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园八景

2016-12-10 08:24◎刘
江苏地方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八景诗云昆山

◎刘 军 李 灿

茧园八景

◎刘 军 李 灿

半茧园为明清时期江南名园之一,由昆山叶氏家族修建。叶盛,明代著名藏书家,官至吏部左侍郎。生平嗜书,曾打算建“菉竹堂”,收藏自己亲手点校、收录的数万卷书籍。据徐开任的《半茧园记》记载,文庄之五世孙孝廉台山先生,始构屋四楹,地不满三亩,为栖息之所,名曰春玉圃。后孝廉之长孙工部白泉公叶国华,在春玉圃的基础上,扩地二十亩,用心修葺,更名为茧园。明崇祯八年(1635),叶国华在园中曾掘得一泉,味甘色白,因此自号“白泉”。

将春玉圃更名为茧园,是有来历的。叶国华仲子叶奕苞的《半茧园十叟图诗序》中记载:“先大夫名园曰茧,苞请其说,则曰:茧,蚕衣也。蚕之功,衣被天下,非作苦休息于茧中,无以竟其用。予耄矣,小子正抽丝营茧时哉。苞受命而退。”可见,叶国华命名茧园,寓意很深,他希望子孙能以茧园为依托,在此修身养性,励精图治,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学成后,为天下苍生效力,与邑人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相若。

清初,叶国华将茧园拆分为三,分给三个儿子。叶奕苞得东偏之半,遂将茧园更名为半茧园。在举博学宏词科前后,归于田园,用心经营半茧园,扩大了茧园的审美视角与想象空间。

可惜,叶氏后人并未守住半茧园,该园后鬻平湖陆氏,渐至荒芜。

乾隆中,半茧园归新阳邑庙,重建舒啸堂;嘉庆六年(1801),知县李汝栋重修樾阁,建廊榭于阁之后;嘉庆七年,建揖山亭于小有堂后假山之巅。随时光流逝,岁月剥啄,茧园日益破败,萧条不堪。在李汝栋等人的操持下,茧园又恢复了樾阁、小有堂、舒啸堂等几处旧观,增加了丛桂堂、揖山亭、莲舫、含翠陂、紫藤桥、寒翠石等景点。李汝栋与徐传诗、杜泰等人,就茧园景色作五律,编成《茧园八景》。这些诗作,展现了修复后半茧园别样的姿容。

事实上,《茧园八景》收录的景点不止八个,而是每位诗人咏颂其中八个景点。笔者将诗人着墨最多的八个景点归纳为:丛桂香韵、梅花寒晖、揖山翠景、樾阁苍茫、寒翠旧影、小有雅趣、舒啸古意、莲舫清浅。

谢公展绘寒翠石

丛桂香韵

叶奕苞打理半茧园时,倾注了颇多心血,半茧园内种植了多种花草名木,桂树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也是其构图设景的背景。叶奕苞在《雨中张敉菴过茧园》云:“频年张绪剧风流,冒雨来探丛桂幽”。

据陈瑚的《次韵九来半茧园十咏》中介绍,当时半茧园中之一景“据梧轩”旁边种了很多桂树,郁郁葱葱,云:“小楼数楹,下临曲渚,柳风拂拂,画桨时来,槛外桂花郁然,葱蒨致足乐也”。乾隆年间,半茧园逐渐没落,文人俞江在《鹿城感兴》一诗中云:“桂花香里系扁舟,半茧园荒未足游。”可见,当年叶氏家族种植的桂树得以保存下来,给萧条的半茧园增添了几许生机。

丛桂堂,顾名思义,该建筑应被一片桂树林所掩映。又据徐传诗诗云:“园古桂华留,丛开足胜游。”可知丛桂堂的桂树,是当年半茧园留存下来的。可推测,丛桂堂距旧景点据梧轩不远,其周边成林的桂树,即为当年叶氏所植。丛桂堂非常适宜秋季,尤其是中秋前后赏玩。许宝善诗云:“秋风一振袂,浓香天际来。”周蕙田:“风月蒸香远,亭台入夜浮。”贾麟英:“朅来园半茧,饶有桂成林。”

