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转基因

2016-12-26 16:47
环球慈善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争议转基因纪录片

对于转基因,你选择“挺转”还是“反转”?对于这个问题,一群留美学生选择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试图寻找答案。他们沿着戴维斯——伯克利——斯坦福——洛杉矶——芝加哥——圣路易斯的路线,从基因工程领域奠基者、不同相关学科的顶尖科学家,到有机农户、农业巨头孟山都、环保机构、消费者,用镜头记录下转基因食品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努力倾听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他们拍摄这部独立调查的纪录片《转基因食品探索之旅》,11月4日在网络发布后引发社会关注,多数网友点赞他们求证求实的科学思辨精神。记者近日采访了团队成员,揭秘纪录片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关于转基因问题的答案。

众筹

有人在美国拍了部转基因纪录片“我们把他的路线重走一遍!”

“我们也在美国拍一部转基因纪录片吧!”2015年,自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已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读研究生的南冰,收到了本科好友周施展的提议。“不是有人在美国拍了部转基因纪录片吗?把他的路线重走一遍!”在美国超市采购时,南冰并不会过多关注食物上的转基因标签,通常是买到什么就吃什么。但很多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说法,一直困惑着南冰。大一时,她听说“中国大豆都是转基因的吃了致癌”,还一度放弃了“天天都要喝”的豆浆。

“脑洞很大”、“好像挺好玩儿的”,是南冰听到提议的最初想法。然而,就读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她只是个穷学生,一没有转基因技术的背景知识,二没有足够的财力,真的能拍出一部严谨、客观的纪录片吗?“其实最开始对转基因完全不懂,只知道大家在吵。”考虑之后,南冰开始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广泛“撒网”,希望聚集同伴的力量,一起完成拍纪录片这件事。

南冰的本科校友、负责团队媒体推广工作的何盼娅,就是在此时加入的。作为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也是在看完国内某媒体人拍的纪录片之后,才开始关注转基因的话题。“其实我就是个‘吃瓜群众”,何盼娅说,后来看了些文章,发现网上的声音比较两极,甚至有一些妖魔化的说法,孰是孰非让她有些迷惑,“希望能够更加全面、理性地了解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像何盼娅一样,陆陆续续有志同道合的人加入纪录片的制作团队,包括很多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科学顾问、拍摄、剪辑等各方面的人手有了眉目,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周施展的建议下,南冰决定发起众筹。“其实团队里不止一位同学提过,所在学校有相关项目可以给钱,但我们不想接受任何学校、企业或是政府的资助。”南冰说,选择众筹这种方式,除了资金募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持独立性。

想在正规公益平台上发起众筹,要将项目挂靠在基金会的名下,以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规范。团队在联系基金会时也费了一些周折。“或许是因为转基因议题相对敏感吧”,何盼娅说,前后联系了几家大型公益基金会,对方表示会看看,但随后就没了下文。最后联系上一家关注农业的小型基金会,才答应他们的请求。不过,网友对项目的热情和关心超过了团队的预期。何盼娅记得,众筹发起不到一天,就完成了3.5万元的目标筹款。

拍摄

中美两国15位科学家受访 想找到倾向“反转”的科学家有点难

从今年3月开始,美国的主创成员利用春假和周末的课余时间,逐一走访美国转基因领域的各方人士,包括科学家、农民、消费者等。同时,考虑到片子的目标受众是中国老百姓,北京小分队也迅速成立,以反映和记录中国的现实情况,让片子更接中国的地气。

在多方咨询、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团队摸清了相关领域最权威的科学家群体,开始了新的“撒网”过程:不停地给科学家写邮件,陈述团队的背景和初衷,邀请科学家接受采访。有些邮件很快得到了回复,有些则石沉大海。南冰笑着举例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病理学系教授PAMELA RONALD本已拒绝他们,但是团队也给RONALD教授的同事写了采访邮件,同事认为这件事很有意义,从中推了一把,竟然又让RONALD改变态度,愿意接受采访了。

用纪录片来探讨有争议的议题,如何确保正反两方面声音的平衡呢?南冰说,他们在确定采访对象时有意识地考虑到,科学界“挺转”和“反转”的声音都要有。但实地调查后团队发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低于普通食品,确实是美国主流科学界的共识。想找到倾向于“反转”的科学家,竟然挺困难。“我们也联系了一位坚定反转的科学家,希望能请他表达观点,但是他始终没有回复我们的邮件。”南冰说。但团队并没有就此放弃,转而联系了一些对转基因食品持保守态度的人文社科领域权威学者。

最终,共计有15位来自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同意接受采访,其中有三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括世界上最早实践植物转基因的科学家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ROGER BEACHY。这些科学家并非全部来自生物技术领域,还有一些是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公共卫生学专业的教授。南冰说,团队也是在做功课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转基因食品远不是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不希望只是简单贴上“挺转”和“反转”的标签,而是去倾听各行各业支持者、反对者或是中立者的声音,全面、客观、平衡地呈现各方的观点。

