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的7次“短打”

2016-12-26 05:25
电影 2016年7期
关键词:片长樟柯小山

贾樟柯的7次“短打”

5月份,贾樟柯出人意料地曝光了他的首个新媒体项目:以微信公号“柯首映”作为主要平台推广优秀短片。如果探究贾樟柯的创作生涯可知,事实上,贾樟柯最早的电影创作来自于短片,1995年的《小山回家》一举拿下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贾樟柯喜欢拍摄短片,即便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他还保留了拍摄短片的习惯。每当贾樟柯想拍短片的时候,他都会跟同事说:“走,我们去做一次‘短打’。”

01 《小山回家》(1995)

片长:59分钟

拍《小山回家》时,贾樟柯还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大三学生。当时,北京电影学院93级的学生组织了一个青年电影实验小组,20多个志趣相投的同学分别来自录音系、文学系、摄影系、美术系、制片管理系等,实际也就形成了一个电影拍摄团队的雏形。

有次,大家看完一部国产电影之后特别不满,尝试自己拍一部,大家提议:每个人把想拍的短片剧本写出来,哪个好就拍哪个。当时北影厂外面的三环还没修好,附近有很多工棚,住了很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的兄弟,这让来自山西汾阳的贾樟柯格外亲切。于是,就写了一个农民工的故事。当时整个小组交了五六个剧本,每个人发表提案讲述故事内容,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决定拍贾樟柯的《小山回家》。

《小山回家》看起来显得很粗糙,但却帮助贾樟柯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经历了整个电影的过程。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小山回家》中关于社会变革对人的冲击的主题,在他之后的作品中一直延续了下来,也就有了后来惊艳国际的作品《小武》。

02 《公共场所》(2001)

片长:30分钟

这是贾樟柯为韩国全州电影节“三人三色”计划拍摄的一部30分钟纪录短片,主题是“空间”。贾樟柯将故事背景放到大同这座城市,那里的煤炭开发殆尽,矿工面临下岗,每个人都及时行乐,那里的人都特别兴奋,充满欲望,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生机勃勃。

导演的焦点没有一开始就落在公共空间。他甚至想去做访问,因为他有一个朋友在那儿开桑拿,很多人晚上就在那里过夜,他特别想去访问这些不回家的人。后来他放弃了,觉得不需要人家告诉什么,他也不需要跟对方说什么——放弃所有的语言,看对方的状态就足够了。这也是这个片子没有字幕的原因:你没有必要听清人物在说什么,他的声音是环境的一部分,他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样子。

短片中原本有很多空间: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舞厅、卡拉OK、台球厅、旱冰场、茶楼……后期剪辑的时候,因为篇幅的限制,好多东西不得不去掉,贾樟柯在这些空间里找到了一个节奏、一种秩序,就是许多场所都和旅途有关,他选择了最符合这条线的东西。

03 《狗的状况》(2001)

片长:9分钟

2001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给贾樟柯发出一个邀请,让他用5分钟的时间,拍摄一部短片,主题是关于“自己现在的状态”。于是乎,贾樟柯就拿着自己的DV在大同的郊外,完成了这部短片。

短片中,几只狗被装在一个编织袋里,在里面挤得死去活来的。好不容易编织袋破了一个洞,狗们都想钻出来。终于有一只,从一个小口子里挣扎地探出鼻尖,晃动脑袋去呼吸新鲜空气。卖狗人的大脚把它踩进去,狗又出来,脚再踹进去……这部短片一共五个长镜头。第一个镜头以嬉笑的围观者开始,最后一个镜头以小狗快哭出来的表情结束,形成鲜明对比。

短片用非专业DV拍摄,影像看起来比较粗糙,但主题的立意却很讨巧。有观众解读,贾樟柯表达了中国独立电影“令人窒息的生存状态”,“描绘了艺术家的艰难生存现状,他们所面对的是审查、限制创作、对独立艺术缺乏基本支援的体制”。

01-《小山回家》

02-03 《公共场所》

04 -《狗的状况》

05 -06 《我们的十年》

07 -《河上的爱情》

08 -《黑色早餐》

09 -《人在霾途》

04 《我们的十年》(2007)

