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天空飞下的老牛仔萨利机长

2016-12-19 17:10董铭
南都娱乐周刊 2016年46期
关键词:汉克斯萨利脱险

董铭

2009年的全美1549号航班事件,

机长在两个引擎全部熄火的状况下,成功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

机上155名乘客和机组成员全部幸存。

如此难得的题材自然逃不过好莱坞的改编,老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另辟蹊径,

将重心放在后续调查和心理挖掘上,

甚至不惜把民航调查委员会设计成“刁难”英雄的反派。

对平民英雄的肯定

身为一个桀骜不驯的老牛仔,伊斯特伍德从来都是崇拜英雄的,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歌颂英雄,同时也代表着美国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来维护他。一个最直接的事实,在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好莱坞,乔治·克鲁尼这类左派大行其道,支持民主党和希拉里成了天然的“政治正确”,只有伊斯特伍德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多年来坚持把选票投给共和党。从“主旋律”《美国狙击手》的票房大卖就可看出,不少美国普通民众认同伊斯特伍德的价值观,只是他们没有机会发声,长期被媒体和娱乐圈忽视,直到这次川普赢得了美国大选。《萨利机长》中也能清晰体会出这种平民与精英的分野:萨利遇到的每一个普通人都会向他送上敬意,出租车司机、酒保、发型师、酒店经理……那种情不自禁的拥抱,是民众对于英雄发自内心的感激。然而,空管高层和委员会却要对他进行最严苛的调查和听证,各种检测结果和模拟结果抛出来,似乎一定要证明萨利当时的决定是错误的,完全可以把飞机落回跑道上。

对精英视角的质疑

“英雄,还是骗子?”脱险后的萨利机长,内心所受的压力和煎熬,不亚于他在飞机上的那208秒,以至于产生了幻体和失眠 (类似于退伍兵的“创伤应激后遗症”),要向妻子交代“后事”的地步了。看到这里,想必大部分观众都会为机长鸣不平,那帮只知道喝喝咖啡,开开会的高层也太委屈人了,在遇险的那点时间内迅速作出决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责任感,只在电脑前模拟就做出机械的判断,无疑是对人性的侮辱和不尊重。从片尾的彩蛋可见,汤姆·汉克斯在外形上尽力还原萨利本人,一头白发,严肃稳重,这也同汉克斯在银幕上的一贯形象相符。他脸上那份与生俱来的自信,延续自《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让人不由的产生信任感——他当时的迫降决定是正确的,委员会的质疑“强人所难”,粗暴地把人当做机器,丝毫没有留给判断和思考的时间,说到底还是漠视我们。更让人感动的,是萨利机长的责任感,他一直坚持到所有乘客脱险后才最后一个走出机舱,回到酒店还穿着湿漉漉的制服忙碌,直到听说所有人都安然无恙了,才露出了一丝笑容,人格上堪称完美无瑕。

对正义主旋律的拥抱

由此可见,伊斯特伍德自始至终是站在“人”的角度去复原整个事件的,影片从一开始就深入萨利机长的内心世界,展现他的坚强和果断,也不避讳他的惶恐和焦虑。片中反复出现了飞机遇险的过程,既有事实上的脱险经过,也有萨利想象的遇难画面,多是片段式的,角度式的,夹杂着萨利本人的从业经历,但并不凌乱。直到最后听证会的高潮一幕,才通过现场录音完整回放了从撞鸟到迫降的关键时间段,此时人物已塑造完毕,背景交代清楚,救援也顺利圆满,不再需要主观倾诉和辩解,完全可以用客观镜头来呈现,伊斯特伍德的“老而弥坚”一至于斯。此外,影片还通过其他次要人物补足了整个事件的细节,譬如“不幸”赶上飞机的父子,牵肠挂肚的调度员,及时增援的营救部门,导演考虑之周全,既不会出现遗漏偏差,也避免陷入过分的煽情,随着字幕升起,足以谱写一曲 “团结救援”的主旋律颂歌了。

猜你喜欢
汉克斯萨利脱险
合川脱险
我们的一次遇险和脱险——“六大”的故事
东京街头的出租车司机
为什么要和你交朋友
为什么要和你交朋友
“忠犬”萨利默默守护老布什灵柩,温情一幕感动美国民众
小鸡娃脱险
从《萨利机长》看民航客机的应急措施
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