所以,在这部纪录片里,你可以看到美国农业部植物基因表达中心主任谈转基因食品会不会致癌,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谈应不应该给转基因食品贴标签,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谈如何看待被很多“反转”人士指责的中国监管问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谈对于社会问题应抱怎样的讨论态度等。

回响

不想陷入无谓的口水战“希望更多的人能理性判断”

“其实美国人也不吃转基因!根本不是放心吃了20多年!”这是一些“反转”人士的代表性观点。那么,美国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到底如何呢?南冰他们也在片子中做了呈现。超市中随机采访的几位消费者,有的很坚决地表示“不吃”,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健康;有的则表示并不在乎,对于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食品,并不会区别对待。

不过,南冰也坦言,美国的超市对于摄像机拍摄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他们找了很多家超市都没有得到许可,所以主要的街头采访是在学校附近的一家超市完成的。由于样本很小,并没有办法充分代表全美民众的看法。跟身边的同学朋友聊时,倒是觉得他们大多跟那位表示“不在乎”的受访消费者一样,没有很关注转基因这件事。

自11月初发布至今,《转基因食品探索之旅》在腾讯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已经突破30万。南冰等人也收到了一些反馈的声音,其中不乏质疑与批判者。“有些人看完之后还是觉得我们说得不对,其实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讨论,希望越多越好。”谈起网上的反馈,“90后”的南冰也忍不住吐槽了几句,“但是有些人根本就没认真看完,就开始骂。唉。”

南冰很同意一位受访者的观点:一部时间和内容都有限的纪录片,肯定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希望大家看了之后,获得一种科学的视角,以开放和交流的态度,重新审视关于转基因的种种争议。“我们不想陷入无谓的口水战。”南冰觉得,不只是在转基因问题上,在中国的很多问题上,一些固执己见的人其实拒绝了交流的尝试,只是一味拿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甚至是阴谋论来反对,这样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的。“我们的目标受众其实还是那些有好奇心、愿意倾听不同观点、愿意交流和思考的人。”

“公开交流的空间是等不来的,需要我们主动讨论打开这个空间,使它变得良性。”在纪录片中,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对于转基因的讨论发表了如是看法。“我们确实非常努力地保持中立、客观,没有在刻意地宣传什么或者诋毁什么。”在南冰看来,“这个片子其实只是一个起点。”她说,正像郭教授所说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在面对有争议的问题时,充分交流、理性判断。

花絮

采访到了孟山都公司被质疑收了孟山都的钱

在纪录片中,你甚至可以看到孟山都公司的现身说法。这家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供应商常年处于转基因食品争议的风暴中心,位于美国的公司总部门口更是隔三差五地引来“反转”的示威抗议者。

“纪录片发布后,还有人怀疑我们收了孟山都的钱,其实根本没有。”面对这样的质疑,施皖有些哭笑不得。他回忆,联系孟山都公司的过程甚至比联系大牛科学家还麻烦,因为“越是大的公司,发声越是谨慎”。在全面考察了团队的项目计划书、采访提纲以及已经采访过的人之后,孟山都公司才同意接受采访。

观察

对于转基因美国国内讨论相对平和理性

有转基因相关专业背景的施皖,8年前就开始听到相关争议。那时候他对此想不通:很多问题,科学上其实很明确了,有什么好吵的呢?“关键是自己吃会不会出事,老百姓这么想,完全可以理解。”通过访谈和讨论,施皖如今意识到,转基因争议绝不仅仅是科学层面上的,更是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想进一步探究这一问题,必须了解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尊重不同甚至对立观点的重要性。

不过,他还是希望,除了食品安全本身,大众也能关注到纪录片中谈到的转基因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没有转基因技术的帮助,粮食问题上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比如全球人口增长与气候变暖导致粮食不够吃,很可能等不到后代,直接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在施皖看来,现在大众想不到这么长远,“是比较遗憾的事情”。

在美国,施皖曾亲眼看到“反转”人士到孟山都公司的门口抗议。谈到“挺转”和“反转”者的比例,施皖说自己没有做过调研,不能轻易下结论。只能说就他的切身感受而言,各种态度的人都有。但是他觉得,就全美的情况来看,民间的讨论氛围相对国内更加平和与理性。

揭秘

中美两地作战影响效率“跳票”3个月才正式发布

团队本来的计划是8月1日发布纪录片,样片在还差两周时终于赶工完成,但大家对样片并不满意。团队科学小组成员之一、刚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拿到植物生物学博士学位施皖觉得那只算个半成品:全片由访谈构成,略显冗长,逻辑结构不够清晰,视觉元素也比较单一,此外还有配音、配乐等细节上的瑕疵。怎么办?预期发布时间是众筹时就定好的,主页和微博上一直有人在关注,催着问片子什么时候出来。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延期发布实在是不好跟大家交待,自己的面子上也过不去。经过再三讨论,团队达成共识,顶着压力延期,继续打磨。直到11月,大家都比较满意的片子才终于制作完成且正式发布。