片长:9分钟

这是贾樟柯为《南方都市报》成立十周年纪念所拍摄的短片。贾樟柯把拍摄地选在家乡山西,一列原产于阎锡山时代的火车上。贾樟柯从小就有火车情结,小时候常听到远方传来一种奇怪的声音,他问是什么响,父亲说是火车的汽笛声。于是看火车就成了贾樟柯挥之不去的一个“梦想”。等到长大些有了第一辆自行车,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骑车去三十里外的县城看火车。

于是,贾樟柯讲述了他眼中的十年:两个女子十年来一直在同一趟火车上相遇,但从未交谈,直到2003年“非典”期间,两个人终于开口说了一句话,但从表情神态上看到了双方十年的蜕变与沧桑。将十年的时间浓缩在8分30秒的时间里,贾樟柯无力将它们全景呈现,而是选取较为写意抽象的方式结构短片,全片只有两句对白:“你怎么一个人?”,“你怎么老是一个人?”

05 《河上的爱情》(2008)

片长:20分钟

对于一部短片来说,《河上的爱情》演员阵容有点强大,除了贾樟柯的御用演员赵涛和王宏伟,还有郭晓冬与郝蕾,他们分别扮演毕业十年再度聚首的四位大学同学,分别十年的两对男女又走到一起,物是人非,只有一种无法言表而又不得不说的情愫在双眸间流转。影片延续了贾樟柯以往电影中的伤感,也是他首次以全篇幅来表现爱情这一主题的典范。“七十年代人的青春哀歌”,这是贾樟柯给这部电影短片的定位。

影片在三天内拍完,《河上的爱情》虽短,但内在渗透的信息量却很大,有充分的遐想空间。贾樟柯特别佩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成就,非常喜欢费穆的《小城之春》,影片说的就是二战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河上的爱情》说的也是知识分子,即使过了十年,每个人都继续着生活,有些人结婚了,但在他们心底里还是藏着共同的绝望。在贾樟柯脑海里,它很自然就与《小城之春》产生了联系,特意在电影中设置了河流,致敬了《小城之春》。

06 《黑色早餐》(2008)

片长:5分钟

因拍摄《三峡好人》,贾樟柯被国外媒体认定为“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他对于环保的关注也获得联合国肯定。《黑色早餐》是联合国20位全球艺术家联合公益短片之一,监制为美国名导马丁·斯科塞斯。

全片采用默片样式,篇幅虽短,却延续了贾樟柯自《三峡好人》开始的超现实表达与尝试。以一位女游客的目光和手中的镜头,客观冷静地以一位局外人的身份去解读这个城市所看到的场景和故事,也许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但绝对是最真实的。一对年轻情侣互相解开口罩亲吻,带防毒面具的三个穿着白衬衫西裤的男人急切的步伐,工地上满脸黑尘的民工等待早餐的渴望眼神,这都是导演对自己故乡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07 《人在霾途》(2015)

片长:7分钟

受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邀请,贾樟柯导演了这部《人在霾途》的短片。短片截取了一个河北矿工家庭和一个北京画家家庭,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记述了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在雾霾笼罩下的生活。“希望从这两个家庭的两个点,扩展到更多的群像人物描写,让人们广泛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在这部短片的拍摄看景过程中,贾樟柯曾这样描述眼前景象:“不仅仅是雾霾的环境,而是潜藏在人们生活背后的一种诗意——可能是一种忧伤的诗意,可能是一种焦虑的诗意。”在静默的长镜头下,贾樟柯导演以他一以贯之的视角审视当下经济和城市急剧发展所带来的空气环境问题。“在拍摄的过程中,有一个最吸引我又最让我震惊的情况是:即使在雾霾笼罩的日子里,人们依旧在自然地生活。”

猜你喜欢
片长樟柯小山
《隐入尘烟》经典桥段(视频)
Baby Rhino犀牛宝宝
收藏脚印的小山鼠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扛起“片长”职责打赢收官之战
推荐45个VR短片
小山小山
第二届青葱计划启动
这一年……
路的旁边也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