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四步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2016-12-26 15:51姜海玲
考试周刊 2016年98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阅读教学

姜海玲

摘 要: 写作能力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的,读的文章多,吸收的语言材料多,积累的事例多,见识的写法多,写起文章来自然会得心应手。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叙述方法和表达形式。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整体感知 欣赏感悟 表达形式

阅读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读乃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读的重要性。如何优化教学手段,增强阅读实效性?笔者现以《船长》一文教学为例,谈谈见解。

一、初读:带着问题走向文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初读,顾名思义,是学生与文本的初次见面,是第一次接触文本语言,这一阅读活动常常是在导入新课之后进行的。导入就是为了激发阅读兴趣,吊起学生“胃口”。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凭借有价值的问题引领。问题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于对题目的思考与探究。比如,教学《船长》一文,笔者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思考:“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类似的职务还有哪些?(学生思考后说出了机长、列车长、舰长等职务。)他们的职责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对这一问题的交流,为阅读课文时理解船长所作所为做好铺垫)。然后笔者再次鼓励学生围绕“船长”这个题目提问?通过思考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船长是谁?课文写了船长的一件什么事?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一番梳理,把有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要求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读完之后,笔者再针对问题进行初步的信息反馈,掌握阅读状况。

此外,学习字词,扫除障碍,这些任务要放手让学生完成。可以安排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借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使他们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消极走向积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再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培养概括归纳能力

再读,即第二遍阅读。此时阅读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培养学生概括与归纳能力。感知是感悟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的一种能力。比如教学《船长》一文,初读过后,笔者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大体上可以怎样划分故事情节?对于第1个问题,笔者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而不能只停留在读课文中的句子这一层面。因为有些概括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概括课文内容的时候,喜欢读课文,抓不住要点,弄不清核心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耐心予以引导,要求他们围绕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样”等要素表达,久而久之,学生的概括能力才能得以提高。针对第2个问题,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就要告诉学生写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不能“东扯葫芦西拉瓢”、“东一榔头西一棒”地胡乱叙述,要讲究条理与层次。学习《船长》一文,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这种写法叫“顺叙”;可告诉学生以后还会遇到“插叙”、“倒叙”的写法。针对第3个问题,先要引导学生自己概括,通过师生交流与评价,逐步对学生的语言加以提炼,直至语言简洁,有较强的概括力才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把一句话浓缩成一个短语或词语,比如,理清《船长》一文的故事情节并用简洁句子概括之后,可以引导启发学生从句子中找出核心词语进行概括:“轮船遇险——指挥自救——壮烈牺牲”,此时概括出的结果亦称之为“小标题”。小标题追求的是简洁美、形式美,更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精读:品味精彩词句语段,培养感悟鉴赏能力

精读,常常在第2课时进行,是阅读课堂上的“重头戏”,也是最能体现教师语文教学水平的环节。精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内涵,领悟思想感情,领略人物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把握课文主旨。而培养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等能力,则是精读的主要目的。比如,教学《船长》一文指导学生精读时,要锁定重点,把能够体现船长风采的语段找出来,反复品读,认真体会。在指导学生精读第一部分“遇险”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用平缓、轻快的语调读正常航行的句子,而对接下来描写遇险的句子,则要用紧张的语气读出来,传达出当时情况的万分危急。学习“指挥自救”这一部分时,则重点指导学生争角色读好船长与机械师精练的对话,以突出船长的沉着、镇定。

搞好朗读指导是阅读教学走向成功的一方面,还要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味、揣摩,借此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风貌。教学《船长》倒数第2自然段时,笔者运用课件呈现其中的重点句子,并引导学生围绕“黑色的雕塑”展开讨论,说说自己从“雕塑”一词读出了什么。经过讨论,学生达成了共识:“雕塑”一词写出了船长面对死亡表现出的安如泰山、义无反顾的气概,意味着船长的形象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这就是咀嚼出来的“滋味”,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就是凭借坚持不懈的咀嚼、品味才得以发展的。

四、略读:欣赏文本构思框架,培养谋篇布局能力

这里所说的“略读”,发生在精读之后。此时略读的目的是欣赏文本的构思框架,培养谋篇布局能力。因为写作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阅读这个基础之上的,读的文章多,吸收的语言材料多,积累的事例多,见识的写法多,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叙述方法和表达形式,否则只停留在理解思想内容这个层次上,只算完成了一半任务,走了一半路。比如,教学《船长》一文时,除了需要学生知道课文是按照“遇险——自救——牺牲”这一框架构思之外,还需要学生领会文本的写法: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夹叙夹议、画龙点睛等,都是值得学生咀嚼、玩味、借鉴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夹叙夹议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如果把文中议论的句子删除,那么表达的效果会怎样?通过交流,学生认为这些句子不能删除,否则,文本就缺少感染力。作者恰到好处的议论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油然而生对船长的钦佩之情。

综上所述,不管什么形式阅读,都是为了促进感悟、传达情感、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为此,教师开展阅读活动应克服盲目性,追求实效性,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调整思维,突破阅读教学模式
浅谈“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