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关联研究

2016-12-09 07:51陈小丽王磊
统计与决策 2016年19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

陈小丽,王磊

(1.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3;2.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0)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关联研究

陈小丽1,王磊2

(1.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3;2.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0)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扩大,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测算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和城镇化率,分别描绘出湖北省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变动轨迹及发展现状,进而实证分析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建设的动态关联。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正向冲击,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同升同降的长期关系。对此,文章提出推动中心镇镶嵌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建设,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建议。

收入差距;新型城镇化;基尼系数;分布滞后模型

0 引言

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建设这两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分别将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建设作为未来十年重点解决的问题提出。在收入差距方面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要和生产率提高同步。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目前,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上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3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3.7%,但是在城镇化发展质量方面还存在较大隐患,过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农民工、城市贫民难以在城市立足,城市面积不断扩张的同时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却难以推进,收入差距问题逐渐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梗阻。开展有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关联研究,对于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藩篱,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均有重要意义。

1 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新型城镇化的变动轨迹

1.1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美誉。改革开放后,湖北省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81年到2010年期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56.4元增长到16058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7%,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由217.4元增长到5832元,其年均增长率为10.8%。但在经济增长,收入提高的同时,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1981年城乡居民收入之差为239元,收入比为2.10︰1,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差为10226元,较1978年扩大了近48倍,收入比变为2.75︰1。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各方面隐性福利,农村居民纯收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若考虑到这两方面因素,湖北省实际城乡收入差距可能会更大。

为具体描绘湖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历程,本文选取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G作为收入差距的评价指标,采取“五分法”这一简便实用的度量方法测算基尼系数(胡祖光,2004),测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1)中pi,pj分别代表第i组和第j居民收入水平,“五分法”将居民收入进行五等分,代入式(1)中进行运算,得到式(2):

式(3)中,P5表示收入最高的组,P1表示收入最低的组。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收入最高组与收入最低组之差。

利用《湖北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可以测算出城镇居民收入五等分与农村居民收入五等分的相关数据。通过经验分析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湖北省收入最高的居民集中于城市,收入最低的居民往往位于农村,利用这一关系,继续假定收入最高的组为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组为农村居民,再结合式(3)便能迅速测算出1991—2012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湖北省历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

根据表1结果绘制湖北省1992—2012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走势图,如图1所示,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经历了三次大幅度的增长。

图1 湖北省1992-2012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走势图

第一阶段1991—1994年,基尼系数从0.276上升至0.380,增幅达到37.68%。这一时期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的重心由农村逐渐转向城市,城市经济,沿海经济在改革红利的作用下得到蓬勃发展,城市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农村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扩大。

第二阶段1995—2001年,基尼系数运行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没有进一步扩张。90年代中后期,大批国有中小企业面临破产重组,下岗的城市居民收入减少,拉低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同一时期,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纯收入有所增加,这一减一增,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持稳定,没有进一步扩张。

第三阶段2002—2012年,湖北省基尼系数进入0.4时代,且保持高位运行。2002年以后,行业间收入差距开始加大,能源、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报酬要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水平差距由1.6倍上升至6.7倍,而从事高收入行业者多为城市居民,尽管我国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并相继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仍难以避免城乡收入差距保持在高位运行。

为了验证本文估计的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准确性,特截取2003—2012年的测算结果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时期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进行比较。如图2所示,湖北省城乡收入基尼系数与全国基尼系数整体上保持了相同的走势,呈现出同升同降的关系,数值上低于全国水平,波动幅度大于全国。全国基尼系数高于湖北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更为明显的地区收入差距,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区间收入差距小于全国,2012年上海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0188.34元,贵州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53元,2012年湖北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为20839.59元和7851.71元,所以图2中全国基尼系数会大于湖北省的基尼系数。造成湖北省基尼系数波幅较大的原因是湖北省的人口远远小于全国,对居民收入变化更为敏感,相同人口的收入发生同样的变化会使湖北省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发生更大的变化。通过上述比较和分析,既体现了本文基尼系数测算的准确性,又反应了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低于全国、波动更大的特点。

图2 湖北省与全国基尼系数对比图

1.2湖北省城镇化建设现有基础及发展历程

湖北省是我国实行市制最早的省份之一,1926年设置第一个市建制——汉口市。随后,又在建国初期将武昌、汉阳、汉口三个城区合并设立为武汉市,并相继设立宜昌和沙市两市。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性发展,国家在第一个全国五年计划中,生产力布局向中部地区展开,使得湖北省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城镇化进程,先后增设了黄石市、襄樊市;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布局全面推进,截止2014年湖北省现已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随着湖北省地区规划工作的推进,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进入新千年以来,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271.31平方公里扩张至1889.6平方公里,15年内提高了48.6%;城镇人口由2285.11万增加值3091.77万,增加了35.3%。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城镇化”,为了体现这一特征,本文将城市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作为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的度量指标,湖北省1991—2012年城镇化率如表2所示。

表2 湖北省历年城镇化率

根据表2结果绘制湖北省1991—2012年湖北省城镇化趋势图,如图3(见下页)所示,湖北省城镇化发展轨迹可分为三个阶段。

图3 湖北省1991-2012年城镇化发展轨迹

第一阶段:1991—2000年,波动上升阶段。在这一阶段,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同时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具体表现为:湖北省城镇化率由1991年26.0%增长到2000年的40.5%,增幅达到了14.5%,但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1997年以及1998年城镇化率出现不同幅度回落,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发生“逆城市化”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现象发生时,城市化高度发展,城市人口比例超过75%。湖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截止2000年,城镇化率仅为40.5%,离75%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有关分析认为在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时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在于城市劳动力容纳能力下降(廖筠,2003)。如上文所述90年代中后期,大批国有中小企业面临破产重组,城镇失业人口增加,同一时期,国家推出大量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政策,增加了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逆城市化”现象产生。

