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经济效益提升的调研分析

2016-12-16 12:56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纳 慧

(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经济效益提升的调研分析

纳慧

(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宁夏生态移民工程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移民收入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拓宽、生态效益凸显几个方面。当前,移民地区社会发育度低、后续产业乏力以及贫困人口的自我解困能力较弱,直接影响到了移民工程的绩效提升。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实施精准扶贫是提升民族地区移民工程经济绩效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态移民;红寺堡开发区;自我解困;精准扶贫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学者不断对生态移民的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学者们认为,在我国扶贫攻坚阶段开展生态移民项目,对区域经济、环境、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生态移民是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效果上看,虽然在移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环境破坏、移民生活困难等现象,但将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迁移出去,把移民和禁牧及舍饲圈养结合起来,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恢复[1];同时,移民以后农牧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农地的利用效率也有所提高,移民区农业产业结构效益逐渐显现[2]。我国许多地区的实践,以及一些学者的实证分析表明,生态移民工程的推进综合效益显著[3]。当然,一些学者也看到了超负荷的移民安置及对移民区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当等方面将会对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4]。

目前,对移民因贫困、环境恶劣而迁移,从而达到缓解贫困、改善环境的定量研究及成效检验还有一定的研究欠缺。关于搬迁后的贫困、居民间的贫富差距及其深层次原因、移民后续的产业开发模式等还需做进一步研究。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在这个基础上,项目组2014年至2015年在宁夏红寺堡开发区的开元村、团结村、中圈塘村、弘德村、香园村、朝阳村等地发放问卷,累计获得有效问卷300份。本文通过分析红寺堡政府公报数据及问卷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了解移民的生计现状,对生态移民的绩效进行检验,进而研究民族地区生态移民脱贫、致富的路径。

二、红寺堡经济开发区居民生计现状

1.人口样本的简要分析。在搬迁的300个调查样本中,回族人口占65%,汉族占35%;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仅占8%,大多数移民仅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文盲率较高。具有本科学历的三名被访者均为移民子女,但不在本地工作。搬迁后有36.1%的人参加过刺绣、剪纸、瓦工、电焊等培训,63.9%的被访者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家庭人口数最多的11人,最少的1人,平均家庭人口数5人;2014年家庭常住人口数最多的9人,最少的1人,平均为3人;家庭劳动力人数最多的5人,最少的0人,平均为1.68人。家庭学龄儿童数最多的3人,最少的0人,其中36%的家庭没有学龄儿童;家庭伤残及久病人数最多的3人。搬迁家庭的明显特点是,家庭人口数量多,文化素质低,家庭结构年轻化。

2.搬迁后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生活成本增加。近年来红寺堡农业发展较好,酿酒葡萄、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占农业产业的62%。2013年底农民纯收入5 305.1元,比2008年增长一倍。2014年地区总产值13.97亿元,同比增长7.6%。2015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169元,同比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508元,同比增长10.5%。外出务工是移民搬迁后的主要收入来源,48.6%的受访者在搬迁后外出务工,外出务工的年均收入从搬迁前的4 500元上升到9 500元,平均上涨一到两倍。农业方面,搬迁前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灌溉设施缺乏,种植方式落后,农业产量普遍较低,而且部分地区农民靠天吃饭,收入无法保证;搬迁后,土地质量、灌溉条件等大为改善,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在城镇,回族移民通过经商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促进了红寺堡的商业发展。搬迁后移民家中的电器拥有率显著上升,摩托车、农用车及轿车更多地走进移民家庭,贫困人口比例降低,居民收入较之前涨幅较大,生活水平提高,说明生态移经济效果明显。在收入提高的同时,移民的消费水平也上升了,尤其表现在恩格尔系数上升。通过对当地物价的观察及政府数据公报的显示,红寺堡地区的衣着、食品、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物价指数略高于宁夏平均水平。搬迁前,移民们基本不需要购买食物,每家都种植五谷杂粮;搬迁后,水电及大部分粮油蔬菜都需要购买,导致生活成本增加。

3.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居民满意度较高。2013年红寺堡开展主干道路整治工程,拆除危旧、违章建筑;实施绿化工程,平整绿化用地1.8万亩,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居民生活质量提升。2014年新建续建住宅小区6个,改造老旧小区5个。目前,农村集中供水受益人口比例已达99.34%,自来水普及率100%,卫生厕所普及率62.0%。同时,政府还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农村公路253.5千米;实施水利项目20个,新增高效节水灌溉8.3万亩,部分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红寺堡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9所,红寺堡中学教学及实验大楼已投入使用,信息技术、实验室等设施相对完善。城市有线电视、宽带全面覆盖,医疗机构健全,购物消费方便。有效问卷结果显示,住房质量和条件有显著改善,搬迁前居民家庭房屋结构82.4%是土木结构及窑洞,搬迁后实行“政府补贴+家庭投资”的方式,92.3%是砖砌平房结构。受访者对于当前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较高,普遍认为居住质量、出行、就医及购物的方便程度较搬迁前大为提高。

4.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宽。红寺堡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拓宽,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由搬迁前的62.3%上升到95.8%,在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巩固在90%和93%。2014年医疗报销40.7万人次,共计4 100万元。移民们看病的花费减少,报销程序简化,对当前医保政策满意度较高,参保意识越来越强。2014年当地政府建成保障性住房412套,为351户廉租对象发放住房租赁补贴64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 093户。累计发放养老金和城乡低保金、重度残疾人补贴及高龄老人津贴7 401.3万元;发放全年制社会保障卡12.3万张,实现了区、乡、村三级医疗保险网络全覆盖。

