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颜氏家训》看南北朝的丧葬风俗

2016-12-17 04:38黄玮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颜氏家训

黄玮

摘 要: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丧葬风俗方面有着复杂的礼仪规范。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当时著名学者颜之推创作了《颜氏家训》,对当时的丧葬风俗进行了详细论述和对比。文章选取吊丧、哭丧、入殓、避煞等风俗,结合具体文本内容,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丧葬风俗的特色,具体表现为地区差异性、灵魂不灭观以及薄葬风气盛行。《颜氏家训》中丰富的民俗内容,对后代考察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历史、风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颜氏家训 南北朝 丧葬风俗

中华民族以注重礼仪而著称于世,在丧葬风俗方面,数千年来形成了一整套复杂的礼仪规范。荀子曾指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1]从丧亲之日开始,人们的动停行止、言谈服饰、时日安排等,都被纳入礼仪的规范之中。

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颜之推,生于乱世,播迁南北,历经四朝。颜氏作为当时的名门望族,为了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传继后世,教导训诫后世子孙,从北齐武平三年(572)起至去世,颜之推花费了近二十年时间著成《颜氏家训》一书。《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历代家训无不强调丧葬之礼的重要性,《颜氏家训》也对当时的丧葬风俗作了详细的论述和对比,现撮其要者论述如下:

一、吊丧

吊丧是以客人身份前去慰问和哀悼。吊丧之俗,最早见于《仪礼》、《礼记》等周礼典籍。在《颜氏家训·风操》篇中:“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以申慰。北人至、岁之日,重行吊礼。”这是说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不到办丧事的人家去;如果不写信致哀,就等过了节再穿戴整齐亲自前往吊唁,以示慰问。而北方人则恰恰相反,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人们特别重视吊唁活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南北方人在吊唁的时间上是相异的。

同篇又载:“江南凡遭重丧,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除丧,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己悯也。有故及道遥者,致书可也;无书亦如之。北俗则不尔。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识者不执手;识轻服而不识主人,则不于会所而吊,他日修名诣其家。”此言意为江南地区凡遭重丧的人家,如果是与他家认识的人,又同住在一个城邑中,三天之内不去吊丧,丧家就会与他断绝交往。 其实人死如灯灭,纵然生者对死者千般孝敬,万般留恋,死者也浑然不知,如若因此而与亲朋结怨,实在没有必要。

二、哭丧

哭丧,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对此《颜氏家训》中也有论及。首先在哭的方式上,“《礼·间传》云:‘斩缞之哭,若往而不反;齐缞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也。《孝经》云:‘哭不偯。皆论哭有轻重质文之声也。礼以哭有言者为号;然则哭亦有辞也。江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以下,则唯呼痛深,便是号而不哭。”

其次在哭的时间上,“阴阳说云:‘辰为水墓,又为土墓,故不得哭。王充《论衡》云:‘辰日不哭,哭则重丧。今无教者,辰日有丧,不问轻重,举家清谧,不敢发声,以辞吊客。道书又曰:‘晦歌朔哭,皆当有罪,天夺其算。丧家朔望,哀感弥深,宁当惜寿,又不哭也?亦不谕。”这里说到辰日不能哭丧,否则会再死人,同时朔日哭泣也会缩短寿命。颜之推毫不留情地批判这种习俗,丧家在朔日和望日悲痛万分,难道为了爱惜寿命,就不哭泣了吗?简直是莫名其妙。

三、入殓

在《颜氏家训·终制》中,颜之推的遗嘱展现了当时的入殓习俗,包括沐浴、穿衣、棺材、陪葬品等。“一日放臂,沐浴而已,不劳复魄,殓以常衣。……棺器率薄,藏内无砖。吾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粮罂明器,故不得营,碑志旒旐,弥在言外。载以鳖甲车,衬土而下,平地无坟;若惧拜扫不知兆域,当筑一堵低墙于左右前后,随为私记耳。”

