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水禽群落组成及迁徙动态研究

2016-12-09 09:57张勇
四川动物 2016年6期
关键词:水禽闽江河口

张勇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州350003)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水禽群落组成及迁徙动态研究

张勇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州350003)

2012—2015年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采用直接计数法开展了48次水禽调查,共记录水禽175 325只次,隶属7目14科91种。群落主要组成物种包括斑嘴鸭Anaspoecilorhyncha、黑腹滨鹬Calidrisalpina、三趾滨鹬Calidrisalba、环颈鸻Charadriusalexandrinus和铁嘴沙鸻Charadriusleschenaultii等11种,常见种15种,偶见种31种。研究区域11月至翌年2月为越冬期,水禽数量最多,3—6月为春季迁徙期,水禽数量下降,4—9月为夏候鸟栖息期和繁殖期,7—9月部分候鸟和旅鸟开始迁徙过境,数量先升后降,10—11月冬候鸟快速增加,7—11月为秋季迁徙期。

闽江河口;水禽;群落组成;迁徙动态

福建闽江河口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水禽资源丰富。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专家学者逐渐开始关注闽江河口鸟类资源,开展了鸟类资源的初步调查研究,旨在查清鸟类资源,为建立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提供科学依据(陈友铃,2001;陈铁晗,2003;刘伯锋,2003;杨忠兰,2004)。闽江河口受城市建设和港口发展等影响,土地开发压力大,为加强闽江河口湿地与珍稀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于2008年和2013年分别建立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和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保护区是闽江河口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开展该区域水禽资源调查和季节变化规律分析,可为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制定水禽资源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亦是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水禽资源保护成效检验的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主要包括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 381.85 hm2,位于闽江入海口梅花水道南侧,行政区涉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潭头镇、文岭镇和梅花镇,地理位置为119°36′25.95″~119°41′15.28″E、26°1′1.55″~26°3′39.21″N,主要湿地类型有潮间盐水沼泽、河口水域、三角洲/沙洲/沙岛、潮间淤泥质海滩、潮间沙石海滩、红树林和水产养殖场(林少霖,2015)。植被类型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等。

图1 研究区域及主要观测点位置示意图

1.2 调查方法

采用直接计数法调查水禽物种组成和数量,沿调查区域防洪堤岸,选择距离近、视野开阔点设置观测点,用双筒望远镜(SWAROVSKI 10×42倍)和单筒望远镜(SWAROVSKI 20~60倍)对各观测区内水禽进行观测,记录物种和数量,分类系统参照郑光美(2011),如不能识别到种,以形态特征和栖息环境记录为未识别雁鸭类、未识别鸻鹬类、未识别鸥类。为避免调查过程中由于观测或鸟类飞行原因造成的重复记录,对于落于湿地或地表的鸟类以调查区域湿地类型或其他自然分隔为参照物进行计数记录,对于正在飞行的鸟类,与调查路线同向飞行的鸟类或新飞入调查区域的鸟类暂不记录,与调查路线反向飞行或飞出调查区域的鸟类立即记录。

调查时间选择每个月中旬天气晴朗、能见度较好、适合野外工作,且高潮期介于11∶00—15∶00的作为调查日,在调查日高潮位前后2 h内开展调查。

1.3 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记录整理统计应用Excel,根据各物种种群数量和调查记录频次采用系统聚类法分析鸟类群落主要组成物种、常见种和偶见种,系统聚类分析应用SPSS 20.0分析。

2 结果

2.1 物种组成

2012—2015年每月调查1次,共开展48次调查,记录到水禽175 325只次,其中未识别雁鸭类19 020只次,未识别鸥类1 021只次,未识种鸻鹬类1 000只次,鉴定到种154 284只次,隶属7目14科91种。种类最多的为鸻形目61种,占总种数的67.0%,依次为雁形目12种,占13.2%,鹳形目11种,占12.1%,鹤形目3种,占3.3%,目2种,占2.2%,鹈形目和潜鸟目各1种,各占1.1%。水禽数量最多的为鸻形目,共计87 706只次,占总数量的56.8%;然后依次为雁形目51 000只次,占33.1%;鹳形目13 685只次,占8.9%;鹈形目1 653只次,占1.1%;目135只次,鹤形目104只次,潜鸟目1只次(表1)。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遗鸥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根据各物种的种群数量对物种进行归类,在距离参数为5时归为4类,第1类仅斑嘴鸭Anaspoecilorhyncha;第2类包括黑腹滨鹬Calidrisalpina、三趾滨鹬Calidrisalba、环颈鸻Charadriusalexandrinus和铁嘴沙鸻Charadriusleschenaultii;第3类包括白鹭Egrettagarzetta、赤颈鸭Anaspenelope、绿翅鸭Anascrecca、鸿雁Ansercygnoides、白腰杓鹬Numeniusarquata和针尾鸭Anasacuta;其余物种归为第4类。前3类共11种,占总种数的12.1%,水禽数量占总数量的68.5%,为研究区域水禽群落主要组成物种(表2)。

