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

2016-12-09 07:51李帆王振伟
统计与决策 2016年19期
关键词:湖北省城镇化水平

李帆,王振伟

(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400045;2.湖北大学商学院,武汉430062)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

李帆1,王振伟2

(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400045;2.湖北大学商学院,武汉430062)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动力,是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志,“十八大”中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通过计算2004—2013年间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但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全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分为4大类:城镇化水平高的武汉市;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鄂州市、随州市、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城镇化水平中等的十堰市、潜江市、孝感市、咸宁市、荆州市、荆门市;以及城镇化水平低的随州市、仙桃市、恩施州、神农架林区、黄冈市、天门市。

新型城镇化;区域差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0 引言

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题,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1]。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十八大”中提出,坚持将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国策,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已经成为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关键[3]。

1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和影响因素分析

1.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市化通常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不但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城市质量的提升和城市功能的完善,还表现为城镇体系的协调和城乡关系的统筹[4]。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5]。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要由过去片面追求规模扩大为中心,改变为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生态文明、“四化”同步、更多利用市场机制、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6]。概括而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可表述为:经济高效化、结构优越化、人口素质化、城乡统筹化、功能完善化、环境友好化。

1.2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涉及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城乡统筹、社会功能、人居环境等各个方面。

(1)经济发展: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资源集聚、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自然结果,没有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发生城镇化过程[7]。宏观经济发展是实现城镇化的基本因素,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直接原因。

(2)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率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8]。产业转换升级会导致生产要素流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发生转移和重新配置,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3)人口素质: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正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逐渐减退,而提高人口素质,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化发展[9]。

(4)城乡统筹:城市化是“农村”向“城市”进行社会变迁的过程,两者作为不同的空间经济体,其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构建有序,功能互补的城镇发展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5)社会功能:完善的城市功能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城镇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决定着城镇布局的合理性和城镇功能的完善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功能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6)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只有保持城市系统的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平衡性,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2 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2.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传统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影响因素,从更加广泛的多个方面选取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构建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主要包括经济高效、结构优化、人口素质、城乡统筹、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等6个方面的14个指标,各项指标中的数据,均来源于2004—2013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各市州统计年间》以及《各市州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少数缺失数据由移动平均法计算得到。

表1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根据前文构建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湖北省各市州历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各市州历年的城镇化综合得分,并进一步对2004—2013年10年间各市州的城镇化综合得分平均值进行聚类统计,分析其区域差异。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主成分分析

首先,为了使各指标间具有可比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xi=(Xi--X)/Si;其次,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求出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j各主成分;然后,计算主成分荷载,以原始指标与主成分荷载的乘积作为主成分得分;最后,以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各市州历年的新型城镇化综合的综合得分,每个主成分X=(X1, X2,……Xj),权重为w1,w2,……wj,则综合得分为u=Swjlj,其中wj为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lj为特征根值,计算结果如表2。

表2 湖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及排名

由表2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湖北省绝大部分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波动缓慢增长趋势,也有少数地区变化并不明显,比如荆门市,10年间最低城镇化指数为-1.701,最高为-0.201,极差仅为1.5。并且规模越大,经济越发达的地区,10年间新型城镇化指数排名越靠前,尤其是武汉市,每年均以综合得分远远高出其余地区的绝对优势排在第一。

湖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指数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呈现出鄂东,鄂中,鄂西北,鄂西南四级阶梯递减的模式。并且这种差异正在逐步扩大。2004年,全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数最大极差为11.736,到2013年已增至14.528,区域发展不均衡日益显著。究其原因,是因为具有规模效益的城市在市场配置的过程中更容易吸纳优质生产要素,进一步形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地方政府将更多的发展资源有限配置在中心城市,使得各市州的城市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3.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法是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为了进一步明晰各市州之间的差异,对2004—2013年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平均值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1所示。

图1 2004—2013年湖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均值树状图

由图1可知,湖北省各市州之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将17个市州按照城镇化发展差异分为4大类。

第一类城镇化水平高的市州:武汉市。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城市,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至2010年,武汉市的新型城镇化率已高达71.3%,经过多年的规划发展,已经拥有较好的城镇化水平。2013年武汉市的城镇化指数综合得分为2.00,排名第一,并且远高于排名第二的鄂州市。作为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汉市地理面积优越,面积广博,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员进城务工,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高水平的城镇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类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市州:鄂州市、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西临武汉,东接黄石,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鄂东商品集散中心,也是湖北省内唯一的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市。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令鄂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迅速,十年间鄂州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35,排名第2,处于全省相对较高的水平。襄阳和宜昌市是湖北省“一主两副”的副中心城市,两座城市与黄石市均位于武汉市周边,地理位置优越,受中心城市的影响较大,且有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类城镇化水平中等的市州:十堰、潜江、孝感、咸宁、荆州、荆门市6个市,这些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数值相近,最高十堰市-0.07,最低荆门市-0.24,仅相差0.17.排名也比较集中,处于全省中等水平。这些地区城镇化发展潜力较大,后劲十足,在地理位置上,潜江、孝感、咸宁、位于武汉市周边,是武汉“1+8”城市圈的重要组成地区,面积不到湖北省的1/3,却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六成以上的GDP总量,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在城市圈经济的带动下,将推动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十堰和荆州市是湖北省有名的工业基地,荆门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资源条件优越,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区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速城镇化发展。

第四类城镇化水平低的市州:随州市、仙桃市、恩施州、神农架、黄冈市、天门市6个地区。这些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均在-0.31以下,排名相对靠后。这些市州在地里位置上大都离中心城区较远,受中心城区扩散影响较小,且工业发展落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区域城镇化水平不高。应该从推动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角度着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新型城镇化内涵丰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型城镇化综合测度指标体系涉及大量的信息,全面体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特征。文章对2004—2013年间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进行测度发现,全省的新型城镇化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城镇化发展不均衡,仅武汉市、鄂州市、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较好,其它市州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均较低,但潜力十足,武汉市周边的咸宁、孝感、潜江等地区,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应抓住这个优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圈经济的带动下推动城镇化发展。恩施、天门、神农架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城镇化水平处于全省最低水平,应加快工业化发展,完善社会功能建设,使全省城镇化均衡发展,更上新台阶。

[1]吴良镛,吴唯佳.从世界城市化大趋势看中国城市发展[N].科学新闻,2003-09-19.

[2]薛轶仝,冯璇.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以临汾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11).

[3]李红波,张小林.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

[4]董嘉明,庞亚君,王琳.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与特征—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经济2008,(7).

[5]罗宏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N].湖南日报.2010-2-20.

[6]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报,2013,(2).

[7]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10).

[8]苏素,贺娅萍.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J].财政科学,2011,(11).

[9]李德煌,夏恩君.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

(责任编辑/浩天)

F061.5

A

1002-6487(2016)19-0103-03

李帆(1992—),女,湖北赤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王振伟(1981—),男,河南太康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湖北省城镇化水平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张水平作品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家乡的城镇化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