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全景实录

2017-01-10 08:43孟昭庚
世纪风采 2017年8期
关键词:李立三起义军叶挺

孟昭庚

前排左起:陈毅、刘伯承、林彪、贺龙、罗荣桓;后排左起:罗瑞卿、聂荣臻、徐向前、陶铸、叶剑英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自此,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那场让世界惊叹的伟大的革命壮举,尽管已过去了90年,但人们对其间所发生的一切依然清晰如昨,依然兴致盎然。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被迫完全转入秘密地下活动。7月12日,为拯救革命,改组了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被停职,从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等五人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党工作。

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独立地掌握军队,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对此,李立三坚决反对联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打回广东的做法,第一个提出抛弃依靠张发奎的政策,在军事上采取独立行动,把共产党所掌握的部队集中南昌举行暴动,解决第三、六、九军在南昌之武装,建立共产党自己的武装。

7月24日,临时中央常委会开会讨论研究,同意在南昌举行暴动,并报告共产国际。随即决定,由临时中央常委周恩来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与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前敌委员会,“指挥前敌一切事宜”。后来,张国焘、谭平山虽然也参加了前敌委员会会议,但他们不是前委委员。此外,中共中央还决定,为起义筹措经费,增派干部,并约请国民党左派人士赶赴南昌。

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即于7月25日晚离开武汉,在陈赓陪同并护送下,于26日赶到九江。

周恩来一到九江,立即召集谭平山、邓中夏、恽代英等开会,向会议报告了中央的意见。有人问:“暴动后要不要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周恩来明确指出,“应该以土地革命为主要的口号”。

周恩来问起集中在九江部队的情况,谭平山汇报:“贺龙的二十军打着‘东征讨蒋’旗号,先头部队已从鄂东到达九江、德安,我把暴动的打算告诉贺,征求他的意见,他的反应很强烈,立刻表示同意。并于25日晚下令,部队正从九江、德安出动,向南昌开来。”

周恩来点点头:“我6月在武昌见到他,他说他听共产党的,决心和蒋介石拼到底,那时汪精卫的反动面目还没暴露。听代英同志报告,他现在已坚决跟汪精卫划清界线了。看来他是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同志,吸收他入党的事也要适时进行。”

7月27日上午,周恩来、李立三到达南昌。到达南昌的周恩来,在花园角2号朱德公馆会见了朱德。见到周恩来,朱德格外亲热,立即向周恩来汇报南昌城内朱培德和唐生智6个团万把人的兵力的分布情况并告诉周恩来,“几个驻军团长都是死心塌地地跟着朱培德的,很难争取过来。我们目前所掌握的只有军官教育团的一个营和几个直属连,加上我以前任职的公安局的一部分警察,也不过几百人。”

“这你放心。”周恩来宽慰朱德,“叶挺和贺龙的部队即日可到达南昌,此外二十五师也在马回岭待命,这边一有动作即会赶来,算起来也有2万多人,远远超过驻军敌兵,以多胜少,再加突然发动,成功是有把握的。”谈了情况后,周恩来请朱德立即派副官去租栋大房子,并负责接待、安置从各地赶来南昌领导和参加起义的干部。

周恩来与叶挺

当天,恽代英、彭湃、刘伯承、谭平山、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周逸群等皆奉中央指示,分头陆续抵达南昌。

晚上,周恩来赶到江西大旅社。这是一幢四层略带欧式风格的大楼,窗户檐都雕有花纹,外接阳台,建于1923年,是当时南昌城内最高的大楼。全楼呈回字形,中部为天井,共有96个房间。为了安全保密,根据周恩来的要求,朱德已让副官将全部房间包租下来。现在,这里已是群英毕集。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周恩来宣布起义前敌委员会正式成立,人员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4人组成,周恩来担任书记。本打算于7月28日举行起义,“因军事的准备来不及”,前敌委员会研究,“遂决定于30日晚举行暴动”。

刘伯承在征求叶挺的意见之后,起草了起义作战计划。起义作战计划大体上是这样的:

参加起义的各部队、各将领任务分配:

叶挺指挥第二十四师解决敌第六军第五十三团和第三军的第二十三团、二十四团;贺龙、刘伯承指挥第二十军攻占朱培德的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并负责解决第九军第七十九团和第八十团;

聂荣臻向驻马回岭的第二十五师周士第等传达前敌委员会决定并领导该部起义,起义后第二十五师开到南昌与主力部队会合;

朱德利用过去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和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的身份,加强在敌军中的工作,了解南昌敌军的动态。

行动时间:8月1日清晨4点钟;行动信号:三声枪响;识别符号:左臂缠白手巾,脖子上系红领带,电筒的玻璃上贴红十字;口令:河山统一。

正当起义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顺利进行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第二十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副营长赵福生于7月31日晚叛变投敌了。他把贺龙、叶挺要兵变的情况和他所知道的一切,向朱培德指挥部的军官吐了个干干净净。

“叛徒,祸害!”