梅花寒晖

叶奕苞经营半茧园时,梅花是园内主角之一。当时,亭的周边种植了很多梅花,该亭“形如土室,穴其四旁。梅花掩映,雪月皆宜”。康熙十六年(1677)二月,陈维崧在半茧园看梅,叶奕苞在梅花下设宴招待,两人把酒话旧,相谈甚欢。诗僧宗渭,曾受叶奕苞之邀,在半茧园内寄居了三年,他喜欢这个江南园林的清幽与别致,写下了多首吟诵茧园风物的诗,而茧园的梅花就常入其笔端,如“十亩田园虚小草,百年霜雪耐寒梅。”“双双瘦影耐寒梅,清梦真堪托涧隈。”等。

据《康熙昆山县志稿》介绍,茧园当时就有梅花馆一景,但仅限于县志记载,叶奕苞等人的诗文中,不见相关记录。《茧园八景》中,顾佐禹诗云:“明月问谁锄,留此旧池馆。”说明梅花馆当是在半茧园旧景点基础上改造而成。它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庭

馆,李瑛:“此馆非虚馆,寒香别有春。”贾麟英:“堂开三径仄,院落一枝阴。”正如陈维崧在《半茧园赋并序》中所形容:“境以窄而弥幽,地当偏而益妙。”

后来,半茧园经历种种变迁,梅花馆已无觅处,但园内的梅花,依旧在寒冬初春时,吐露暗香,幽静绽放。1932年夏,昆山地方政府发起半茧园组织委员会,筹集经费,得银两千余,整理修葺半茧园,对外开放。1934年春,常熟诗人范灵昭偕夫人再游半茧园,写有诗句:“吾意微嫌春色少,还应相地补梅花。”

茧园寒翠石

揖山翠景

《国朝吴映奎新阳县城隍庙碑记》记录,辛酉(嘉庆六年,1801)秋,河帅康基田重过半茧园,他登上小有堂北面的高阜,览眺流连,命作亭其上,手颜其额,曰“揖山”。据《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光绪)记载,嘉庆七年河帅康基田构揖山亭于小有堂后,假山之巅。另据《昆新两县续补合志》(民国)记载: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苏品仁重建揖山亭。《昆山乡土资料汇编》(民国)记载:揖山亭在半茧园土坵之顶,登临其间,全园景色,尽在眼底。

当时的建筑物大多不高,昆山百里平畴,玉峰山一峰独秀,人们视线所及,多为地平线,在半茧园内堆起一座玲珑小山,就显得格外突兀显眼,它占据了地利优势,大有杜甫诗“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小山之巅有揖山亭,在一片苍翠之中傲然孤立,顺着石梯拾级而上,两旁松树虬干挡路,山巅云雾蒸腾,别有一番野趣。

文人们登此亭赏景吟诗,多以仰视姿态,以艺术手法夸大揖山亭的高度,如李汝栋云:“积石大荒西,山高天欲低。” 周蕙田:“矗立祖洲西,孤峰四面低。”赵森:“玉岫亭亭立,孤亭欲与齐。”

其次,小山之高,小亭之幽,加之俯视茧园乃至鹿城风物,文人们诗兴大发,多将该亭该山与前贤名人联系起来,拓展了小山、小亭的文化想象空间。如许宝善诗云“好携少陵笔,乘兴一留题。”黄承增诗云“青莲有惊句,扫藓自留题。”徐瓉诗云“敬亭看不厌,坐对两忘形。”

半茧园与玉峰的距离不远,揖山亭与玉峰相对,可看见矗立于玉峰山麓的文笔峰。诗人们近观茧园,远眺玉峰,于是,玉峰风物也被写入诗人的笔下。杜泰云“昆阜峙城西,迂回落脉低。”李瑛云“耸身凌木末,了了玉山峰。”徐传诗云“登跻茧园里,疑与玉峰齐。”

不久,半茧园废,张潜之有诗《揖山亭》,“荒园叠嶂草青青,贤令重来此地经。弹指栾公春社散,桃花红上揖山亭。” 因战乱、时间等原因,如今半茧园的诸多景观已不复存在,时至今日,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还保留了几处别致清幽的园林景观,揖山亭赫然其中。

樾阁苍茫

樾阁是茧园的旧景之一。

陈瑚在《次韵九来半茧园十咏》中这样介绍樾阁:“远寺吐朱阁,春潮浮绿烟,顾逋翁得意语也,阁外似之。”并有诗云:“阁外幽芳合,随时乐不穷。葡萄缘架绿,枸杞上墙红。”叶奕苞在《樾阁》诗中云:“寺钟杨柳外,极目况无穷。借树周遭绿,评花次第红。”

