涟漪”为主题,是村民重要的景观河道,以展示滨河景观为重点,以硬质驳岸和自然驳岸相结合,首尾两端保留现状硬质驳岸,中间段采用生态手法塑造自然型驳岸。河道水面点缀浮萍、睡莲等水生植物,体现江南水乡特色水景,沿岸优先保留现有造型优美植株大树,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打造为水生植物观赏、休闲娱乐的观赏型驳岸景观。

图9 主要入口节点改造前后对比示意图

图10 新立路文明走廊改造前后对比示意图

四号横河以“水桥徘徊”为主题,结合居民生活特点,采用生态手法,注重岸线与水面的过渡,通过清洁水面、植被选择、自然草坡与块石相结合的驳岸设计,并在河流两岸布置江南河埠头,保留居民在河流中洗涤衣物、淘米等生活习惯特色,打造为居民生活、亲水休闲的亲水型驳岸景观。

图11 沿新立路500 m 3段式的文明走廊形式示意图

(4)公共景观节点塑造

景观公共空间是展示村庄景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选取对村内景观形象影响比较大、村民意见比较多的村内入口节点,文明长廊、休闲步道、采摘节、广告牌等环境设施进行改造。

江万公路与新立路的道路交叉口,是通往村内的主要入口节点,规划建议将入口一侧的现状“庙镇联益村”的展示牌改造为形态简洁的木质牌楼,并在牌楼下方堆砌景观石和种植花卉,使其成为集中体现村庄特色和风貌的入口牌楼;路口另一侧则建议采用绿篱造景,打造乡村特色花坛入口的景观形象(图9)。

从主要入口通往村委会500 m长的新立路段,为联益村文明长廊展示段,现状已有部分文化展示宣传语和展示牌,规划将在保留现状元素的基础上,融入联益村本土文化和产业特色文化,分入口段、中间段及村委会段3段式打造,每段150 m左右。入口段主要利用现状的围墙进行改造,采用中式风格围墙和文化宣传形式展示,与联益村招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相结合,共同展示联益村良好的精神面貌。中间段采用可供村民短暂停留和休憩的景观廊架,并配置攀援植物,起到遮阴、美化的效果。村委会段采用与村内环境相融的中式风格文化墙,以农村精神文明展示和农产品宣传为主题,既美化村容村貌,又展现乡村民俗,成为一道独特的乡村特色人文景观(图10,图11)。

除上述公共景观节点改造外,还可利用村内入口处现状废弃的沟渠,设计为鹅卵石步径和设有休闲座椅的休闲步道,村内主要入口处设置农产品宣传广告牌;考虑乡村旅游开发及采摘节开幕式活动场地的需求,可将现状垃圾池及周边场地进行绿化整治后作为其开幕式的启动地点,这样既满足了宣传旅游发展的需求、改善了垃圾池的环境、丰富了其功能,还成为联益村形象展示的重要节点。

(5)环卫基础设施改造

村内的环卫基础设施改造主要是针对垃圾收集点、垃圾箱房、垃圾桶和双通废物箱等垃圾收集设施进行整治(图12)。垃圾收集箱建议采用石质或钢制,经久耐用,不易损坏;造型上可以更生态,体现村庄特色;家用垃圾收集箱建议采用塑料制品,造价便宜,适宜村庄内诸多用户使用;鼓励在联益村内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响应国家号召,更能体现联益村现代化美丽乡村的文明面貌。

4 美丽乡村改造的借鉴意义

“美丽乡村”的环境改造是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客观现实需求下表现出的自发状态[10]。不同乡村其改造方式、方法或者建设重点可能不同,但重要的是在保持原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限改造,留住乡愁,使农村居民在乡村也可以享受到城镇化建设的成果。

针对联益村美丽乡村的环境改造项目,根据现有的资金情况,探索出4条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构建方便实施的改造项目库,以“一图一表”的形式指导实际操作。二是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利用本土植物和乡村植物配置的思路,较系统性地对村庄重点地段、重要节点、重要区域进行环境整治。三是通过对主要道路入口、主要节点广场等的改造,提升联益村的形象和知名度;四是通过融入本土文化的元素,对民居建筑风貌、庭院设施、河流景观的环境改造,实现休闲娱乐、文化功能的复合,以及景观环境与居民生活的有机融合,丰富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总体上从改造的成本、实施项目库、本土和乡村植物配置、文化元素的融入、多种功能的融入等方面实现了环境整治与村民利用相融合的效果。村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对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条件成为上海崇明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图12 垃圾箱改造前后对比示意图

References

[1]郑向群,陈明.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2):106-115. ZHENG X iangqun, CHEN M ing. Theoretical framew ork and m odel design fo r beautifu 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32 (2): 106-115.