贺龙听了师长贺锦斋的报告,骂了一句,交待一番后便去找周恩来,商量改变起义时间。

周恩来在听了贺龙的报告后便果断地决定:起义提前两小时,即8月1日凌晨2时开始行动。

周恩来很镇静。他并不认为赵福生的叛逃会给起义带来灭顶之灾。他依然认为胜券在握,因为他心中有数:从军事上说,敌6个团分属3个军,建制不同,互不隶属;指挥序列各异,谁也指挥不了谁,加上师以上将领大都不在南昌,因而不可能有人来实行强有力的统一指挥。而起义军在南昌的力量除了贺龙第二十军7个团外,还有叶挺的3个团,第二十五师的两个团,此外,蔡廷锴第十师3个团也正朝南昌方向移动;另外,还有二十四师教导队,朱德所率的军官教育团一个营。以15个团对6个团,基本兵力是两万比万余。从指挥上看,敌方孤零零地6个互不隶属的团长,而我方则有一个强劲的指挥班底——党的前敌委员会,即使敌人有所耳闻并有防范,也难阻止起义。

怦!怦!怦!城内某处清脆地响了三枪,这是指挥部发出的战斗信号。最先打响的是战斗最激烈的省政府地段。处在章江路藩台衙门内的朱培德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黑乎乎一片,但里面却有很大的动静。守卫在这里的警卫团,是朱培德从云南带来的“精锐”。他们由于提前得到了叛徒的密报,悄悄地做好了应付暴动的准备。开头他们是打算逃跑,可探路的人回来报告,街上各路口都布满了暴动的队伍,口令叫个不停。长官得报,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下只得指挥部队依据营房硬着头皮强守。他们借着夜幕,在大门口那堵影壁的两边进出口处,各架起了3挺轻重机关枪。负责攻打这个地段的起义军是贺龙的第二十军第一师。当师长贺锦斋指挥突击队匍匐前进到大门附近,刚要发起进攻,“哒哒哒”,门洞里的敌人发现起义军便开始扫射,机关枪喷着火舌,在硝烟中织成一道道火网。大门口无地形地物可供掩蔽,冲在前头的起义军一个排的士兵瞬间便倒下了一大半,其余的哗地全卧倒在地,被打得不能动弹。贺锦斋师长命令进攻部队集中火力对准门洞猛射。起义军左攻右攻,费了很大的劲,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仍是半步也没能接近门洞。敌人的6挺轻重机关枪,一个劲地朝着正前方猛射横扫,拚命地负隅顽抗。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贺龙的指挥部和敌人隔街相望,距离不到200米。贺龙站在石阶上观察火线情况,指挥作战,流弹不时地从他头上呼啸而过。战斗一打响,敌人就集中火力封锁鼓楼,切断了起义军攻击部队的必经之路。

战斗异常激烈。据点攻不下来,贺龙有些着急,他叫来贺锦斋:“你快带老子的基本连去干掉它!”

贺龙所说的基本连,是指五连和七连。这两个连的兵多是贺龙两把菜刀起家时的老兵,个个身经百战、身怀绝技又骁勇善战,武器装备在全师数最好,专用在大仗、恶仗的关键时刻冲锋陷阵、斩关夺隘,常常出奇制胜,素有盛名。“弟兄们,快跟来冲!”贺锦斋和第一团团长刘达五亲自率领五、七连的官兵直扑朱培德的指挥部。他们利用周围的民房,飞檐走壁,攀登上鼓楼楼顶,占领了制高点,以猛烈火力压制敌人,掩护正面进攻,又组织力量穿街入巷翻墙越脊,向敌军背后包抄,迅速将敌人压进其总指挥部大院。“冲啊!杀啊!”乘敌人陷入一片慌乱之时,卧在大门口开阔地上的那部分起义军的士兵知道迂回攻击的五连、七连的弟兄得手了,呼地全跃了起来,闪电般地冲进了门洞,朝被打得晕头转向、七零八落的敌人扑去,迫使敌人全部缴械投降。

拿下朱培德的总指挥部,其他几处的敌军乱了阵,很快便土崩瓦解,营房和据点全被起义军占领。

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至8月1日清晨6时,南昌城内的敌军已被全部肃清。经刘伯承大致核算,共歼敌3000多人,缴枪5000余支,子弹70多万发,还有大炮数门。

8月1日早晨的南昌城,虽经一夜的枪炮声,但市民镇静如常,各行业照常开门,各自营业,秩序井然。若说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满街满巷多了脖子上系着红领带的军人。

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全部、第七十五团3个营和第七十四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等率领下发动起义,于8月2日奉命前来南昌集中。