Larusrelictu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琵鹭Platalealeucorodia、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黄嘴白鹭Egrettaeulophotes、中华凤头燕鸥Sternabernsteini、小天鹅Cygnuscolumbianus和白额雁Anseralbifrons。

表1 水禽群落组成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根据水禽调查记录频次对物种进行归类,在距离参数为8时归为3类,调查记录频次≥35次的水禽聚为1类,包括环颈鸻、青脚鹬Tringanebularia、白鹭、斑嘴鸭、大白鹭Ardeaalba、黑腹滨鹬、三趾滨鹬、池鹭Ardeolabacchus、黑尾鸥Laruscrassirostris、红颈滨鹬Calidrisruficollis、灰鸻Pluvialissquatarola、矶鹬Actitishypoleucos、白腰杓鹬、苍鹭Ardeacinerea和黑脸琵鹭,共15种,为常见种;调查记录频次≤10次的水禽聚为1类,包括勺嘴鹬Eurynorhynchuspygmeus、夜鹭Nycticoraxnycticorax、半蹼鹬Limnodromussemipalmatus、反嘴鹬Recurvirostraavosetta、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himantopus、黄嘴白鹭、普通燕鸻Glareolamaldivarum、渔鸥Larusichthyaetus、凤头麦鸡Vanellusvanellus、普通海鸥Laruscanus、扇尾沙锥Gallinagogallinago、白腰草鹬Tringaochropus、红颈瓣蹼鹬Phalaropuslobatus、灰背鸥Larusschistisagus、金眶鸻Charadriusdubius、遗鸥、豆雁Anserfabalis、粉红燕鸥Sternadougallii、罗纹鸭Anasfalcata、翘鼻麻鸭Tadornatadorna、银鸥Larusargentatus、泽鹬Tringastagnatilis、长趾滨鹬Calidrissubminuta、白额雁、白骨顶Fulicaatra、凤头Podicepsgrisegena、高跷鹬Micropalamahimantopus、红喉潜鸟Gaviastellata、金斑鸻Pluvialisfulva、林鹬Tringaglareola和青脚滨鹬Calidristemminchii,共31种,为偶见种。

表2 研究区域水禽名录

注: 居留型: R. 留鸟, S. 夏候鸟, W. 冬候鸟, P. 旅鸟, V. 迷鸟; 种群数量分类: ++++ 第1类, +++ 第2类, ++ 第3类, + 第4类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法); 保护等级:Ⅰ.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Ⅱ.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Notes: Resident type: R.resident, S. summer visitor, W. winter visitor, P. passage migrant, V. vagrant visitor; Population size level: ++++ class 1, +++ class 2, ++ class 3, + class 4 (based on the clustering analysis); Protection level: Ⅰ. Class Ⅰnational key protected species, Ⅱ. Class Ⅱ national key protected species.

2.2 季节动态变化

水禽居留型以冬候鸟为主,有65种,占71.4%,旅鸟27种,占29.7%,夏候鸟9种,占9.9%,留鸟13种,占14.3%,迷鸟1种(部分鸟类同时属多种居留型)。11月至翌年2月,水禽数量为全年最高,水禽数量和物种数小幅振荡;3—6月水禽数量持续减少,受旅鸟迁徙过境影响,物种数4月达全年最高,后至6月快速减少至全年最低;7—9月物种数小幅增加,水禽数量先升后降,于8月形成全年第二个高峰,10—11月水禽数量和物种数先降后升。

图2 闽江河口水禽物种数和群落数量变化

2.3 候鸟迁徙动态

闽江河口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间段,同时位于动物地理区系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地带,因此诸多鸟类在该区同时属不同居留型(张荣祖,1999),为避免某一物种不同居留型个体之间替代性迁徙互相影响,选择只属1种居留型的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种类分析研究区域候鸟迁徙规律,其中旅鸟11种、夏候鸟3种、冬候鸟48种。结果显示,旅鸟数量4—6月小幅增加,7月迅速增加,达到全年峰值,8月小幅回落,9月大幅下降,10月至翌年3月为旅鸟数量的低谷;冬候鸟在3月开始下降,6月为全年最低,7—8月小幅回升,9月振荡回落,10月开始增加,11月至翌年2月高位振荡;夏候鸟4月开始出现并增加,于8月达到峰值,11月至翌年3月无夏候鸟分布。

