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刊记者能力建设思考

2017-01-03 23:08王颖
新闻前哨 2016年12期
关键词:能力建设思考

王颖

[摘要]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作出从严治党新部署,党建工作上升到新的政治高度,这对党刊来而言,职责更重大,使命更艰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挑战也伴随着更多元的发展机遇。如何回应这个深刻的时代命题?作为党刊记者,应当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历练精湛业务本领作为永恒的命题,把建设作风过硬队伍视为生命线,努力成为政治过硬、业务合格、作风优良的合格建设者,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凝聚力量。

[关键词]党刊记者 能力建设 思考

2016年初,习总书记调研中央新闻单位,召开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对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论断、指示和要求。党中央对党建和新闻舆论宣传的高度重视和高规格部署,这对于党的新闻单位和新闻从业者而言,既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思想加油”和“使命加码”,更意味着一次划时代的发展契机。

落实好中央、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做到不辱使命,抢抓机遇,推进党刊新发展,就要抓好学习落实。作为党媒而言,应当将48字方针铭记于心,见诸于行,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在服务社会、造福群众的实际行动中精准发力,牢记社会责任,增强使命意识,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在新的改革发展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党刊记者而言,坚持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这3点尤为重要。

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党刊,作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刊姓党”“政治家办刊”不是一句口号,坚持这一政治方向,是立刊之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结合业务工作具体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1.做党的思想和政策的拥护者、传播者。要紧跟中央、省委步伐,关注时政动态,及时学习和领会其指示精神和安排部署,做好政策的传播、解读,让更多读者聆听党的声音,拥护党的决定,指导基层执行好党的部署。如《党员生活》2016年第三期,紧密结合中央和省委的工作安排,开办“两学一做进行时”专栏,全文刊载中央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以图文形式解读2016年组织工作要点,为全省党员和组工干部学习领会和执行落实中央省委部署,提供了详细、权威的信息参考。这便是作为党的思想和政策的拥护者、传播者的一次有益实践。担当传播者角色,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传统本职所在,应当坚持受众导向,做好政策指导,舆论引导,不断探索和丰富新的报道手段。

2.做党的决策和部署的推进者、践行者。习总书记强调,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不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更要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要求我们在推进“四个全面”征程中,增强担当意识、主人翁意识。我们的采访宣传,要始终贯彻推动党的工作的意识。党刊记者除了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之外,也应当积极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2015以来,党员生活杂志社在全体采编队伍中推行党建宣传联系点工作法,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包括课题研究、典型挖掘、党课讲解等等。每名编辑联系一到两个基层党组织,带着思考和发现的眼光去挖掘基层探索亮点和群众智慧,深入一线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和基层面临的问题,和基层党员干部一同探讨解决之道,并将其需求和建议充实到我们的工作中,为基层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具体指导。这项工作既提升了党刊的社会美誉度,更锻炼了党刊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与群众打交道的本事,是党刊记者联系基层党建宣传工作的进一步细化,值得深化和总结。

把历练精湛业务本领作为永恒的命题

习总书记强调,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对于党刊而言,就是要做到宣传理念、形式手段、采编业务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讲好湖北故事。业务能力的高低,就是一只新闻工作队伍的战斗力指数。要抓住时代机遇,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能力储备。在加强自身队伍业务建设上,我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先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作为党刊编辑,应当怀有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人文情怀,把党和国家事业成败、把党刊事业兴衰同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实践,常总结思考,查找不足,补齐短板,凝聚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党刊队伍的蓬勃生机。

2.更新理念。对于媒体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时,习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这对我们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也需要我们积极学习掌握新的传播手段,更新工作理念,回答好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或是“党刊+”命题。而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新闻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船头眺望浪潮”的新闻工作者们,应当首先适应时代要求,在变化中谋发展,探索更具效率的协作模式,聚合更具传播纵深的报道形式,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栏目品牌,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坚持学习。新闻工作者的学习是一个“无限公司”,不存在够不够的问题,也永远不会“毕业”,要干到老,学到老。要有一双慧眼,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和专业本领,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和科学分析能力。总而言之,业务学习永远在路上,丝毫不能松懈。

丰富实践。新闻采编工作也是一门实战学。具备优秀记者的修养与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加强培养自己各方面的修养与能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工作作风。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的新闻工作者。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沉入一线,及时反映基层的呼声与要求,回应基层的问题和诉求,在实战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培养新闻敏感,提升采访沟通能力,磨练优秀的文笔,强化专业素养。

把建设作风过硬队伍视为生命线

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历来拥有优良的传统。纵观优秀的新闻作品,始终是建立在扎实深入的采访基础上的。总书记说:“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这些朴实的话语,总结了新闻舆论工作的真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新闻舆论宣传的形式如何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规律始终如一,过硬的作风永远是打胜仗的基本保障,作风建设永远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线。作风建设,具体落实在采编工作中,我认为应该要做好以下三点。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光荣神圣的使命,我们每个人应当认识到这种使命的重大,并且应当主动担负使命,不辱使命。习总书记用48个字对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使命,作了高度精炼而准确的阐述,我们应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党的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高度,来理解这48个字。新闻宣传工作强度大、压力大、责任大,既需要身体力行,还需要劳神费脑,稍一放松,可能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要把这工作干好,就必须有一种高度的责任心驱动,有一股不胜不休的内在动力作为支撑。只有认识上去了,思想到位了,才能不断催生内生动力,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才能将优良作风持之以恒地秉承下去。

把基层一线当做作风锻炼的摇篮。在人民日报编辑平台,习总书记看到不少年轻编辑长年上夜班,从事版面编辑工作,专门问道,年轻同志还有时间去基层吗?还对报社负责同志说,要给大家创造这样的机会,去采访调研,去基层挂职。总书记有过在扎根基层锻炼的经历,深知基层工作经历对于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于党刊人而言,基层一线就是最好的课堂,基层群众和党员干部就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三贴近”还是“走转改”,都离不开基层一线的沃土。党刊编辑应当重视和珍惜每次下基层的机会,多到一线摸爬滚打,增长见识,思考问题,提升本领,在一线中锻炼心性,端正品行,改进作风,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将扎实的作风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环节。作为党刊记者,每名记者都是一面窗口。人民群众从这扇窗口,可以窥见党刊媒体的作风面貌,也可看到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更要力戒作风漂浮和“慵懒散”,把“短实新”、提档升级落实处,把扎实的工作做法,落实到采访、编辑、校对、排版和出刊、发行的每个业务环节。要摆正位置,决不能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某些权利去谋取私利。真正做到一个从思想认识,到做人做事,都合格端正的人,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努力成为合格、优秀的建设者,为树立一流党刊品牌不断汇聚正能量。

(党员生活)

猜你喜欢
能力建设思考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