5.生态效益明显。红寺堡开发区的生态效益改善明显,移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搬迁前为59.9%,搬迁后为96.4%。2013年,红寺堡区实施滚红高速、弘德慈善爱心林等绿化工程,人工造林4.5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1.4%;城区绿化率34.1%,城区绿化覆盖率39.0%。2014年完成荒山沙地造林面积5 345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75万公顷。红寺堡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对群众的发动程度、资金投入的力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经济、生态效益双收。这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干旱荒漠地区,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合理利用荒地资源,以节水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目标、分阶段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三、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社会发育程度低,后续产业乏力。红寺堡移民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传统农业的用水量与红寺堡全年用水量还存在一定的矛盾,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亟须推行。部分移民迁入新环境难免急功近利,跟风种植,影响了收入,挫伤了积极性。根据对红寺堡各产业区位商的测算,红寺堡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各部门缺乏区位优势。2014年工业、建筑业区位商大于1,表明这两个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但不是当地的优势产业,不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由于是移民区,社会发育度低,工厂等投资相对较少,规模小,使得移民的务工机会非常匮乏[5](108)。2014年红寺堡城镇化率为28.39%,第三产业比例虽有上升,但多是简单、低效的传统服务业,如餐饮、零售、运输等,且区位商均小于1,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化基地缺乏,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直接限制了移民的就业,客观上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调,导致后续产业乏力,发展水平低下。

2.观念滞后,收入差距明显,发展平衡性有待提高。较大的收入差距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障碍。红寺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8 019.1元,2013年上升到10 133.5元。通过走访调查,红寺堡地区的收入差距与当地的产业规划、搬迁时间及居民思想观念有直接关系。迁入时间较久的居民,已经形成固定的产业模式,如红寺堡镇中圈塘村的葡萄产业发展较好,居民收入较高。但是,近三年内搬迁的居民,由于土地分配、产业政策、技能缺失等原因,生活条件相对较差。部分新移民还存在着等、靠、要的心理,认为脱贫致富是政府的事情。有18.1%的人生活水平从搬迁后的第二年开始好转,22.9%的人从搬迁后第五年起生活相对稳定,条件转好。移民群众均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不同乡镇,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及宗教信仰各不相同,移民聚居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村民的融合以及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3.贫困人口自我解困能力弱。目前红寺堡开发区部分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仍十分落后,部分贫困村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当地内在生产力未被完全激发出来。相关研究表明,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慢性贫困形成的首要影响因子,对慢性贫困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显著影响[6]。笔者认为,移民要想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搬得出,稳得住,仅仅依靠政府资金方面的支持还不够,更需要提高移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我国现有的扶贫开发工作仍主要着眼于区域发展和规模产业层面,缺乏真正针对贫困民族家庭的、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和措施[7]。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生态移民地区的扶贫工作仅仅定位于收入贫困,而忽略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宏观扶贫政策执行的同时,从提升移民自我解困能力出发,激活移民开发区的内在生产力,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

四、提升生态移民地区绩效的对策建议

1.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日照充足,风力和煤炭是其优势资源,充裕的劳动力是其经济发展的成本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是加快红寺堡发展的关键问题。要稳定移民地区的土地承包关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节能的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着重发展与当地水资源供需相协调的节水型工业,发展特色县域经济,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产业新体系,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2.有针对性地强化培训,促进增收,平衡发展。搬迁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均有很大变动,过去的家庭种植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文化水平低、技术匮乏、适应性差等问题造成了移民的就业压力。对于移民的培训,要落到实处,要对村级领导班子进行培训,提升其管理、创业的能力,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要对农业移民进行培训,妥善安置移民,在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其学习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等技术;要对劳务移民培训,对可以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电焊工、建筑工、机械、汽车维修等;帮助移民进行学历培训,针对那些初高中辍学的移民进行大专学历教育,帮其掌握一门技能的同时,获得学历上的认可,并提升其就业档次,为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促进增收,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移民地区的平衡发展。

3.实施精准扶贫的同时,增强移民自身反贫能力。要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精准扶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社会保障政策,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笔者认为,除去外部帮扶机制的建立,“搬得出、稳得住”更多需要对内因的引导和教育。应当在加快贫困地区扶贫立法的同时,教育和引导移民有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意愿,使移民认识到要想致富,必须具备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反贫困活动中。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来调动移民生产和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先进榜样或群体的带动作用,提升反贫困的能力。同时,还要发扬民主的管理方式,发挥移民主观能动性,让移民能够参与到致富的决策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刘学敏.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效果与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4).

[2]东梅,王桂芬.双重差分法在生态移民收入效应评价中的应用——以宁夏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8).

[3]杨明显,米文宝,齐拓野,等.宁夏生态移民效益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4).

[4]黄磊,邵超峰,鞠美婷,等.西北地区小城镇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发展模式设计[J].生态经济,2015(5).

[5]任善英,朱广印.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10).

[6]李昭楠,刘七军.民族生态脆弱区慢性贫困问题实证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7]郝龙.家庭生计分析:民族贫困问题治理的微观视角[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责任编辑马明德】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6)02-0142-03

作者简介:纳慧(1981-),女,宁夏银川人,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少数民族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经济绩效评价研究”(13CMZ043)

收稿日期:2016-01-03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