3 讨论

1998—2000年开展的闽江口鸟类研究调查范围包括此次研究区域和琅岐岛下游区域,结果显示,闽江口有鸟类86种,隶属11目23科(陈友铃,2001),其中水禽70种;2003—2004年开展的闽江河口鸟类资源监测,调查区域与此次研究区域基本一致,结果发现水禽8目12科54种(杨忠兰,2004);2003年1—5月在该区域共发现水禽6目8科42种(刘伯锋,2003)。此次对闽江河口湿地水禽资源进行了为期4年的周期性调查研究,对比陈友铃(2001)研究的闽江口水禽名录,此次调查未发现斑嘴鹈鹕Pelecanusphilippensis、卷羽鹈鹕Pelecanuscrispus、白鹈鹕Pelecanusonocrotalus、白斑军舰鸟Fregataariel和小白额雁Ansererythropus,但增加了红喉潜鸟、遗鸥、中华凤头燕鸥和勺嘴鹬。2016年1月研究区域监测记录到卷羽鹈鹕分布,但斑嘴鹈鹕、白鹈鹕在研究区域已经多年未发现分布记录。白斑军舰鸟属海洋性鸟类,常栖息于外海岛屿,研究区域应为偶见的迷鸟,小白额雁与白额雁或鸿雁外形相似,均分布在潮水线附近,距观测点很远,存在识别错误可能,但即使错认,其出现的频次和数量均很少。此次调查红喉潜鸟只观测记录到1次(1只次),遗鸥观测记录到3次(6只次),勺嘴鹬观测记录到9次(23只次),中华凤头燕鸥观测记录到19次(73只次),研究区域的中华凤头燕鸥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观测记录,为中国仅存的2个种群之一,与马祖岛属同一繁殖种群,在研究区域仅观测到求偶、交配和育雏行为,暂未观测到筑巢和孵化行为。

图3 研究区域候鸟数量变化

Fig. 3 The change of migrant bird population

研究区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依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冬季平均气温在10 ℃以上,沿海无冰期,水禽主要为冬候鸟,11月至翌年2月冬候鸟水禽数量最多,为越冬期。冬候鸟数量3—6月下降,为春季迁徙期,10—11月上升,为秋季迁徙期,受红脚鹬、红颈滨鹬、环颈鸻、青脚鹬、弯嘴滨鹬和中杓鹬等水禽数量影响,于8月形成小高峰,这些鸻鹬类物种在研究区域属冬候鸟,但部分个体选择更南方地区越冬,于8月在研究区域形成1个小的迁徙过境高峰。

旅鸟数量4月开始增加,春季北迁开始,但水禽数量没有随着北迁结束而下降,于7—8月达到全年最高,水禽数量全年呈单峰状,在春季迁徙期没有形成明显的过境停歇高峰,在7—8月形成明显的南迁过境停歇高峰。研究区域旅鸟包括灰翅浮鸥Chlidonicashybrida和大杓鹬Numeniusmadagascariensis、黑尾塍鹬Limosalimosa、尖尾滨鹬Calidrisacuminata、蒙古沙鸻Charadriusmongolus、翘嘴鹬Xenuscinereus、铁嘴沙鸻等鸻鹬类,这些鸻鹬类主要在西伯利亚繁殖,在亚洲南部、澳大利亚或新西兰越冬(赵学敏,2006),鸻鹬类的春季和秋季迁徙途中常选择不同的停歇地(Gilletal.,2005;鲁长虎等,2008;汤臣栋,2012;陈克林等,2015),在渤海湾、上海崇明东滩的春季停歇种群明显多于秋季, 研究区域纬度更低,秋季停歇种群明显高于春季,此外,由于不同区域种群或个体迁徙时间上产生重叠,造成其数量在研究区域全年呈单峰状。

研究区域纯属夏候鸟的只有白额燕鸥Sternaalbifrons、粉红燕鸥和黄嘴白鹭,每年4月开始迁入,7—9月数量较稳定,并于8月达到峰值。此外,除红嘴巨燕鸥Hydroprognecaspia外的其他燕鸥科鸟类在研究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夏候鸟变化特点,多为4月开始迁入,7—9月数量较稳定,8月达到峰值,10月开始南迁,数量减少。调查观察到白额燕鸥的巢穴,其他燕鸥类虽然未发现巢穴,但有观察到求偶、交配和育雏行为,4—9月为黄嘴白鹭和除红嘴巨燕鸥外的其他燕鸥科鸟类繁殖期。

4 结论

闽江河口水禽群落主要组成物种有11种,主要为雁鸭类、鸻鹬类和白鹭。常见鸟类15种,主要为鸻鹬类、鹭类、雁鸭类和鸥类;偶见鸟类31种,包括遗鸥、黄嘴白鹭和勺嘴鹬等,遗鸥和黄嘴白鹭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勺嘴鹬为全球重点关注的珍稀物种。

