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聪:骑鲨瞰海 壮志凌云

2017-01-02 08:36李晓滨
军工文化 2017年9期
关键词:航空工业型号研制

文/李晓滨

孙 聪:骑鲨瞰海 壮志凌云

文/李晓滨

孙聪和他的团队一次次拉近了中国航空与世界的距离,引领着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与强大。

他肩负着时代重托,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战斗机设计和试制一线,见证了多款国产新型战鹰翱翔蓝天。

他传承着“航空报国”精神,带领研制团队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实现了歼15舰载机完美着舰。

他作为国家多个重点型号总设计师,励精图治,屡建战功,以责任、使命与担当,诠释精彩人生……

他是孙聪,人如其名,眉宇间透着坚毅与睿智。

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天,在我国辽宁舰甲板上,歼15舰载机高速俯冲,钩住拦阻锁,滑行几十米后稳稳停在甲板上,着舰成功。随后,飞机沿着舰道某个角度的滑道一飞冲天,成功完成了中国舰载机首次航母起降试验。

直到此时,站在航母塔台紧张观看这场“刀尖上的舞蹈”的孙聪才如释重负,深深舒了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一刻,亿万中国人沸腾了。从此,人们记住了这款震惊世人、具有非同凡响意义的中国首型舰载战斗机,记住了为歼15舰载机耗尽心血、执柄成败的关键人物——孙聪。

孙聪,歼15舰载机和四代机“鹘鹰”的总设计师,曾担任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1983年7月,他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长期从事飞机航空电子和飞机总体设计工作。2001年,年仅40岁的孙聪成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第四任总设计师;2003年,又被任命为所长、总设计师,成为航空工业集所长与总师于一身的最年轻的领导者。2009年,孙聪又履新职——航空工业副总工程师。挑战尖端、挑战极限、挑战自我,总是如影随形与之相伴。

他曾多次立功受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工业航空报国金奖、劳动模范,何梁何利奖等多项荣誉。他担任总设计师的某型飞机获得了国家科技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5年,孙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他还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挑战,引领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与强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面对世界航空武器装备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国家对高性能武器装备的迫切需求,孙聪带领团队,继承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在重点型号研制中,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一个个奇迹,取得了自主创新一项项成果。

歼15舰载机是航母建设工程中的重要装备。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执行制空、制海等作战任务,飞行性能良好,可根据不同作战任务携带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具有远程打击和昼夜间作战能力。

这是一项开疆拓域、由陆地走向海洋的伟大工程。没有研制规范和技术体系可遵循,也没有设计基础和使用经验可参考,是一次从零开始的突破。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面对坎坷崎岖的研制艰辛与困难,孙聪带领设计团队戮力攻关,以自主创新为剑,斩断技术难题的荆棘,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全面突破了高增升气动布局、高承载特殊机构、特殊环境适应性及舰面保障等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我国舰载机完整的研制技术体系,为国家研制新一代舰载机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带出了一支成熟的舰载机研制团队。

2017年初,中国海军航母编队远海演练首次突破“第一岛链”,驶入西太平洋后,进入中国南海。在风云变幻的南海上,“飞鲨”多批次升空,进行实弹演练,显示了中国海军作战能力的提升,也表明中国舰载机已露出锋芒。而此时的孙聪和他的研制团队,依然将坚持与梦想,将坚守的初心与信仰,化作“责任、奉献与使命”,一次次成就了“飞鲨”翱翔海天之间的壮美篇章。

“鹘鹰”飞机是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战斗机。这是全新设计的新一代战斗机,挑战与超越成为该型飞机研制贯穿始终的主题。全新的设计思想、数百项关键技术攻关、新一代机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都是摆在研制团队面前的艰巨的任务。作为总设计师,孙聪直面挑战,在技术、管理、设计手段以及研发模式上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全新采用的总体、气动、隐身、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世界首创的敏捷制造技术,建立快速试制中心,大大缩短研制时间,提升了设计质量,创造了国内军机研制的新记录。

34年来,一路披荆斩棘,一个个关键技术的突破、一场场型号攻坚的完胜、一项项航空史上的奇迹,孙聪和他的团队一次次拉近了中国航空与世界的距离,引领着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与强大。

创新,践行先进航空技术的探索与超越

创新是飞机设计的生命,更是飞机设计师亘定不变的追求。对于创新,孙聪有独到的见解。他狠抓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和研发管理模式的创新,打破了一个个约定俗成,为中国航空设计输入了新鲜血液。

