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料成为正餐,人类学的可能性

2016-12-15 18:34李伟华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50期
关键词:人类学家人类学田野

田野调查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传统人类学家或奔赴西太平洋岛国观察贝壳的流转,或跑到北非部落试图弄清牛的各种称谓,更有人去亚马孙丛林数原住民的纹身。总的来说,其实人类学就是各种相遇的学问,相遇的过程或绚烂或沉寂。长久以来,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总是被当作完成学术论文大餐的配料,只在同行酒足饭饱心醉神迷之间流转演绎。田野材料隐匿分割于或好或差的纸面文章。《北冥有鱼》出现了,它把配料当成了正餐。这时候大家突然发现,这些配料因其种类繁多、搭配自由、色香味俱全,比吃正餐时的例行公事来得更爽快。于是它的出版算得上一个人类学的事件,短短1个月之后就加印了。

2014年,该书主编之一少雄约我写一篇田野故事。记得他催得特别急,说马上就要出版了,看在师弟的分儿上给我加塞儿。当时我正为毕业论文忙得焦头烂额,就没给少雄稿子。他当时就说:“这本书会红,你不交一篇会后悔。”这会儿他在窃喜。

历时三年时间搜集,98篇田野故事,75位人类学家。在人类学家山头林立的现状下,集结成书殊为不易。很难得的是无论男女老少,不管长幼班辈,这些人类学家们的故事都被主编组合成四个部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与主题有完美的契合)。这对成名人类学家是个不小的风险,当你与儿辈甚至孙辈同行们的文字被放在一起供读者品鉴时,读者们可不会理会学科之内的阶序,只会凭文章本身去判断优劣。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如果成名学者如果能够对此报以极大的宽容,那对学科的发展将是莫大的促进。

这也引出了我对本书的批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这里面部分文章,其语言水平,其思想境界,稍有语言驾驭能力便能达到。但是这么多文章的总体呈现,充分展示了人类学所力图展现的、文化多样性的可能。

书中第一部分是相处之道,为大家描述各位作者在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多重身份。这些故事鼓励读者尝试去打破一些本文化的“常识”,重新去理解他者。当罗红光不想在庙宇里免费吃住时,他只好借由布施实现免费吃住与适当补偿的平衡。当马腾岳习惯夏威夷式Aloha的亲吻拥抱时,回到汉人社区却要被人讥为行为不检。Yeon Jung Yu近距离观察低收入性工作者,她的努力让她们接纳之后,却又面临自己被当成她们的窘况。张多的田野经历给了大家沉重的反思,人类学家有时像一个社区的“闯入者”,会如小石子投入湖中不可避免地泛起阵阵涟漪,如果该社区发生了不同寻常的灾难事件,并且有人愿意将你的到来与事件产生因果关联,你该何去何从?我们必须明白,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库克船长一样内化为当地人的上古神,你还可能成为恶魔。

郑少雄、李荣荣主编的《北冥有鱼》收集了国内外75位人类学家的98篇田野故事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访问阿德默勒尔蒂群岛时与一对母子合影(摄于1953年)

“文化逻辑”是本书总体来说最有味道的一部分,尽管有些文章还是不尽人意。很多文章都在讲述的是,作者到底是如何理解他者的。郁丹被德国邻居教育当地的鸟儿不吃大米,但是铁一般的事实让他相信,在饮食习惯上,鸟类并没有表现出国别性。周星在参加乡下宴席中发现,正因为制作花馍和小饺子费时费力,主人对宾客的“情分”才有了最好的载体。同样是食物,王铭铭如果是一个英国人,如果他吃了猪蹄,那么,他一辈子都得不到女士的香吻。章邵增不爱咖啡爱喝茶,巴西男人嘲笑他,说茶是女人的饮料,他以牙还牙,为巴西人输出木瓜能丰胸的理论,证明木瓜也是女人的食品,让热爱吃木瓜的巴西男人对木瓜敬而远之。马强细细观察了“没有检票员的站台”,力图去说明,在苏联解体之际,检票员的消失,可能是俄罗斯社会转型的表征,逃票者的行动让“工厂、矿山、农场以极低的成本完成私有化”。但是自觉买票的大多数还是俄罗斯人的“良心”。在理解文化逻辑的基础上,作者们的个体行动则更为有趣。邓启耀摇身一变,成为算命先生,成功化解了被地方森林警察敲诈勒索并欲实施肉体打击的风险;在灾后重建地区,张原以他一贯的混搭风格,建议在政府支持下建设的现代文化中心搞传统的祠堂祭拜活动,既搞基础设施建设,又搞“心灵抚慰”建设。

借由各种机缘,人类学家都在拓展田野调查的边界,所以丁宏跑到了北极圈,与涅涅茨人来了一次正面交锋,当然人类学家有义务让大家“皆大欢喜”。庄孔韶和张建世在那么一刻,不关心人类,他们开始赏花登山观海。刘琪也从北京的惜时如金状态进入到观察:“两朵云如何并为一朵,又如何分成好几朵,也看过一朵云如何在风的侵蚀下逐渐变小,变成只有一丝,最后,那一丝云又如何淡淡隐去。”

同样,尽管并未达成学科共识,人类学家们也逐渐将田野调查的介入视为双重责任,既是自己的学术责任,也是对当地文化的社会责任。圣诞节,夏循祥参与喜帖街的拆迁运动,眼见着他所敬爱的May姐绝食却也深知不能去劝解,从此他再也不说圣诞快乐。张亚辉跟着村民深深浅浅地提水上山,尽管灭火重任更多地交到了村外的解放军部队手上。

主编很努力,但能感觉到他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先的书名叫“芝麻开门”,想着人类学家可以手握密码,轻易推开一扇扇异文化之门,但最后只能是“北冥有鱼”,为大家呈现不同文化的逍遥姿态。这不是人类学家把姿态放低,而是搜集的文章使得主编把姿态放低。人类学并不会放弃对“主位”与“客位”的双重追求。该书把人类学家舞台表演艺术的后台搬到了前台,开掘了一条条通往未知旅途的羊肠小道,让读者有机会去自行探索。它力图消解学科阶序,同时还试图拓展学科界限,让人类学走入公众生活。它还尝试让读者从新的视角去理解时间与空间,去理解焦虑与休闲,做心灵化妆师。这是给人类学者的一条出路,也有机会让大众的“常识”库存得到更新。太多的误解基于自以为是,太长的堤坝溃于蚁穴。在戾气四溢的社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人类学家开始行动。出版大众读物是一个努力,但还不够,还需要第二本,第三本。同时还需要更多的表现媒介。

人类学是否有机会IP化,或者更具体地说,人类学家的文字是否可以改编为影视作品,我个人还是保持一点信心。信心的来源在于人类学家或多或少那点神奇的人与人碰撞的人生际遇。好故事的高潮通常来自人与人碰撞时产生的张力,而这是人类学家的基因。人类学家还尝试去描述与理解主流社会之外“他者”的文化逻辑,这些逻辑在文化享有者之外的人看来,表象绚烂多彩,本质匪夷所思,情感则异常的坚定醇厚。这些因素都是科幻片、史诗片、纯爱片的经典桥段。在国内影视作品普遍剧本无力的哀鸣声中,人类学家可以站出来。

我从来不认为人类学拥抱大众是唯一的发展方向,但从来都认为这是可能的一个方向。该书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书或会汹涌而来。

(李伟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微信号“人类学之滇”编辑)

猜你喜欢
人类学家人类学田野
《审美人类学》评介
Module 3 Foreign Food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
反思盲区:论人类学家主体性及其概念处理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