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模式探索

2016-12-12 10:24赵建平蔡隆玉杨敏费叶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个性化发展民办高校

赵建平+蔡隆玉+杨敏+费叶琦

摘 要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现状的深入了解,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计划,明确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提出相应的培养方式及培养实施安排,并且探索培养模式的考核内容。

关键词 民办高校;个性化发展;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78-03

Abstract The individu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is animportant task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depth know-ledg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dividua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otential problems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divi-du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in private university areanalyzed, based on that, cultivating plan of Individu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in private university is proposed, clear the cultivating objects and target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ulti-vating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of arrange men, and explore the evaluation Contents of the Cultivation Model.

Key words private university; individualization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plan

1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要性

我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主要是针对我国工业大而不强、亟待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矛盾更为突出,依然存在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化等深层次矛盾的问题。其中,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是该矛盾和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1-2]。

2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现状

目前针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有以下两类。

面向全体学生的培养方式改革 采用此类培养方式改革的以“985”“211”类高校为主,强调培养宽厚的大通识基础,适当弱化专业教育,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及专业选择覆盖全校范围。以南京大学的“三三制”教学改革为例,该校打破了传统专业教育“从一而终”的刚性培养模式,从招生开始即通过大类招生弱化学生的专业概念,制定了三个“百分百”政策,即“百分百课程开放+百分百专业开放+所有学生百分百自由选择路径”,学生在更加灵活的菜单式、可定制的自主学习模式下,经过“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三个培养阶段,形成“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

若民办高校实施该培养模式,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资料与科研资源缺乏的问题。目前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针对性较强,广泛度不够,针对个性化培养的课程选择较少。同时,学校以教学为主,配合个性化培养的科研资源也不足。

2)师资队伍的稳定问题。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为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虽然占有一定比重,一般都偏年轻化且学历层次以硕士为主,一旦遇到更好的机会便会跳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对比较高,有些教师不仅需要担任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承担其他日常行政管理任务,任务较繁重[3]。

3)教学管理上的困难。由于学生数量多、个性化强烈,会增加日常工作的复杂程度,将会产生同一班级不是一样的课程安排,将原有的班级打散上课,甚至会出现一人一课表的现象。同时,教学评价和教学激励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从以往民办高校的多届生源素质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应类似这种“三三制”培养模式,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不强,而且他们有随大流的心态,被动地被个性化培养也不会有很好的培养效果。针对另一部分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学校大环境下不能实施“三三制”培养模式情况下,需要寻找其他培养模式。

针对优秀本科生的导师制培养方式改革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产生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其本科生培养模式是在学生入学报到时,为其指定一位导师,负责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并监控学生的进步。除学习上问题,导师还要负责学生的品德与操行,指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

20世纪末,在教育部大力强调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我国部分条件好的高等院校也开始尝试本科生导师制,曾先后出现多种模式,主要有全程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科研导师制等。其中,“英才导师制”又称“优秀学生导师制”,该导师制以优秀本科生为培养核心,让优秀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最好的资源,得到优秀的导师指导,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目前,该方式仍主要在一些本一和本二类公办高等学院中应用较多,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

1)没有规定具体的优本生选拔标准和培养目标;

2)责任界定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健全,导师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

3)师生比例失调,教师的教学科研等任务繁重,造成导师无时间和精力指导;

4)导师制一般形式大于内容,整体效果并不明显[4]。

该培养模式针对的是少数优秀学生,民办高校可以集中相对较优的资源对其进行培养,即因材施教,使该生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对周围的学生产生一定的辐射效果。同时在国家大环境的影响下,民办高校迫切需要寻找多种培养方式来适应本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别是针对部分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普通高校的扩招,如何使民办高校的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成为市场需要的、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民办高校不断探索培养方式的动力。但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不一样,不仅会遇见和公办高校类似的问题,甚至会更加复杂。民办高校可以在公办高校实施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同时需结合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生源情况、导师资源等实际情况,探索适应民办高校特点的培养模式。

3 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计划

培养对象 在民办高校中,由于受到教学管理机制、生源素质、导师资源等问题制约,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针对校内的优秀本科生,使其对于其他学生能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带动整体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心态素养;使学生热爱专业、学习目标明确,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同时能提高其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主,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方式

1)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即以学校培养为主,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同时对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采用定时和预约方式,为学生提供方便,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场所。并且提供学生假期实践或外出竞赛学习方式相结合进行培养,使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能较直接地了解到单位的动态及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的差异。

2)沙龙式培训。聘请资深教授和行业专家学者给学生开专题知识讲座,如开展“创新发明与专利知识讲座”“专业发展动态讲座”,介绍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及撰写技巧、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和发展动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新观点、新知识,开阔眼界。

3)教研课题培养。由指导教师领衔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教研课题。如校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课题、课程的教改课题。由于民办高校中教授及高工级别教师所占比例较少,可以和其他高校或企业联合进行科研项目合作,让学生参与教与学过程,找到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4)团队兴趣小组。民办高校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公办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偏弱一些,但他们更喜欢动手实践,从实践中再来掌握理解理论知识。各专业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组建各种团队,交流心得与学习技巧,结合校内外的大赛项目自行组队、参与选拔,并且优先支持其成为竞赛活动对象,使学生能树立团队意识,并能分工明确,发挥特长,提高效率。

培养实施安排

1)学生选拔。每位导师从大一新生中选拔1~2位优秀本科生,选拔时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综合考量学生的全面素质,不只用分数成绩来衡量。

2)结队学习,促进成长。引导培养对象进入专业科研训练团队和学科竞赛小组,低年级学生向高年级学生学习,积累初步经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导师与辅导员、班导师及学生定期的日常沟通,观察学生行为习惯以及生活学习小结等方式,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个性特点。结合专业发展,导师与学生共同制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计划。

3)个性化体现,完善培养计划。结合导师对培养对象的了解和培养对象对自身的判断,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等,通过科研项目、竞赛活动、兴趣团队学习,让学生的潜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导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而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导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促进培养计划不断完善。

4)培养模式的考核。对于培养对象的考核可以通过一些量化指标来评价。例如:负责参与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科研活动,进行立项论证,确定技术路线,撰写项目申报书,通过开展研究,达到预期目标,最后能够顺利结题;获得校级及以上的个人或团队的比赛奖项;创作一个作品,作品形式可以是实物、模型或是计算机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也可以是计算机软件,在学校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尽量以实物的形式提交;发表一篇论文,对参与的项目、比赛内容和创新的作品进行整理和总结,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互间的升华;获得一项国家专利,可以加强学生树立专利申请和保护的意识,促使他们了解专利申报的流程,掌握撰写专利申报材料的方法与技巧;毕业设计的成绩,通过毕业设计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论文撰写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获得的以上各项指标数量,确定优本生导师制考核的情况[5]。

4 结论

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模式在不断的探索阶段,若能有效实施,将能为学校持续培养一些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并且对其他学生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同时,该模式还存在一些有待思考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模式要有效实施,还需要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出适应民办高校特点的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唐善茂.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个性化发展与多样化教育[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56-60.

[2]李相阳,苑婧娴.浅谈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15(1):78-81.

[3]陈奕男.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1):84-85.

[4]田杰,等.高校优本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6-7.

[5]万茂松,等.工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研究: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3(4):14-15.

猜你喜欢
个性化发展民办高校
谈体制化时代下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及对未来教育之路的见解
改善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