8月1日上午,在原江西省政府机关大院内西华厅,召开了有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国民党左派人士及各省区特别市、海外各党部代表出席的联席会议。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首先安排叶挺报告起义的经过。然后讨论,并经选举产生若干人组成的革命政权机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有:周恩来、谭平山、张国焘、叶挺、彭湃、贺龙、李立三、徐特立、林伯渠、吴玉章、宋庆龄、郭沫若、苏兆征、恽代英、邓演达、彭泽民、张曙时、江浩、于右任、陈友仁、何香凝、经亨颐、张发奎、黄琪翔、朱晖日。

七人主席团成员是: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贺龙、郭沫若、恽代英、张发奎。

宋庆龄被推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当时她在上海,但她得到南昌暴动的消息后,立即致电表示支持。

同日,南昌《民国日报》发表了由22名国民党中央委员联名签署的《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8月2日,革命委员会进行了一系列任命事项:谭平山担任委员长,吴玉章担任秘书长;参谋团最为壮观,除刘伯承担任参谋长外,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聂荣臻、贺锦斋、蔡廷锴、张国焘皆为委员。军事方面:任命贺龙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仍兼第二十军军长,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朱德为第九军副军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另外,林伯渠担任财政委员会主席,张国焘担任农工运动委员会主席,李立三为政治保卫处处长。同时免除了朱培德江西省政府主席的职务,由姜济寰代理主席。

其他事宜,如颁布《联席会议宣言》《中国共产党致国民党革命同志书》《八一起义宣传大纲》《土地革命宣传大纲》等,都一一就绪。

8月2日下午1时,革命委员会在贡院侧举行了就职典礼,到会者除全体委员还有各民众团体代表数十人。李立三担任司仪,各委员、各代表分别就位。全体起立,向党旗、国旗、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各委员宣誓就职,誓词云:“余等誓以至诚恪守总理遗训,根据本党主义及政策及各次大会决议,履行革命职责。为全国大多数民众利益奋斗到底,绝不妥协,以完成国民革命工作。如违背誓言,愿受本党最严厉之处罚。此誓。”

就职典礼结束后,在皇殿侧体育场举行了庆祝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到会的农工商学兵各界民众数万人。江西几家大报都报道了大会盛况,“旌旗数日,欢声震天,诚南昌前此未有之盛况,亦中国革命开一新纪元之佳兆也。”

庆祝大会上发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命令:通缉蒋介石、汪精卫!

庆祝大会结束后,起义军遵照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起义前关于“回粤号召农民暴动,实现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之决定,从8月3日开始分批撤离南昌,根据参谋团所拟定的路线,沿抚河南下,取道临川、宜黄、广昌,南下广东,同富有革命传统的东江地区农民起义军汇合,发动土地革命,以期恢复广东根据地并占领出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重新举行北伐。

8月3日,朱德率领先遣队作为南征第一纵队出发了。由于仓促,来不及深入动员,下级军官和士兵们只记住了一句口号:“打回广东去!”

南昌起义缴获了大量武器。每个人都知道,既然是“打回广东”,那末武器弹药是不可或缺的。原规定每个人带250发子弹,而有些士兵竟自动带了300发以上。即使这样,仍有大批武器弹药带不走,只得于夜间投到赣江里去了。担任后卫掩护任务的第二十五师,于8月5日,最后离开南昌。沿途群众,因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对起义军过境不明真相,一时间人心惶惶,纷纷逃避,给行军、作战中的起义部队造成不少困难。

8月5日,第十师师长蔡廷锴率部到达进贤城后便背信弃义,投靠了蒋介石。

蔡廷锴率部投敌,使起义军丧失了一个战斗力很强的师,一支5000人左右的作战力量,从而使起义军一下子减少了近四分之一的兵力。

紧步蔡廷锴的后尘,贺龙第二十军参谋长陈裕新用欺骗手段,带着一些参谋人员和第五团的700余人叛逃投唐生智去了。

陈裕新的叛逃,出卖了起义军行动计划,参谋团不得不临时改变了原定的行军路线。

在南下途中,正值盛夏酷暑,士兵身负载重,山路崎岖难行,供应困难,病号、逃亡日增,武器装备丢失严重。贺龙发表了《告第二方面军全体官兵书》,揭露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真面目,提高起义官兵对南昌起义重大意义的认识。到广昌休整时,又召开连以上军官会议进行动员,鼓舞部队斗志。

起义军南下广东,使国民党第八路军总指挥兼广东省主席李济深非常紧张,急命黄绍竑、钱大钧等率7个师、分左、中、右三路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地区堵截。

