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

2016-12-22 08:05周舟
江苏教育 2016年64期
关键词:生理大脑青少年

周舟

生理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

周舟

生理发展;儿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生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保障,很多时候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生理问题导致,同时也可能通过生理异常反映出来。身心问题往往纠缠在一起,甚至会相互转化。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实际上是生理、认知、社会情绪的交织发展过程,不同年龄阶段中儿童反映出的心理问题,有它独特的生理原因。

一、大脑的发育特点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

大脑的发育,是影响心理发展最重要的生理因素。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经历了三个明显的“生长发育突增期”:婴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其中,婴儿期的发育速度最为快速。在儿童发展的不同“突增期”,大脑发育的特点直接制约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小学一年级的亮亮是一个非常 “活泼”的男生。从每天第一节课开始到下午放学,亮亮总是精力充沛。上课时老师的问题还没问完,亮亮已经积极举手,甚至脱口说出答案,虽然答案总是错的;课间休息时,亮亮是最爱惹事的学生,他容易发怒,容易和其他同学争吵;亮亮的成绩也不太好,总是忘记写作业,有时写好的作业又会忘记带到学校。老师、家长都在怀疑:亮亮是个多动症的孩子吗?

小学教师经常能碰到亮亮这样的孩子,教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他们究竟是不是多动症呢?我们知道,多动症有三大核心特征:注意力难以集中,活动性水平高,行为冲动。但是对于案例中的亮亮来说,即使符合这三条表现,也不能轻易就判断为“多动症”,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容易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年龄。低年级儿童的大脑有其独特性,他们相较于成年人更容易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仅有15分钟左右。导致儿童这些外部表现的一个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大脑的髓鞘化过程尚未完成。

所谓髓鞘化,是指神经纤维外被包裹上一层绝缘的脂类膜,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准确。大脑不同区域完成髓鞘化的时间不一样,控制感知觉和运动能力的脑干、大脑枕叶部分首先完成髓鞘化,随后大部分脑区在6岁末基本完成髓鞘化,但是负责维持注意力和自控力的额叶至少要到15、16岁才能完成髓鞘化。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由于大脑额叶和网状结构的髓鞘化尚未完成,导致他们在课堂上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状态 (容易疲劳、分心),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课堂小动作多),大脑的兴奋能力强于抑制能力(一旦活动起来难以恢复安静)。

这是低年级儿童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因此在看待类似亮亮这样的儿童行为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大脑发育的年龄特征,即考量儿童的多动行为是否超越了“正常表现”可以容纳的范围。对年幼儿童的好动行为切忌随意贴标签,这样的标签一旦贴上,孩子自身和周围的人都会错误地认定这就是多动症,问题行为反而越来越多,出现所谓的“破窗效应”。

二、运动技能影响儿童认知和人格的发展

在小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儿童表现出诸多的“动作慢”:写字慢、记生字慢、做算术题慢、朗读短文慢。即使很慢,错误率仍然非常高,写错字、读错音、算错数。这让学生自己也很苦恼,越着急越慢。动作行为上的慢,可能反映的是认知功能缺损导致的学习障碍。在临床中,学习障碍儿童往往伴随运动不协调、动作笨拙的表现。儿童的运动技能既能反映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又影响着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同伴互动这些社会能力的形成。

儿童最初的学习从感知、运动开始:在生命的最初两年,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凡能接触的东西,孩子都通过眼睛看、手抓、嘴尝来尽情探索,因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2岁前婴儿的思维阶段称为“感知运动阶段”,此时的儿童正是通过动作来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

幼儿期,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和身体的强壮,儿童的运动技能快速发展,尤其是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使用筷子和折纸、捏橡皮泥、画画,都成为今天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手部小肌肉群控制的精细动作发展。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能够非常有效地反映出儿童手眼的协调性、注意力的集中性、视觉记忆的保持时间,这些认知能力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后按老师的要求书写数字、朗读课文打下必要的基础。已有研究证实,精细动作技能可以有效预测小学低年级的学业成绩,尤其是阅读和数学成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所以当一个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用双手组装机器人,或是在课后摆弄乐高积木,都有助于完善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促进动作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这些认知能力对于接下来的中学阶段的学习而言,则是完成操作性课程——如粗盐的提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重要基础。

相比于精细动作技能,儿童大肌肉群的运动技能更能促进空间感知能力、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等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幼儿园中的儿童通过攀爬大型器械,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而不摔跤;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追逐打闹游戏中获得速度的体验和竞争关系的模拟,到了高年级,男生越来越爱打球等大肌肉运动,而女生则越来越倾向于画画等小肌肉运动,运动中的性别差异越来越明显;中学时期,青少年可以通过跑步、打篮球调节低落的情绪,与好朋友们踢一场痛快淋漓的足球,则帮助他们获得最重要的同伴认可。儿童在运动中获得愉快感,也获得对自己身体能力的评价。