今日半茧园一角

今日半茧园一角

清王学浩在《重建新邑城隍庙宾馆记》中云:“庙之后卫半茧园,园之最胜者,为樾阁。”乾隆五十一年(1786),城隍庙之董其事者,始谋诸众,就樾阁故址重建城隍庙。

嘉庆六年(1801),知县李汝栋重修樾阁,建廊榭于阁之后。光绪十一年(1885),县令李福沂重建樾阁,园丁借以卖茶。光绪二十七年(1901),王颂文协助方还,于半茧园内创办县内第一所新式学校——樾阁学堂。

《茧园八景》中诗人们所咏樾阁,多用“苍茫”来形容。李汝栋诗云:“不尽苍茫兴,乾坤一樾阁。”周蕙田:“无限苍茫感,言寻小阁幽。”“万木参天际,苍然结高阁。” 这种苍茫之感,一方面来自诗人对叶氏家族的追忆,另一方面,则是对樾阁周围景物所起的兴感。根据他们的描绘,樾阁的东面,是以前茧园的烟鬟榭和霞笠两座小亭,樾阁四周是参天古木,多为樾树,这一片成林的樾树,将外面城市的喧嚣隔离开来,登上樾阁,丘壑满怀,闲云过眼,颇具野趣。

樾阁如今已不在,但樾阁作为地名已根植到昆山的文化记忆中去了。在靠近半茧园旧址的地方,有一条路,叫樾阁路。还有一个小区,叫樾阁花园。

寒翠旧影

寒翠石,本为宋王氏快哉亭旧物,苏东坡曾题识之。

素有石癖的文人顾阿瑛,如在废园坏宅里见到奇峰异石,必徘徊流连,不忍离去,千方百计谋求之。至元戊寅(1338)四月,顾阿瑛在昆山东城通阓桥附近的新安尼寺中,发现寒翠石,以粟易之,将其置于玉山草堂内,第二年,柯九思见寒翠石而下拜,为此,顾阿瑛为寒翠石建拜石壇,并写有《拜石壇记》。三个月后,文人泰不华访拜石壇,作古篆书“拜石”、隶书“寒翠”。

清嘉庆八年(1803),该石被移于半茧园内。诗人袁棠作诗《寒翠石》,云:“此石不能语,前朝事丛残。清游亦陈迹,逝水无回澜。”1934年,作家范烟桥游半茧园,赏寒翠石,作诗云:“为看寒翠石嶙峋,残照秋英半茧新。恰有吴歌来天际,不须相思托花神。”据1937年徐剑萍编的《昆山景物志略》,可知当时寒翠石还在该园内。后来,随着茧园的变迁,寒翠石不知去向。作家贾平凹来昆山寻访寒翠石,终不可见。

这样看来,寒翠石在半茧园新增景点中,应是最有历史,最具文化含量的人文景观。它矗立在一个中兴的园林里,因自身的文化信息,以及半茧园的悠久历史,特别容易牵动文人的怀旧情绪,以及世事变幻的沧海桑田之感。因此,收入《茧园八景》中咏寒翠石的诗篇,多取一种回望的视角。李汝栋云:“池馆前朝尽,莓苔风雨残。”许宝善云:“台榭易消歇,古园惜凋残。”

有意思的是,元代昆山的玉山草堂,与当时的半茧园,这两座相隔三百余年的昆山名园,因寒翠石,有了某种神奇的关联。玉山草堂是元末文人顾阿瑛的私家园林,位于距马鞍山三十里的娄江界溪之畔,占地面积广,名胜景点多,在众多亭台楼阁之中,为寒翠石而砌的拜石壇格外引人注目。顾阿瑛在玉山草堂举办了元代东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玉山雅集,盛极一时。寒翠石被移到半茧园内,让文人墨客遥想起当年玉山雅集的盛况,以及叶氏曾经的荣光。

小有雅趣

陈瑚在《次韵九来半茧园十咏》中这样介绍小有居:“土冈而南,别有天地。长林丛薄中,朱栏画栋,入者疑为仙居。”叶奕苞掌管半茧园时,小有堂是其主体建筑,他常在小有堂内举办文人雅集,招待过往宾朋。宗渭曾赋诗《长至日小有堂社集余以客娄未赴九来限韵见怀次酬原唱》:“羡尔数子常聚首,持螯举杯藉书带。”