22日,起义军从广昌继续南下,25日在壬田地区与钱大钧部相遇,贺龙抓住其立足未稳之机,指挥二十军主力重创敌军两个团,攻占了壬田。30日,起义军又发起会昌战役,这是南下以来打的第一个大仗、恶仗,把钱大钧部打得大败而逃,伤亡惨重。但起义军也付出了伤亡达1700余人的代价。战役结束后,主力撤回瑞金。

中共前委在瑞金召开会议,周恩来提出吸收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前委成员一致同意。9月初,在瑞金绵江中学的一个教室里,由周恩来主持,举行了贺龙入党宣誓仪式,介绍人是谭平山、周逸群。

贺龙入党后,被编入由周恩来、张国焘、刘伯承等参加的中共特别小组。

9月下旬,起义军先后占领潮安、汕头,主力部队经揭阳向汤坑继续西进。这时,张太雷受中共中央委派赶到汕头,传达了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抛弃国民党旗帜,建立苏维埃的决定,并与前委一起研究起义部队今后的行动。

10月2日,周恩来、李立三等由汕头撤抵普宁县流沙镇的一座教堂。次日,重病中的周恩来在此召集前委、革委、各军及地方党负责干部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重要领导人有:周恩来、李立三、张国焘、谭平山、恽代英、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彭湃、林伯渠、吴玉章等。

周恩来身体十分虚弱,他不愿多讲过去,也没有时间展开讨论,便直接宣布:“敌军追我军势急”,武装人员尽可能收集整顿,向海陆丰撤退,非武装人员愿意留的则留,不愿留的就地分散;革委则去掉国民党头衔;由已经物色好的当地农会会友作向导,分别向海口撤退,再分头赴香港或上海,分散各省活动,以帮助农民斗争。

午后2时,刚布置好,准备离开教堂时,一位侦察员仓惶来报:村外的山头上,发现敌人的尖兵!

叶挺拔出手枪,指挥人员撤出教堂,并让警卫部队殿后。

周恩来躺在担架上跟李立三、张国焘商量一些紧急的事,见此情况,便对他俩说:“你们赶紧离开部队潜返上海。”

李立三问:“你呢?”

周恩来答:“我不能脱离部队,到海陆丰去,扯起苏维埃旗帜跟国民党干!你们快走吧!不走就来不及了!”

起义部队由流沙镇经钟潭向海陆丰方向的云落前进。在贺龙的第二十军刚过钟潭、而叶挺的第十一军尚未过钟潭之时,起义军被从普宁方面追来之敌截为两段,在乌石地区又遭到优势敌军第十一师、十三师截击、围攻。很快,起义部队的指挥机关和第二十四师被强大的敌人打散,南昌起义至此失败。

在混战中,第十一军军长叶挺和第十一军党代表聂荣臻始终不离地跟在周恩来身边。抬担架的民夫乘乱跑了,只剩下两个卫士,他们便轮流背着周恩来,艰难地在荒野坑坑洼洼的羊肠小径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村庄摸去。在当地贫苦农民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隐蔽在这一带的中共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

杨石魂将周恩来一行安排在一个叫黄厝寮的小村子。周恩来仍在发烧,连稀粥都吃不下,有时神志不清,嘴里不时在说胡话。

杨石魂让区委书记黄秀文找来医生替周恩来治病,他本人则亲自去雇船。半个月后,周恩来、聂荣臻、叶挺等人,在杨石魂和可靠船工护送下,平安地抵达香港。

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它像一声春雷,使千百万群众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严重挫败后,又从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燃起了希望之火。

南昌起义,成功快失败也快。

这是因为领导这场伟大起义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政治上幼稚而没有成熟,缺乏领导武装斗争经验,起义又是在准备很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地揭竿而起的。起义之所以又能够胜利成功,是因为当时国民党也没有准备,所以城里的敌人能很快地就被解决。

1944年3月,周恩来在谈到南昌起义时说:没有经验,只晓得生搬硬套苏联的经验,没有采取就地革命的方针,起义后不应把军队拉走,我们走了,人民群众是不高兴的,即使要走,也不应走得太远。当时如果就地深入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是可以把武汉被解散的军校学生和两湖一带尚存的一部分农军集合起来,是可以更大地发展自己的力量的。但南昌起义后不是在当地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而是远走汕头;不是就地慢慢发展,而是单纯的军事进攻和到海港去,希望得到苏联的军火接济。假使就地革命,武装农民,虽不一定能保住南昌,但湘、鄂、赣三省的形势就会不同,并且能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有很多教训要吸取……

这是对南昌起义最好也是最具权威的总结。

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并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一”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新中国十大元帅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就有七位,他们是: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叶剑英,而参加过起义的大将、上将更不在少数。南昌起义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帅摇篮。

猜你喜欢
李立三起义军叶挺
叶挺桥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李立三:毛泽东的“半个朋友”
沐猴而冠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将军囚禁岁月
苦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