一个儿童对自己形成的最初的认识、评价、体验和行为控制几乎都是围绕着身体进行的,所以在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中,生理自我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5岁的儿童,会因为跳下以前不敢跳的坡台而高兴,会因为爬得比其他人高而自信,这些对身体的自信,在随后的小学学习中,也会帮助他们积极地看待自己最初的学习能力。到了青少年时期,人们发现身体自尊成为预测青少年整体自尊水平最有预测力的指标。

很多团体运动需要技巧配合,儿童参与其中能获得对合作与规则的理解。即使在自由游戏中,面对一些 “刺激性”的情景 (比如穿溜冰鞋从陡坡上滑下),孩子们通过相互鼓励、相互模仿,体验了冒险的愉悦,这种适度的冒险也会让儿童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更有胆量和兴趣。此外,体育活动一直被认为是提高意志力的一个最优选择。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表象下的生理原因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独特时期,在这个称为“暴风骤雨”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青春期的心理问题似乎也更为多发:2014年 《江苏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状况研究》白皮书显示:江苏省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发生率约为9%。从年级看,总体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的是高二(13.5%),其次是初二(11.5%)。2010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近1/5的青少年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人际交往不足、考试焦虑、厌学。其中23.4%的青少年可能存在轻度抑郁,初三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较多。学业的压力、亲子关系、同伴交往、身体意向都会通过情绪问题表现出来,成为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情绪化是青春期最突出的特点。青春期的少年会频繁地体验到情绪的高峰和低谷,而且更易体验到轻度的消极情绪,表现出的情绪状态则往往具有两极性:生气时对老师和父母蛮横冷漠,转身看见一只小猫又表现得温柔动情。情绪的起伏多变与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大脑、激素水平、身体外貌的变化等生理特征存在联系。

首先,青春期是大脑发生急剧增长的最后一个时期。大脑发育上的不均衡,是青少年情绪化以及出现冒险行为的原因。青少年的边缘系统发育要早于额叶,在处理情感信息过程中,青少年(尤其是年纪较小的)边缘系统中杏仁体的激活远远强于额叶。杏仁体主要负责处理与情绪有关的信息,而额叶负责推理和理性思维的过程,所以青少年倾向于使用非理性的方式来应对情绪性事件,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情感控制能力,但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充分发育到能理性控制这些情感的程度。神经递质的水平也开始发生改变,神经元对刺激性的神经递质反应更快,导致青少年对压力反应更激烈,对愉悦体验更强烈。在青少年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情感大于理智”:不顾后果地追求刺激,寻求强烈的感受。此外,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也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边缘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会增加,导致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发病概率提高。

激素水平的改变是导致青春期情绪化的第二个因素。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带来青少年身体外貌的剧烈改变,使得青少年越来越关注生理自我,对自己体貌的感知会强烈地影响到青少年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并最终影响到自尊水平。如前文所述,身体自尊能够最好地预测青少年整体自尊的状况,一个悦纳自己身体外貌的青少年,往往会有更多积极情绪的体验,也更能自信地面对困难。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出现“没颜值,没自信”的体验。性激素在改变青少年身体外貌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内在的情绪体验,比如雌激素水平的提高,有可能导致女孩的抑郁体验;而较高的雄激素水平往往与男孩的愤怒和问题行为有关。

青春期激素水平的改变既来自生理的自然成熟,也会来自外部环境的直接作用;反过来,激素水平也会裹挟着学习压力、亲子关系、同伴压力等诸多社会性因素,共同左右着青少年的情绪状态,身心因素纠缠不休。所以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反映为明显的躯体症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心理教师可以发挥的作用是帮助青少年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听话的情绪,找到合理的宣泄途径。

四、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建议

1.树立心身统一的健康观。

完整的发展是一个生理—认知—社会性构成的稳定三角的双向渗透过程。生理正常发育,才有健康的心理发展。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分析中首先要考虑生理因素的影响。

2.生理发育的特点,制约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生理发育的依赖程度不尽相同,小学低年级和青春期的儿童,心理特征更多受制于这一时期大脑等生理因素的变化。在活动设计和心理咨询中,心理健康教师需要重视并合理利用年龄特征。

3.关注儿童的运动能力。

儿童的运动状况可以为心理教师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以评估并改善儿童的心理问题。鼓励儿童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通过运动帮助学龄儿童建立同伴交往技能,通过运动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通过运动帮助儿童宣泄和调节情绪。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说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每个孩子的成熟有他自己的节律,就像自然的四季更替。对于心理健康教师来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遵循每个孩子生理发展的规律下,促进他们心理的茁壮成长。

[1]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谢弗,等.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帕克.社会性发展[M].俞国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桑特洛克.青少年心理学[M].寇彧,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G445

B

1005-6009(2016)59-0065-03

周舟,南京晓庄学院(南京,210028)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猜你喜欢
生理大脑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