3—6月冬候鸟持续迁出,水禽数量稳定下降,4月旅鸟和夏候鸟开始迁入,物种数短时增加,但受冬候鸟迁出影响,水禽数持续下降,6月为全年物种数和水禽数量低谷,3—6月为春季迁徙期。4月夏候鸟开始迁入,8月夏候鸟数量达全年峰值,10月夏候鸟全部南迁,4—10月为繁殖期。7—8月部分冬候鸟和旅鸟开始南迁过境停歇,水禽数量形成全年第二个高峰,物种数也同时增加,10—11月冬候鸟大量迁入,但受夏候鸟和旅鸟迁出影响,10月水禽数量和物种数量均减少,7—11月为秋季迁徙期。11月至翌年2月为越冬期,水禽数量和物种数基本稳定,但有小幅振荡。

研究区域自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后,积极开展水禽监测和保护工作,但受泥沙淤积和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Loisel.入侵等影响,高潮期适宜鹳形目、鸻形目、鹤形目等涉禽栖息的滩涂正在大幅缩小(田家怡等,2008;朱士文等,2012),许多涉禽选择水位较低的水产养殖场停留,越冬期受周边水产养殖场面积和水深条件限制,高潮位时适宜生境已经成为涉禽的主要限制因素,开展互花米草治理和泥沙疏浚,恢复潮间带滩涂是目前保护区水禽栖息地保护的重要任务。

陈克林, 杨秀芝, 吕咏. 2015. 鸻鹬类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驿站: 黄渤海湿地[J]. 湿地科学, 13(1): 1-6.

陈铁晗. 2003. 长乐闽江河口湿地水禽及保护对策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 (2): 37-40.

陈友铃, 唐兆和, 翁笑艳. 2001. 闽江口湿地的鸟类研究[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7(3): 271-276.

林清贤, 陈小麟, 林鹏. 2005. 厦门东屿红树林湿地鸟类资源及其分布[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 37-42.

林少霖. 2015. 中国湿地资源 福建卷[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刘伯锋. 2003. 闽江河口湿地水禽资源及其保护[J]. 野生动物, 4: 6-7.

鲁长虎, 唐剑, 袁安全. 2008. 洪泽湖冬春季鱼塘生境中鸻鹬类群落迁徙与栖息模式[J]. 动物学杂志, 43(1): 56-62.

汤臣栋. 2012. 崇明东滩鸻鹬类迁徙[J]. 湿地科学与管理, 8(1): 38-42.

田家怡, 于祥, 申保忠, 等. 2008. 黄河三角洲外来入侵物种米草对滩涂鸟类的影响[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8(3): 87-90.

杨忠兰. 2004. 闽江河口湿地鸟类监测研究初报[J]. 林业资源管理, 10(5): 60-63.

张荣祖. 1999. 中国动物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赵学敏. 2006. 中国大陆野生鸟类迁徙动态与禽流感[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郑光美. 2011.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朱士文, 潘秀莲, 李秀启. 2012. 外来物种米草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44(3): 73-75, 83.

Gill RE, Piersma T, Hufford G,etal. 2005. Crossing the ultimate ecological barrier: evidence for an 11000-km-long nonstop flight from Alaska to New Zealand and eastern Australia by bar-tailed godwits[J]. The Condor, 107: 1-20.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Migrating Dynamic of Water Bird in Minjiang River Estuary Wetland, Fujian Province

ZHANG Yong

(Forestry Investigate and Plan Institute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hina)

The water bird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direct counting method in Minjiang River Estuary Wetland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15. A total of 175 325 individuals belonging to 91 species, 14 families and 7 orders were recorded. Among of which, 11 species (Anaspoecilorhyncha,Calidrisalpina,Calidrisalba,Charadriusalexandrinus,Charadriusleschenaultii,etal.) accounted for 68.5% of the total were recorded as the mai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there were 15 common species and 31 rare species. The maximum quantity of water birds was also recorded in the wintering period (from November to next February). The population size of water birds decreased during spring migration period (March to June). The summer visitors arrived and bred during April to September. The passing migrants and part of the winter visitors commenced migration between July and September. The population size of water birds increased rapidly from October to November along with the winter visitors’ arrival. The autumn migration period was from July to November.

Minjiang River Estuary; water bird; community composition; migrating dynamic

2016-08-03 接受日期:2016-10-08

张勇, 硕士, 工程师, 研究方向: 野生动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研究, E-mail:115520538@qq.com

10.11984/j.issn.1000-7083.20160212

Q959.7; Q958.13

A

1000-7083(2016)06-0928-08

猜你喜欢
水禽闽江河口
精彩绝伦的“水禽秀”
水禽耳边有枪声
闽江雨情
沈葆桢题闽江仰止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水禽的画法(六)
水禽的画法(二)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