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7-01-09 09:45王荣爱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王荣爱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临床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中又以对称性关节炎症为主,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极有可能并发肢体严重畸形的全身性疾病。当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许多异同性,无论是病情程度抑或预后效果均有所不同。文章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发展阶段相关的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等方面对其发病机制展开研究。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主要在于患者伴有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对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等今夕破坏,并致使其关节出现畸形,甚至功能丧失。一般认为,病症的致病因素主要和遗传、环境、感染等密切相关。该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如今,临床对其理论的研究始终在发展阶段,还没有共识的意见。主流观点是,该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其免疫细胞、免疫因子都对该病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深入研究发病机制,是为后期进行诊疗提供全新思路的一种发展路径。

1类风湿性关节中的细胞水平

1.1 T细胞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及其滑膜液内存在很大数量的T细胞,这也直接表明T细胞聚集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点参与部分。APC和CD4+细胞的协同作用之下,最终致使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症的产生。TPA、MHCII以及TCR的相互结合,之后经过巨噬细胞的被激活与发展,释放出现促炎性细胞因子,例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a。

Treg有免疫调节和抑制的效果,CD4+CD25+调节性T细胞属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经温博,曾升平发现,在没有得到临床有效治疗或病情并未显效的患者外周血中,其数量会相对减少,该细胞的数量和病情水平属负相关。这也表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另外,临床还发现,在早期没有得到治疗的患者中的Treg细胞数量比健康人群有所下降,在病情得以有效治疗后,其数量愈健康人群基本一致。因而,基本可确定,Treg细胞水平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疗及病程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reg细胞水平如果面临弱化,则可能会导致慢性炎症发生。

1.2B细胞

临床一致认为,B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参与作用,B细胞所分泌的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属临床发现与该病相关的首要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其变形IgG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之后在沉积在滑膜,致使病症出现,在激活C5a后该因子会迅速的活化炎性细胞注入患者的关节之中,并释放大量的蛋白水解酶(protease,proteinase),最终导致组织炎症遭遇侵害,出现血管炎。

B细胞利用HLA-DR4以及抗原特性T细胞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发展出了TNF-a的形成,进一步激活去发展处了更多巨噬细胞。王绍文等发现,一旦B细胞的功能出现衰竭,给SCID小鼠静注CD4-T细胞后,并不会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也提示该病的产生非常依赖于功能B细胞的存在,这也是病症发病的必备条件。

1.3巨噬细胞

该细胞属明确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并利用CD40、CD8086等刺激分子进一步激活T细胞。该细胞一般会大量存在于患者的关节滑膜、软骨血管中,随着并且的发展该细胞的数量也会剧增。在其被活化之后,会导致MHC Ⅱ的分子表达,形成前炎性细胞活素、趋化因子等,进一步加剧炎症的程度。

2类风湿性关节中的分子水平

2.1 IL-1与TNF-X

粟深伟,陆进明证实,IL-1与TNF-X在类风湿性关节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参与作用,无论是单核细胞抑或巨噬细胞均有条件形成IL-1因子,关节滑膜细胞也可以产生IL-1,其可进一步刺激上述所提及的T细胞、B细胞,导致纤维母细胞大量的增加并活化破骨细胞,形成前列腺E2、胶原酶等。TNF-X则可导致软骨的吸收破损,推动纤维细胞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关节滑膜液内都普遍存在胶原酶,使得软骨组织遭遇侵害。

史曼发现,不管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试验动物抑或是患者中,IL-1β受体,均属非常关键的抗炎机制,并观察出如这一受体缺失,会导致患者病症的加重,并且可能会使该病呈自发发展的趋势。

2.2 IL-15与IL-17

一般意义上,关节滑膜液IL-15能够在IL-2消失的状态中活化T细胞,并进一步分泌成TNF-β。有学者通过IL-15受体2链接受DBA小鼠,结果得知IL-15Ra可以隔绝经过软骨胶原诱导的DBA小鼠产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病灶中IL-15与IL-17基本属于协同关系作用,前者能够诱导后期激发出促炎性细胞因子特性,例如IL-17能够在活化关节滑膜细胞并释放诸多炎性介质IL-8、IL-15、GM-CSP、PGE。故而,IL-15利用环孢菌素A、类固醇敏感路径,导致IL-17的大量分泌。

综上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治疗是基于当前研究理论基础上新兴的治疗手段,并获得了极大进展。但其病因机制尚无确切判定,还需各医学界同仁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双藤痹痛凝胶对CIA大鼠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研究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