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古人退休

2016-12-10 07:12文/雷
四川劳动保障 2016年7期
关键词:辞官刘基范蠡

文/雷 露

趣谈古人退休

文/雷露

在当今社会,“何时退休”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民生话题。其实,不仅我们这些现代人为“退休”所困扰,古代的公务员们也同样为之欢喜为之忧。

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古人退休仅限于朝廷官吏(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朝廷命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另有“致事”“致政”“养致”“请老”“告老”等不同称呼。对这些古代公务员来说,退休即是辞官于朝,赋闲于家,颐养晚年。意思就是:你老了,还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

古人退休简史:稳中有变

“退休”一说要追溯到周代。随着周代奴隶制度官僚体系的完善,官吏退休被纳入行政管理之中。《礼记·曲礼》中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就是说到了七十岁就要把曾有的官职卸下来还给君王,在家中休息养老安度晚年。把退休设定在这个岁数还是需要勇气的,毕竟古人平均寿命都不太长,一般四十岁以后就称老,七十岁已经算高龄了。

到了汉朝,这一制度日趋完备。汉朝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实物。

发展至唐朝,退休已经制度化,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大唐令》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将官员七十岁退休年龄法律化。如果不到七十岁,但是体弱多病的也可以退职。在待遇上则规定“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除非皇帝特批,否则退休后的官员没有退休金,为了不让老人家对朝廷心寒,还是规定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宋朝虽然也规定了“七十致仕”,但并没有实际执行。这导致朝堂上昏庸体衰之辈大增,冗官冗将呈井喷式增长。这主要还是因为宋朝官员退休时只能拿到斗俸,而在职官员则拿“高薪”,利益权衡之下,不少官员千方百计拖着不退休,甚至出现修改年龄的荒谬之举,严重浪费国家资源。

而从明朝起,朝廷鼓励退休,并且将退休年龄提前了十年。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表明朝廷官员六十岁就可以告老还乡了。明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类似于现在鼓励提前退休的“内退”制度,想退休的官员,没有年龄限制,只要申报朝廷就批准。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退休制度,也是实行六十岁退休,但具体规定有些区别:如果没有年满六十岁而因病提前退休是没有俸禄的,满六十岁又有世职的可以拿半俸,对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如打仗负伤者,则全数发放。另外还规定,官职越小还可越早退休。

古人的任性退休看过来

十年寒窗,一朝及第,几辈受益。千百年来,入仕为官成了无数知识分子追逐的目标。衣锦还乡那是风光无限,反倒是退休,总伴随着悲情与伤感。但有些人就是任性,站在人生的巅峰却毅然选择退休,过起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闲人生活。

深谙官场之道:急流勇退

代表人物:范蠡、刘基

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回避权力争斗是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在这方面,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范蠡就是成功的典范。此人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公元前494年,他的好朋友越王勾践干了件大事——攻打吴国。然而,由于越国战败,范蠡只能跟随勾践到吴国为奴。三年奴役期满,回到越国,范蠡发扬了小伙伴最佳助攻的作用,协助勾践再战吴国,并最终获胜,一雪前耻。作为大功臣的范蠡被封为上将军,登上了人生最高峰。但范蠡岂是常人,他急流勇退,辞官退休携白富美西施泛舟江湖,过上了神仙眷侣的生活,可谓人生赢家。

另外,明朝开国功臣刘基也是官场个中好手,他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被授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官衔,封为诚意伯。而他深谙“功高盖主”之理,深知朱元璋本性凶残,因此萌生了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念头。洪武四年,刚满60岁,刘基就以弘文馆学士身份要求退休,还写了一首打油诗明志:“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此时,朱元璋正愁怎么除掉功高震主的功臣们,见刘基主动放权,就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赐归老于乡”。虽然刘基最终被人构陷、抑郁而死,但比起那些贪恋权位,不肯隐退的功臣或被杀或灭族,显然已经幸运多了。

淡泊功名:好男儿志在远方

代表人物:陶弘景、陶渊明

无官一身轻,功名利禄多是身外之物,不少先贤早已看透其中奥秘。譬如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医学家陶弘景,36岁便提前退休过起隐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后,派人请他出山。面对说客,他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悠闲自在地吃草,另一头被人套着笼头,牵着鼻子鞭打驱使,还配诗一首:“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表明自己归隐山林的决心。梁武帝看了画和诗,深知其意,便不再勉强。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更是无意于功名利禄,一生向往田园生活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自小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的高洁性格,这对他的仕途生涯影响颇大。当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个大官要来视察工作,别人都劝陶渊明隆重接待一番。可陶渊明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看不惯这些官场做派,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随后,他辞官隐居便在情理之中了。

身体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

代表人物:李靖、王羲之

混迹官场,除了立场不同导致心生去意外,身体状况也是一大因素。唐朝开国名将李靖就因伤病缠身,64岁被皇上恩准提前“告病还乡”。但这位提前退休的将军始终退而不休。唐太宗征高丽时,还对他说:“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唯高句丽未服,亦有意乎?”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将虽染病在身,仍表示愿意从行。不过,最终太宗见他实在年老体衰,还是没有同意他远征。

大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而家喻户晓。但鲜有人知的是,王羲之也是“辞官”大潮中的先驱。王羲之辞官,一方面因其生性高傲,早已厌倦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另一方面就是身体不适。根据王羲之的信札,可以看出他晚年患有多种疾病,除癫痫外,还患有风湿和胃病。这样的身体状况显然支撑不了他的满怀抱负。

纵观古今,退休始终都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退休,作为人生职场的收官之战,坦然面对就好。想想明天可以睡睡懒觉,不用赶着趟儿上班,也是件挺美的事儿!

猜你喜欢
辞官刘基范蠡
刘基隐居考述
范蠡卖牛
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
范蠡还钱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不放弃的妈妈:辞官陪“强迫症”儿子成长
朱寿昌辞官寻母故事叙考
闵子骞辞官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
刘基的隐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