孙聪在国内首次推行了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摸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字化设计体系,大幅提升了飞机设计、试制质量,并缩短飞机研制周期,使试制准备时间提前18个月,保证了整个研制计划顺利进行。这种研发模式完全颠覆了几十年来飞机设计的老套路,实现了协同作战,把所有的设计串在一起综合推进,灵活简捷,精确、精准度能达到较高水准。

结合型号任务和特点,孙聪大力推进并行工程和IPT设计团队等管理模式,分别组建了总体技术方案论证工作团队、数字化设计顶层规划工作团队、型号设计IPT工作团队。促进了技术融合与发展、完善了数字化设计流程、保证了设计质量和研制周期。在某飞机项目中,通过开展数字化并行设计,实施飞机状态成熟度管理,实现边设计、边发布、边制造,创造了55天完成详细初步设计、6个月完成全机制造数模定义与制造数据集发布的新纪录。

紧跟世界航空技术的发展,孙聪积极组织进行了关键技术研究和攻关,亲自组织新一代机研制工作,成立了新机项目工作团队,创新管理,实行准型号管理,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新一代飞机研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

孙聪始终把专业建设和能力建设放在首位,以满足新一代战斗机研制需要为背景,按照现代飞机设计需要,进行了专业调整,在保持传统专业优势的同时,使应该加强的专业得到力量的补充、加强,提高了研究所的整体科研能力。他倡导知识管理,旨在“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扎实推进知识工程,利用知识学习、共享和创新平台,促进了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提高。

为了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孙聪坚持以人为本,用事业凝聚人才、用福利稳定人才、用荣誉激励人才,实施了核心员工管理机制,实行了“家”“长”分离,构建了核心员工队伍。全面推行员工职位评价、绩效考评和薪酬体系改革,探索完善了人才管理机制,实现了员工和研究所的共同发展。

孙聪说,他很幸运,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为中国航空设计拼搏的30多年,正是中国航空工业华丽巨变的时期。作为国家多个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他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与智慧,获得了多个型号研制的成功。不断超越,不断前行,孙聪和他的团队始终站在航空高科技的最前沿。

苦干,在奉献中演绎精彩人生

平易谦和、严谨求实、敬业实干、事必躬亲……34年如一日,孙聪对他所向往的浩渺蓝天以及所挚爱的航空事业,执著地追求、奋斗着。

深厚的理论功底来源于孙聪不断的学习和厚实的知识储备。他把学习、钻研归之为对工作和兴趣产生了共鸣。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大量查阅国内外资料,不断充实自己。就连每次在机场等飞机的时间,他都用来看书学习,内容涉猎十分广泛。他始终跟踪世界航空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敏锐地捕获和发现新技术发展方向。

多年来,孙聪始终坚守在设计、试验、生产第一线,坐镇指挥,协调解决现场问题以及攻克各种技术难关。特别是在舰载机研制的关键阶段,从冰天雪地的冬季,到草木葱茏的初夏。只要没有重要会议,他一定会在试飞现场,带领团队进行试验技术的组织实施、全面细致的试验准备。

在航母试验现场,无论在飞机起降区、塔台和监控大厅,还是在空旷的试飞跑道,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顶着震耳欲聋的噪声,站在飞机着陆区附近,非常近距离地观察飞机着陆过程和飞机的动态响应。飞行回来后,他马上询问飞行员的驾驶体验、飞行感受以及对人机界面、飞行品质的评述。有时在舰上跟试,最长时间达两个多月。深入一线,已成为他工作的常态。他和许多试飞员成为了至交和朋友。

他始终低调谦和、事必躬亲。办公楼里,时常见他刚下飞机就直接提着行李来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办公室,那里有很多技术问题等待他来拍板、决策。北京到沈阳,生产现场到试验基地,数不清的往返、道不尽的奔波,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日,工作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歼15舰载机的震撼亮相,“鹘鹰”飞机的炫舞蓝天,随之而来的掌声与荣誉,面对这一切,他仍淡然而平静。

经过重点型号研制的风雨洗礼,走过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作为肩负时代重托的航空人,孙聪深知任重道远。站在新的起点,他将继续前行……

孙 聪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空工业副总工程师

歼15舰载机等多种型号总设计师

航空工业沈阳所)

猜你喜欢
航空工业型号研制
航空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关于提高航天型号计划完成率的思考
航天型号批生产管理模式的思考
型号产品配套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航天型号全要素管理的初步实践
摄影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An Analysis of Daisy Buchanan in The Great Gatsby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