第二阶段,2001—2009年,缓慢上升阶段。该阶段内湖北省城镇化工作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8.6%上升为2009年的46%,增幅为7.4%。在这一阶段,虽然年均增幅不足1%,但始终保持上升趋势,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得益于我国加入WT0后,能源、金融、外贸等行业获得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加,农村劳动人口逐步向收入更高的城镇地区转移。

第三阶段,2010—2012年,高速发展阶段。2011年湖北省城镇化率突破50%,三年内增长了7.5%,超过了第二阶段增幅总和。这一时期,各地房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客观上为城镇化率提高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为保障城镇化发展质量,我国政府适时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户籍政策改革,为农村居民来城市工作、生活、定居,提供了制度保障。

2 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建设动态关联分析

2.1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本文首先应用EViews7.0软件对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序列(Ginit)和湖北省城镇化水平序列(Urbt)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检验结果可知,Ginit与Urbt的原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下均不显著,为非平稳序列,不能直接进行回归分析。一阶差分后,Ginit与Urbt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平稳序列,即Ginit与Urbt为同阶单整序列,具备进行协整分析的条件。

2.2协整检验及协整模型的建立

因为Ginit与Urbt同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通过E-G两步法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第一步,利用Eviews7.0软件对Ginit与Urbt进行回归分析,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结果如式(4)所示:

第二步,利用E-views7.0软件,生成式(4)的残差序列resid01,并对这一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4的检验结果可知,resid01在5%显著性水平下伴随概率P=0.0274<0.05,拒绝原假设,可认为resid01为平稳序列。证明Ginit与Urb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湖北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单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上升0.456个单位,两者之间是一种同升同降的关系。

2.3格兰杰因果检验

前文已经确定Ginit与Urbt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为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下面利用E-views7.0软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由表5可知,在滞后阶数为2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两个方向的检验结果均接受原假设,即Ginit与Urbt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滞后阶数为1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其中一个方向的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Urbt不是Ginit的格兰杰原因”,即湖北省城镇化率提高是引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另一个方面仍然接受原假设,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是引起湖北省城镇化率提高的原因。

2.4分布滞后模型的建立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定湖北省城镇化率提高是引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由于这种影响不是瞬间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持续性和滞后性,故在此以湖北省城乡收入差距Ginit为因变量,城镇化率Urbt为自变量,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如式(5)所示:

应用E-views7.0软件和阿尔蒙多项式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如式(6)所示:

式(6)PDL0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PDL02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F值很大,拒绝了模型整体不显著的原假设,即模型在整体上也具有显著性,DW值为1.879表明残差项没有自相关现象,综上所述,该模型十分稳健。下面将PDL01和PDL02转化为Urbt及其滞后项。Eviews7.0软件为我们提供了便利,能够直接完成这一转换,现将转换结果列于表5。如表6所示,T统计量值指出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湖北省城镇化率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显著,由此得到模型估计式为:

由式(7)可知,湖北省城镇化率Urbt的滞后1期和滞后2期对基尼系数Ginit影响具体表现为:当前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单位,会使下一期的基尼系数上升0.161个单位,使更后一期的基尼系数上升0.459个单位。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协整分析显示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湖北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单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上升0.456个单位,两者之间是一种同升同降的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确定,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格兰杰原因。通过分布滞后模型进一步发现,当前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单位,会使下一期的基尼系数上升0.161个单位,使更后一期的基尼系数上升0.459个单位。因此,本文得出结论湖北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这一结果与“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这与一般性结论相冲突。

首先,武汉作为湖北省会,2012年末占全省城镇人口的32.73%,是宜昌、襄阳、黄石、荆州和十堰这五大城市平均水平的8倍,提供岗位数量和收入水平都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大批高素质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涌入武汉市,加速了武汉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湖北省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难以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所以湖北省城镇化建设不但没有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反而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其次,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当前农民获得了自由迁徙的权利,在医疗、子女教育、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权利相对缺失,无法与城市居民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由于技术能力限制,农村劳动力也不具备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条件,阻碍了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定居城市,完成“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化,而城镇化率计算过程中已经将这部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人口,高估了城镇化发展水平,使得实证结果最终表现为城镇化率指标不断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1)推动中心镇镶嵌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建设

中心镇俗称“乡村之首,城市之足”,是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城镇体系的末端,但是在承接城市经济辐射带动、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心镇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湖北省城市首位度过高的局面,促进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避免“经济洼地”的形成。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心镇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2)加快推进湖北省“人的城镇化建设”,逐步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湖北省在推进“人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剥离养老、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捆绑在户口本上的特权,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通过消除户籍歧视,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其次,通过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为农民进城积累原始资本。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市郊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最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使农民工能够定居城市。构建面向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供给体系,将保障房建设作为引导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切实增加百姓可支付的住房供给,通过解决非城镇人口住房问题来避免湖北省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1]彭定贇,刘嘉琦,邵忠.武汉市城乡收入差距变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

[3]陈迅,童建华.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研究——基于1985—2003年中国数据[J].生产力研究,2007,(10).

[4]蔡海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及其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2010,(1).

[5]彭定贇.中国区域基尼系数的测算及其非参数模型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5).

[6]郭敬生.我国农村“逆城市化”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 (1).

(责任编辑/浩天)

F299.2

A

1002-6487(2016)19-0126-04

陈小丽(1980—),女,湖北公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什么是基尼系数
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