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一回,必有诗意

2016-12-29 06:29盘妙彬
星星·散文诗 2016年13期
关键词:画者气韵草木

盘妙彬

一去一回,必有诗意

盘妙彬

窃以为,诗歌最主要的要素,是存于诗歌字里行间的诗意,这道理显浅,却是一滴泉水一样深。

没有诗意怎么叫诗歌呢。

山川万物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其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一不是天地间最好、最美的诗歌。在清风翻动书页,明月跃上山冈之时,我看到诗歌的色彩,可以是淡蓝,可以是纯黑,可以是桔黄……如果是白色的,它可以是云朵,可以是生命中的一段空。年少时我常常独坐山冈,静静望着山那边的山那边遐想:那儿有一架上天的梯子,那儿是蔚蓝的大海,那儿是辽阔的草原牛羊在静静吃草,那儿有我想要的以及想不到的,都在。春日的绿草,秋天的红叶,潺潺的清流,奔腾的山峦,等等,无不滋长我年少的情怀。及后年长,黑色的岩石,峻峭的悬崖,也是我钟情的,这是成长带来的坚定和锋芒。雨中山水的缥缈和隐现,是无是有。风暴中万物的迅疾和张扬,雷闪的力量和光芒,都一一进入我的生命,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我一直都在努力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融入万物自然,怡情冶性,其中的体验、痛苦和快乐,进而达到的智慧和恩慈,成之于诗正是万物的样子。

“万物的样子就是诗歌的样子,换言之,诗歌的样子就是万物的样子。”这是我多年前写的一篇小文的核心,也是这么多年来我对一些读者关于诗歌的回答,也是回答得最多的回答,同时是唯一的回答。

对于美术来说,有“从开始画得像,到画得不像,最后到画得像”之说。意思是刚开始画画的时候,画山是山,画水是水,画草木虫鱼是草木虫鱼,很像,这是第一阶段。画得不像,这是第二阶段,画者对山水鱼有了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画了进去,所以不像。第三阶段是画得像,这时的“画得像”与第一阶段的画得像有了质的不同。此时的画者既画出了山水草木虫鱼的面貌本质,又加入了画者对山水草木虫鱼的独特认识,以及对这种认识的再认识。这时的“画得像” 不仅是形像更是神像。我想诗歌写作也是如此。

从万物的样子就是诗歌的样子,到诗歌的样子就是万物的样子,这时的“样子”是画的第三阶段的“画得像”。因为作者进入了万物,又从万物中出来,对万物有了体察、有了通透的认识。既找到了一条通往万物的道路,又从万物那里出来,连接、搭建了另一条通达读者心灵的道路,两条道路皆不可缺。若道路单单是开通到达万物那里,显然是不够的,只得了一半。到达万物那里出不来,不能通达读者那一头,也不行,读者不知其所以言。这过程,考验作者体察万物的功力,需要作者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写诗是需要学养的,特别是人文方面的学养,对历史、社会、宗教、美学、艺术等等的感悟认知,尤其是对绘画、音乐等的认知。写诗要读书,要涉猎广泛,于此不断增强自己对万物通透的认知(觉悟),从中找到一条悟道,培养自己的情怀。

觉悟很了不得,是修身养性的最高途径。有了悟道,一个人才有了诗意,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发现诗意把诗意写成诗歌,除却对万物有通透认识(觉悟)之外,就看语言表达方式了。“诗到语言为止”有其深刻的正确性。语言是一首诗的血肉,是一棵树的枝叶,更是存在于一个人或一首诗或是一棵树的看得见或看不见的风。

文如其人,古人如是说。常听人们说某某作家有才华,某某诗人有才华。其实,情怀才是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的最大才华。情怀有深有浅,各人造化。一个人有了情怀,其作品才有气息,让人读来不至于如同嚼蜡,让人感到作品中有风拂面,鲜活生气出现,就像一棵树有风吹拂,生动多姿。一首诗有了气息才会产生气韵,反复回荡,久久挥之不去。而气韵和品味的逐渐生成,进而厚重广阔,一个诗人或一部作品就有了自己的气象。气息、气韵、气象,这渐进的生成是一个优秀诗人或一部作品出世的历程,这一切又源于一个人的诗意。

从一到一万,可能不难;从一万回到一,可能很难。万物通透,回到简单,就是一滴泉水经过江河湖海,时光淘洗再做回一滴泉水的澄澈。一去一回,必有诗意。

猜你喜欢
画者气韵草木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绘心一笑
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在派出所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草木皆有
草木深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蒙马特与798
撕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