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记者走边关界碑竖云间国门铸心田
—— 红其拉甫前哨班戍边记

2017-01-10 06:31陈柏涛
国防 2016年12期
关键词:达坂界碑前哨

本刊特约记者 陈柏涛

国防记者走边关界碑竖云间国门铸心田
—— 红其拉甫前哨班戍边记

本刊特约记者 陈柏涛

巍巍昆仑,茫茫雪域,红其拉甫离太阳最近,被生物学家称作“生命禁区”,被地质学家称作“永冻层”;红其拉甫是丝绸古道,更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枢纽。

红其拉甫前哨班,位于314国道终点,海拔4700米,终年积雪,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风力常年都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摄氏零下40多度,是典型的“缺氧气、缺树木、缺飞鸟、冰雪多”的高原寒性气候。

在这片净土上,几乎很少看到游人的足迹。然而,为了祖国的领土安全、边防稳定,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官兵已经在这里坚守了整整67年,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忠实履行着对党和人民不变的承诺。

巡逻“死亡谷”

红其拉甫,早在西汉时期就是我国对外商贸的重要驿站,由于历史上在这条丝绸古道上埋葬了无数的商队和生灵,被当地塔吉克族人称之为“血染的通道”;特别是吾甫浪沟,被当地塔吉克牧民称为“死亡谷”。这个地方,因山势陡峭、怪石嶙峋、道路险峻,巡逻车、军马根本无法通行,只能依靠素有“高原之舟”美称的牦牛来协助边防战士完成巡逻任务。

红其拉甫前哨班所在连队指导员王立向笔者介绍:“吾甫浪沟巡逻虽然艰辛,但官兵纷纷争着去;为参加一次吾甫浪沟巡逻,有些官兵连续递交了多封申请书,主动要求参加极其艰苦的巡逻工作。”吾甫浪沟距离连队近50公里,巡逻队每次完成任务都要翻越8座海拔4700米以上的冰雪达坂,涉淌冰河32次,至少需要4天时间。

官兵在“断崖”边上巡逻

2015年9月,前哨班所在连队组织到吾甫浪沟巡逻。在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吾甫浪沟达坂时,晴朗的天空突然飘起了鹅毛大雪,能见度不到5米,官兵在雪地里被暴风雪打散。

“不好,4头驮物资的牦牛不见了,那可是我们几天的干粮啊!”班长王刚急忙将情况向营长张亚军报告,并独自一人爬上山头寻找牦牛。“你们待在原地,等我回来。”王刚走了几步回头朝随行官兵喊道。

两个小时过去了,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官兵焦急地等待着,就是不见王刚的身影。营长决定带人上山寻找。在翻越了7座山头、两座达坂后,终于在5300多米的无名山头找到王刚。只见他在雪地里艰难地迈着步子,额头划破了一道口子,鲜血已经染红了额头,身上还拴着4头驮物资牦牛的缰绳。

还有一次,到吾甫浪沟巡逻第二天,巡逻分队到达“断崖”,一边是陡坡,碎石随时会滚落;一边是两、三百米深的峡谷,稍不留神就会摔下去。“营长,去年修好的道路已经被泥石流冲没了。”去前方探路的田壮,喘着粗气跑回来报告。查明情况后,为不耽搁时间,营长决定边修路边前进。队员们只能在陡坡上一边防止碎石滚落,一边修路前进。

“把牦牛缰绳提高拽紧!”张营长一边带人修路,一边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路就要修通的时候,四级军士长郭晓亮的牦牛缰绳被牦牛踩在了脚下,停在了悬崖边上,情况十分危急。“不要动缰绳,不要惊牦牛!”塔吉克族向导拉齐尼小心翼翼地从山体右侧爬到郭晓亮身边,像呵护婴儿般轻轻抚摸牦牛踩住缰绳的蹄子,趁机将缰绳重新提了起来,才避免了危险发生。

官兵在“死亡之谷”吾甫浪沟执行巡逻任务

冰川的艰苦巡逻

国门前巡逻

雪山达坂又见夕阳红

随着边境地区经济开发与边境旅游的火热,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一睹国门与界碑的风采,每年红其拉甫口岸开放期间,前哨班官兵都会主动为游客提供帮助。

2014年5月,几位七旬老人来到口岸旅游,时值出入关高峰与旅游旺季,正在前哨班门前打扫卫生的下士韦波见到一辆旅行车停在公路旁赶忙上前查看,得知车上是几位老年旅客,其中一人出现高原反应症状,韦波一面赶忙取来氧气袋和药品进行救治,一面劝说老人返回。

可任他磨破嘴皮,老人们就是不为所动,而那位出现高原反应的老人从上衣口袋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张用手帕仔细包裹着的黑白照片,颇有些吃力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原来他的哥哥是另外几位老人的战友,在年轻时曾在新疆参加过中巴友谊公路的建设,那时便到过红其拉甫达坂。半年前,年逾古稀的老者从祖国各地再次相聚,时隔多年,许多人都已离世。为了缅怀逝去的战友,为了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老人们决定故地重游,再来红其拉甫走一趟。可是老人的哥哥疾病缠身,如今只能在轮椅上度日,所以他一定要上到国门替兄长完成未竟的心愿。

韦波听了深受触动,他决定努力帮助前辈们完成心愿。通过进一步吸氧服药稳定了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后,韦波便和战友把老人们搀扶着来到国门与7号界碑前。

略有些气喘的老人们立马精神抖擞起来,捧出准备好的五星红旗,拿出相机合影留念。而那位坚持一定要来国门的老人则顾不得休息就拿出手机拨通了哥哥的视频通话,屏幕内外两位老人都激动得泣不成声。在国门与雪峰的掩映下,高原的落日显得更加迷人,夕阳的余晖为界碑与国门镶镀上一层暖人的金黄,老人们的背影被越拉越长。

临别时老人们向前哨班官兵竖起了大拇指:“边防有你们,我们放心,我们骄傲!”

