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我们不应该遗忘

2016-12-27 16:40李庆贵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欣赏性手段文章

李庆贵

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历来颇受称道。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与元九书》)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训学斋视》)由此可见,古人对朗读作用的认识非常到位。

根据朗读的不同特点,可以将朗读分为三种类型,即准确性朗读、理解性朗读和欣赏性朗读。当然,不同的朗读类型也有不同作用。准确性朗读是认读阶段的朗读,它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通文章,并初步概括文章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学生必须能够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速度宜慢而不宜快。理解性朗读是品读阶段的朗读,它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准确概括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这个阶段,学生必须读得正确、流利,必须讲究朗读速度的轻重缓急。欣赏性朗读是鉴赏阶段的朗读,它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表情、语调、语气等各种手段,将文章的内涵表现出来。

以高一语文篇目《赤壁赋》(苏教版必修一)为例,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这样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

初读。在预习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句式的特点,慢慢地朗读,不读错字(如属、冯、棹、嫠、愀等字),不读漏字,如“之、者、也、而”等字,不读破句。

再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赋”这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的特点,注意句式和韵律的变化,讲究抑扬顿挫,缓急有序,做到流畅与准确。

三读。《赤壁赋》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所以,在理解文旨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那种自由流畅的音韵之美和复杂多变的情感之美。

由此可见,朗读这一教学手段有它独特的作用与效果,我们不能遗忘。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让朗读适得其所呢?

一、从己做起,高度重视朗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我们不重视朗读,那么提倡朗读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自己不擅长朗读,那么准确指导学生的朗读也不过是一场幻想。所以,要强化朗读教学,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学好普通话,认真加强朗读训练,全面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充分展现朗读的魅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随时在课堂上准确范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时准确指导学生学会朗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恰当地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朗读,从而使他们乐于朗读。

二、因材施教,合理设计朗读

众所周知,不同体裁的文章,对朗读的要求各不相同,诗歌、话剧、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自不必说,就是议论文和说明文等实用文体也相差很远。即使是同一篇文章,由于读者的阅读和鉴赏的视角不一样,朗读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朗读的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和功效,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因人而异,认真指导朗读

有很多学生不愿意朗读,或者对朗读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性格和性别的差异,也有方言土语对普通话的影响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善于及时地发现和分析问题,并采取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来提高学生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也可以开展课前3分钟朗读来增强学生的信心,还可以举行演讲或辩论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设置各种朗读教学环节,保证朗读教学的时间,强化对朗读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喜欢朗读、敢于朗读。

四、有的放矢。准确评价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设置朗读环节,还要对学生朗读的效果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准确性朗读就必须着眼于字音正确性和语句的连贯性;欣赏性朗读就必须评价朗读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再如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应适当降低;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就要提高。当然,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的点评,也可以是学生的互评,还可以是学生的自评。在评价时机上,可以是当堂进行评价,也可以课后评价。总之,根据朗读的对象和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充分展现朗读的魅力以吸引学生,并使他们钟情朗读。

当然,教师也要认识到,朗读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既不能忽视它的作用,也不能片面放大它的功效,更不能让朗读成为一种形式。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训学斋规》),这才是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必须予以遵循的。

猜你喜欢
欣赏性手段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浅析如何提高体育课讲解与示范的作用
浅议电视栏目包装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