康熙十六年(1677)为乡试之年,陈维崧于当年二月下旬至昆山,暂居徐氏儋园,并与昆山本地文人叶奕苞、徐乾学、徐元文、朱柏庐等人时相过从,常在玉峰山、三友园和半茧园等地赏玩。五月,他曾于半茧园的小有堂中,看邱钟仁、朱用纯、叶奕苞诸人投壶,后作词纪念此事,叹小有堂风景清幽可人,赞宾主的高洁情谊:“满院松风鸣瓦铫,碧净苔阶好。乔木翳新蝉,水槛闲凭,又贴荷钱小。”

李汝栋等人恢复小有堂旧景之后,小园景色焕然一新。《茧园八景》中,诗人们无一例外地将小有堂视为仙居、福地或蓬莱仙境。李汝栋:“福地如可到,仙居将毋同。”许宝善:“天地辟洞府,缥缈如仙宫。” 周蕙田:“小有清虚府,潛通百顷池。”顾佐禹:“半弓谁拓得,小憩爱斯堂。”根据诗人们的描绘,重修之小有堂颇引人神往:背靠揖山亭,有山峰突起;下临泉池,有金鲤游弋;周环翠竹、白榆、春柳和各种花卉,四季更替,树影婆娑,浓阴如盖,落英缤纷,香气袭人;时有飞鸟、白鹤翱翔其上。

舒啸古意

明朝大臣周伦在家乡昆山儒学坊的东面建有三锡堂,筑别墅曰东园,内有舒啸堂。舒啸,即长啸,放声歌啸。后来,舒啸堂并入叶氏茧园。

陈瑚在《次韵九来半茧园十咏》中这样介绍舒啸堂:“于章古木间,以老松曲江云天,清风雨闻,差尽其胜,此邻墓物,以亭目之,如为己有。”据陈瑚、叶奕苞等人诗的描绘,舒啸堂在茧园的东边,紧靠茧园东面女墙,远望过去,有松树一片,孤塔一座,溪水一湾,农夫野樵耕作于此,一派田园风光。

乾隆中,半茧园归新阳邑庙,重建舒啸堂于园中小有堂之南,创歌台于堂之前。当时舒啸堂前有一副对联:

“县析昆山,此地可名瑶圃;人来子美,有亭重问沧浪。”该联为乾隆进士,礼部尚书曹秀先所作,展现昆山当时富庶安定的社会景象。光绪十一年(1885),知县李福沂重建舒啸堂,并筑沿河围墙。

世事沧桑,舒啸堂自明代周伦,转至清初叶奕苞,又至嘉庆年间复修,几易其主,令人喟叹。《茧园八景》中咏舒啸堂的诗,大多吟诵其旖旎的风光、厚重的历史,特别是绵长的古意。在许宝善笔下,舒啸堂“仿佛蓬莱岛,云端十二楼。”顾佐禹:“坐啸宜何处,幽寻绕曲廊。”

莲舫清浅

半茧园的莲舫,应是在一泓盛开荷花的清流之上兴建的舟船建筑。它与紫藤桥构成一组水上风光系列,都是嘉庆年间半茧园新增的景点。紫藤桥为平桥,两旁植有紫藤,每每春季,紫藤花开,藤条如瀑,花瓣似雨,洒落在碧波之上,随水漂流。

根据诗人们在《茧园八景》中的描绘,莲舫乃筑于水边的小亭,在莲舫内,可远眺玉峰,近观青莲。莲舫最美的季节是夏季,是避暑消夏之佳处。周蕙田:“小舫泛平池,宛若槎浮汉。”李汝栋云:“飘然思太乙,一叶渺沧溟。”真有苏轼《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潇洒恣意。诗人们固然欣赏莲舫外“日映千花艳,风摇万叶青”的美景,更欣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风。许宝善:“青莲君子花,俗艳渺河汉。”贾麟英:“试访花君子,亭亭品自高。”

这些诗人大多是地方名流或官员,置身纷纭世事,不得意之事常有。他们钟意茧园莲舫,用心赏莲,实则寄托了自己的高洁情怀和脱俗追求。

不过,莲舫存时不长,仅《茧园八景》中有诗文记载,地方志未见收录,也不见后世有相关文字记载。

(作者联系地址:刘军,昆山博物馆;李灿,昆山中学)

茧园古樟树

茧园揖山亭

猜你喜欢
八景诗云昆山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泛东亚地区八景文化研究进展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书法作品欣赏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难忘的中秋节
Thinking o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y Regulating Lung-Intestinal Axis Microecology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影摇江海,思结潇湘——第二届潇湘八景论坛在永州召开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