同时在祭祀时,“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干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亲友来餟酹者,一皆拒之。……其内典功德,随力所至,勿刳竭生资,使冻馁也。……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即灵床上不要设置枕几,每逢朔日望日祥禫祭奠,只须用白粥、清水、干枣等物作祭品并谢绝亲友们来奠祭。至于念佛诵经等佛教功德,颜之推希望子孙们量力而行,不要因此耗尽资财而遭受冻馁之苦。同时在每年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子孙们可以举行祭祀活动。

四、避煞

人死后若十天,魂魄要返回故宅,并有凶煞相随。为避损害,丧家要“避煞”、“掩煞”。《颜氏家训·风操》云:“偏傍之书,死有归煞。子刊。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燃火,户外列灰,拔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颜之推认为所谓“煞”,出自旁门左道之书,所有这类迷信恶俗做法,都是不近人情的陋习,应当弹劾检举。有的亡者死于传染病,即颜之推所谓的“注连”,古人将传染病视为恶鬼凶煞,大概也是“避煞”之说的来源之一。

五、禁忌

当时还有一种风俗,即人们每逢家人的忌日,不可以宴饮作乐,以表示对死者有着说不尽的感念思慕之情,俗称为“忌日”,或称“忌食”,这是古代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故不接外宾,不理众务耳。……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迫有急卒,密戚至交,尽无相见之理。”此乃礼仪与人伦之常,历代相沿成俗,今日仍然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特殊的思想文化环境和社会历史状况,使得当时的丧葬风俗也极富时代特色,主要表现为:

(一)地域差异性

《颜氏家训》中对南北朝丧葬风俗记载得最多的是南北风俗之异,颜之推充分认识到各个地方的丧葬风俗存在差异,尤其在吊丧、哭丧等方面,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不到办丧事的人家去;或等过了节再穿戴整齐亲自前往吊唁慰问,而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则特别重视吊唁活动。江南地区在丧事哭泣时,经常杂有哀诉的话语,哭声偏于柔美;北方人在哭泣时,只知呼叫苍天,在披戴齐缞、大功、小功以下丧服的丧事中哭泣时,也只是号而不哭,相对更加豪放。南北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丧葬风俗,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下这些,为后人展现了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卷。

(二)灵魂不灭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年不断,百姓或死于乱兵,或妻离子散。同时道教和佛教大行于世,灵魂不灭、鬼神显验等迷信观念成为极其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其规模、声势和影响大大超过前代,灵魂不灭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人们坚信人有来世,世有鬼神。例如民间普遍流行的“避煞”这一习俗,人们就是因为相信死有鬼神,在特殊的日子回家告别,家人必须回避和举行特殊的仪式,才能平安度过。如果没有回避,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同时颜之推在其遗嘱中嘱咐子孙只须用白粥、清水、干枣等物作祭品,祭奠不用牲牢,也体现了当时佛教思想影响甚大。

(三)薄葬风气盛行

与之前的秦汉时期和之后的唐宋元明清相比,魏晋南北朝的丧葬风俗显得格外俭薄。在颜之推的遗嘱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棺制、陪葬品、祭祀之礼等一切从简。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国家的分裂,社会经济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缺乏充实的物质基础,自然也就无法追求前代的厚葬之礼。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封建统治者的倡导和模范行为有关。作为薄葬风俗的倡导者——曹操,历来提倡节俭治国。史载他“后宫衣不锦绣……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2]蜀汉名将诸葛亮也以廉俭著称,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馆,敛以时服,不须器物。”[3] 这些人生而节俭,死则薄葬,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死,是每个人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中,丧葬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丧葬风俗。《颜氏家训》作为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其撮南北风土;俊俗具陈,是考世之资也。”在其质朴的言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价值,有助于后人进一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 颜之推.颜氏家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秦元.颜之推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2.

[3]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 郑晓江,等.中国殡葬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5] 庄庭兰.论《颜氏家训》的民俗学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12.

猜你喜欢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家庭美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颜氏家训》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
《颜氏家训?勉学》中的阅读观及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启示
《颜氏家训》单音介词研究
《颜氏家训》家庭教育观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论《颜氏家训》对现代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启示
颜氏家训千古传
立足新课标解读《颜氏家训·文章》的作文教学思想
论《颜氏家训》对语文阅读方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