1台机器是向老师借的 外出拍摄成员吃饭自费

拍摄用的两台机器,一台是纪录片课的老师友情借用的,一台是团队成员毛馨柔自己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在美国密苏里州,去其他城市时,成员们尽量选择开车而不是乘坐飞机。钱是众筹来的,团队成员不敢乱花,只有在交通和住宿上才使用,吃饭都是自费,每顿约合人民币六七十块钱,对学生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有人试探性地问,饭钱能不能包在预算里?南冰就出来劝:“哎呀,我们就当春假出去玩儿了嘛,饭钱还是自己出吧。”

尽管汇聚了各方力量,也成功约到不少专业人士,南冰还是觉得自己低估了纪录片拍摄的难度。每到一地,来不及从旅途的奔波中恢复,团队就要开始联系采访,晚上回到宾馆,既要整理当天的采访素材,又要演练第二天的采访任务,“每天都忙得像打仗一样”。中美两地作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队内部的沟通与协作效率。最终的素材超过30个小时,负责剪辑的同学在国内,南冰等人需要把原始素材上传到线上平台;剪辑同学下载粗剪后,又要把片子传上去,美国的成员才能看到并提出修改意见。加上有时差,大家沟通起来不够顺畅。

团队还组织了看片会 请周围的同学来提意见

“对这个片子我也没做什么贡献,有一个是成功说服大家‘跳票。”施皖曾在朋友圈里这样开玩笑。“跳票”确有其事。团队成员就此产生了分歧,施皖属于支持延期的那一方。“费了这么大的劲去做,要做就做好”,在他看来,片子不够理想,即使按期发布了,也会让大家失望。万一成为反面典型,让原本愿意支持和讨论的人冷了心,使后来者想做类似的探讨时遇到障碍,就更糟糕了。

参与了片子后期制作、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神经学博士生李泽冉说。为了使片子更加清晰,团队抛弃了最开始的线性叙事,转而拎出了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导致不孕不育、会不会导致癌症、会不会更容易过敏这三个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最关心、最可感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呈现各方的观点。修改过程中,团队还组织了几次看片会,请周围的同学来提意见。李泽冉则找了很多的动画和资料视频,以丰富片子的视觉语言,让片子更加活泼、立体。配乐上她也下了功夫,试听无数次并综合大家的意见后,最终选了八段音乐放在片子里。整个团队非常重视片中音乐及影像的版权问题,专门找到这些视频和资料的上传者,联系他们获得授权。11月,大家都比较满意的片子终于制作完成。施皖笑称,跳票这事儿是给自己挖了个坑,但还好最后给填上了。

转基因是什么?

转基因作物,指的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农业生物。根据农业部1996年发布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基因工程是指利用载体系统的重组DNA技术,以及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把重组DNA导入有机体的技术。

2016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了《转基因作物:经验与展望》的综述报告。报告称,没有食用转基因作物制作的食物而造成不良健康影响的有力证据。不过报告也提醒,监管部门应主动向公众传播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农业产品如何被监管,以及监管的新方法,也应积极向公众就这些问题征询意见。

7月,百余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发表公开信,支持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农业。公开信指出,经过审批的转基因农作物和食物,哪怕不比其他方法生产的农作物和食物更安全,至少也是与之同等安全的。迄今没有任何一个能被确认的由转基因食品导致的健康问题案例。

声音

可以确定的是,没有科学的、可信的证据表明,食用携带较少病毒蛋白的转基因抗病木瓜,会比食用携带十倍量病毒蛋白的有机木瓜更有可能导致不育。如果你要问,转基因食品会导致不孕不育吗?这个问题就好像手机会导致不孕不育吗,甚至,计算机技术会导致不孕不育吗?这些都是类似的问题。这里会有答案吗?你能证明手机不会导致不孕不育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病理学系教授PAMELA RONALD

目前没有发现转入植物里的基因和癌症之类的事情有任何关联。但是曾有一些很糟糕的研究,试图证明草甘膦(草甘膦是一种除草剂,绝大多数转基因植物植入了耐草甘膦基因,以达到除草剂只除杂草、不伤庄稼的效果)和癌症有关联。曾经有项研究没有设置对照组,又或者对照组与试验组同样得了癌症,这篇研究论文虽然曾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但后来又被撤回。——美国农业部植物基因表达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SARAH HAKE

有的时候,我们很久之后才发现某种东西是有害的。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在我父母那一代,很多孕妇会选择服用一种叫做DES的药物,在美国这种药物曾被使用了长达30年。因为人们曾认为,孕妇服用DES可以减少孕期中的并发症。30多年后,我们发现,当时服用过药物的孕妇们所生的女儿,由于在母体内接触到DES而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问题。——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GLENN STONE

大多数(对转基因产品)的评估都是由公司自己完成的,政府机构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环保局,只是有时会对公司所做的评估进行审核,但是从未有过独立的评估。——“地球之友”转基因食品标识运动社会活动家DANA PERLS

本刊整理自《南方都市报》

猜你喜欢
争议转基因纪录片
探秘转基因
转基因,你吃了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
争议一路相伴
20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自主招生:在争议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