[2]胡希军,刘玉桥,祝自敏,等. 农村景观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J]. 经济地理,2007,27(6):939-941. HU X ijun, LIU Yuqiao, ZHUZim in, et al. The discusses of countryside landscape culture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Econom ic Geography, 2007, 27 (6): 939-941.

[3]夏益俊. 城镇化进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 决策咨询,2014(4):64-67. XIA Yijun. Research on beautiful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new-style urbanization[J]. Decision Making Consultation, 2014 (4): 64-67.

[4]农业部.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试行)[EB/OL].( 2013-05-15)[2013-10-07]. http:// www.chinanyjs.com/news/ 20815803.htm l. The M 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autiful country" of the m inistry of agriculture to create the target system (for trial implementation) [EB/OL].(2013-05-15)[2013-10-07].http://www.chinany js.com/ news/ 20815803.htm l.

[5]麦婉华. 乡村价值的重塑与再发现[J]. 小康,2015(2):17-20. MAI Wanhua. Reconstruction and rediscovery of countryside values[J]. Insight China, 2015 (2): 17-20.

[6]张宇翔.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研究[J]. 小城镇建设,2013(7):48-51. ZHANG Yuxiang. Beautiful country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research[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Towns, 2013 (7): 48-51.

[7]赵子军. 美丽乡村标准的创新和亮点——访《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起草人之一、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处长陆军[J]. 中国标准化建设,2015(6):14-17. ZHAO Zijun. Beautiful country standard innovation and highlights——interview w ith LU Jun, one of the draftsman of the Guid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 Director of the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of Fujian Province[J]. China Standardization, 2015 (6): 14-17.

[8]应建敏,汪琦. 上海新农村的嬗变升华:从村庄改造到美丽乡村建设[J]. 村镇景观,2015,31(12):14-17. Y ING Jianm in, WANG Qi. The transformation o f new countryside in Shanghai: from rural reconstruc tion to beau tifu l coun tryside construction[J]. Township Landscape, 2015, 31 (12): 14-17.

[9]陈伟志,王秀萍,丁继军,等. 基于“美丽乡村”的新农村环境改造探讨与营建——以宁波胡陈乡东山村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4):125-130. CHEN Weizhi, WANG X iuping, DING Jijun, et al. Environmental reformation strategy and construc tion for new countryside based on "Beautiful China": taking Dongshan village, Huchen township of Ningbo as a case study[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2014, 34 (4): 125-130.

[10]张建锋,吴灏,陈光才. 乡村评价的“美丽指数”研究[J]. 农学学报,2015,5(11):126-129. ZHANG Jianfeng, WU Hao, CHEN Guangcai. Research on“ Beauty Index” to evaluate rural landscape[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15, 5 (11): 126-129.

Research on Rural Environment Transform of Beautiful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New-style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Chongm ing M iao Town Lianyi Village

Beautiful country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new-style urbanization is not just to pull down and build, or to deliberately imitate traditional village environment, bu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itself and integrate its unique cultural features. Taking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the basic principl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the driving force, the existing construction funds as the premise, and on the basis of making full use of local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ies should develop local rural customs from multiple aspects, including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road landscape, waterfront landscape, important public landscape and nodes,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s, etc. In addition, limited reform of rural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make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more practical and sustainable, and to create a distinctive loc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hoping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of beautiful countries.

New-style urbanization | Beautiful country | Environmental renovation | Lianyi village

1673-8985(2016)05-0122-07

TU981

A

桑 春

上海同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长,硕士

刘 晨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本科生

王树春

上海同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规划师,硕士

孙 亮

上海同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院长,硕士

猜你喜欢
驳岸绿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浅析驳岸类型与修筑要点
探析工程力学和美学在园林景观驳岸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