“形象大使”赢赞誉

红其拉甫口岸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海拔47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上,前哨班官兵除了正常的边境执勤巡逻外,更重要的是担负开放口岸的执勤、管理、检查等任务。多年来,一茬茬国门卫士战风沙、斗严寒、抗缺氧,在生命禁区用青春和热血、赤诚和生命维护着祖国的尊严,捍卫着祖国领土主权,艰苦的自然条件让无数人望而却步,但是驻守在这里的前哨班官兵却用至诚之心在高原之巅精心打造国门形象。

在前哨班,每天中午有一堂必修课——站军姿。这堂在常人看来最枯燥的课,却成了连队官兵最喜欢的课。为站好军姿,大家一有时间就研究天安门国旗仪仗队官兵的一举一动,还专门制作丁字架作为辅助器材训练,每天一到12点,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训练场。很多来这里的人都会好奇地问,是什么力量让你们如此执著地训练?官兵的回答异口同声:“因为我们代表国家形象!”

描绘界碑

2015年5月1日,刚好开关迎游人,来来往往的车辆络绎不绝。战士周林平执勤上岗时风和日丽,刚到哨位不久,气温骤然降低。2个小时过去,寒风吹在身上像刀割一样,衣着单薄的他,始终笔挺地站在那里。下班换哨时,小周的腿冻得弯不过来。

作为中巴之间最重要的贸易口岸,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游客来这里参观,连队在担负口岸执勤和日常巡逻任务的基础上,主动承担了一项额外的任务——为游客免费当导游。

连队闻名的“小翻译官”李晨,入伍前曾在家乡的景区当过讲解员,入伍后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战友一起给游客当导游。执勤中,他经常看到一些爱国人士不远千里,来到国门前就为照张相。那一刻,他决定要让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要有所收获。为让更多的游客了解中巴友谊和传统文化,他和战友挑灯夜战,翻译每一个句子,斟酌每一句话。正是靠大家的不懈努力,官兵在游客和过往行人心中形象不断提升,大家亲切称呼连队官兵为“国门形象大使”。

“高海拔更要高标准、缺氧不缺精神。”一代代官兵来了,一批批官兵走了,但是“国门形象大使”在每名官兵心中留下烙印,并一直传承下来。

开放之窗架起友谊之桥

2015年11月26日下午,官兵像往常一样在红其拉甫达坂执行巡逻任务,只见一辆国际大巴车缓缓从前哨班方向驶来。突然,在一拐弯处,客车因积雪过多,在距离官兵有200多米处发生侧翻。官兵们迅速赶往现场,只见大巴车右侧两个轮胎已经严重变形,车门被压无法打开,车内不断有人发出救命的声音。危急时刻,负责带队巡逻的副指导员阿合拉斯迅速组织官兵展开救援。为加快救援速度,阿合拉斯立即将15名巡逻官兵分成两组进行营救。一组在侧翻车辆的上部把车窗砸开,将人从上面救出来,另外一组官兵用手刨雪,从侧翻车底部将人救出。

红其拉甫前哨班官兵在海拔4700米营救国际友人

经过3个小时的奋战,官兵们终于将32名乘客救出,由于抢救及时乘客无一受伤。见到乘客中有老人,官兵们主动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老人身上。巴基斯坦老人一边接过大衣,一边连声谢道:“感谢解放军,中国军人好样的!”

官兵们奋不顾身救助国际友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2年12月,红其拉甫达坂连遭暴雪袭击,1米多厚的积雪使得交通全部中断,巴方载满货物的一辆货车陷入路基旁边的雪坑里造成翻车,所载的货物在距离界碑100多米处的我方公路上七零八落地撒了一地,同行的15辆卡车和30名司机乘客受困。

得知情况后,官兵一面将巴基斯坦司机安排到温暖的前哨班营房休息,一面冒着严寒把乘客从翻车里救出来,同时将散落的货物收集装车,清除道路上的积雪,使交通恢复通畅。当巴基斯坦客人离开时,看着前哨班官兵棉帽、眉毛上冻结的冰碴与通红的面颊,纷纷流下热泪,并不约而同地说道:“中国,我爱你!”随后,15辆车同时鸣响汽笛,缓缓向我国境内开去。

近3年来,红其拉甫前哨班官兵共救助商人、游客、巴基斯坦友人12起,为中巴友谊做出了贡献。

与界碑、国门为伴,一代代前哨班官兵以哨所为家,扎根边防,沐雨栉风,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6次、二等功7次、三等功25次。2004年6月,前哨班所在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

(摄影:姬文志 责任编辑:胡东霞)

猜你喜欢
达坂界碑前哨
早期乳腺癌根治术中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价值分析
我想记下这个夜晚的风(三首)
战士与界碑
胡盛海
红领巾守护界碑十余载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宫颈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沉寂的布喀达坂“魔鬼城堡”上的青海第一高峰
《中外玩具制造》暑期热卖玩具前哨榜
通往伊犁盆地的达坂
界碑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