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逻辑演进

2017-01-10 12:25潘建瑞
关键词:文明理念绿色

潘建瑞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逻辑演进

潘建瑞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了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并自觉践行绿色发展道路。其绿色发展理念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初步探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孕育与形成;开启中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探索和实践,有助于中国生态梦的实现。

绿色发展理念;演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时代要求和人们的需要,是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支撑。自我党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我国共产党人就坚持不懈地对绿色发展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对绿色发展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学习生态治理经验,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近几年,绿色发展在全球各国之间已达成共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们积极响应世界潮流的趋势,倡导绿色发展,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演进历程进行探索和梳理,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梦。

一、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绿色发展的初步探索

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国际资源封锁与战争带来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生态思想,并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针对我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提出了蕴含绿色发展的思想观点。改革开放后,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国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以毛泽东提出的蕴含绿色发展思想为基础,提出了更具有建设性的绿色发展理论,为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建设事业中,从大局考虑,提出统筹兼顾的思想,主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人类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认为,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应该正确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由此,毛泽东提出,“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人类要想做大自然的主人,首先要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生长和生活状态,才可以达到利用大自然的目的。”[1]在认识和了解人与大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然后去利用和改造它,为人类造福。相反,如果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和善待自然界,使人与自然相脱离,我们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就会“碰钉子”。在毛泽东看来,人与自然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正确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和自然也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不可能只停留在最初的发展水平上,所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要与自然的发展相协调,即与时俱进。毛泽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对绿色发展思想具有重要性,其思想呈现出的特点,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要求,并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科学的绿色发展观。毛泽东还强调,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统一。毛泽东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应该做到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资源相统一,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破坏环境为前提。“这些空气、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条件,而且是社会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关键因素,对此,社会主义国家都要加以小心保护,进行合理使用。”[2]毛泽东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要求人们认真学习自然科学,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好大自然,这有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并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遵循科学化、合理化的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毛泽东在水利建设中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重点建设。他坚持统筹兼顾,从整体出发,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提出“兴修水利、保持水土、分流域综合治理”的思想。这些思想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实现自身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构想,认为树木栽种和砍伐要有严格的标准,他强调,对树木的砍伐利用必须符合政府要求的标准。毛泽东大力倡导鼓励人们广泛种植经济林木,扩大植被覆盖率,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而且能美化环境,我们要积极鼓励广大民众,充分利用所有空地大规模植树造林,从而能够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绿色的家园当中。毛泽东还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构想,对优化环境做了具体的规划,要求所有民众尽最大努力在荒山荒地上广植树木,达到美化、绿化自然环境的目的。同时毛泽东还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在《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中明确要求:“在一切党政军机关中讲究节省,反对浪费,禁止贪污。”[3]毛泽东一直以身作则,坚持节约,反对浪费。毛泽东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要实行增产节约的要求,并指出,“我们6亿人口都要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不但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4]毛泽东的绿化祖国、增产节约的思想,为我国构建绿色节约型社会以及绿色发展理论的实践提供了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会影响到生态平衡,所以,他把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核心问题,强调社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经济发展”的辩证思想。20世纪80年代,我国四川、陕北等地爆发了特大洪灾,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邓小平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5]的口号。在他的倡导下,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工作,陆续启动了三北防护林等绿色生态工程,弥补生态缺口,优化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的绿色资产。对于中国,植树造林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1983年,邓小平在十三陵水库植树时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6]在这一号召下,我国的植树造林蔚然成风,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绿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还需要科学技术的有益支撑。邓小平根据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以及对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阐释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优化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开发新能源,推动人类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同时,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良性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和驱动,这体现了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中的科技观。

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工作一样,都需要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引导,把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制化,增强环保工作的力度。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闭幕时,强调“集中力量尽快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确保我国环保事业的不断前进和长远发展,”[7]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引起环境管理工作者及人民大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同时,在生态法治思想的指导下,邓小平还主张要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有政策的积极引导和严格的法制法规的约束,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保的法律法规,如海洋保护法、森林法等,使我国的环保事业从人治走向法治,结束了生态环境无章可循的尴尬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陆续颁布使我国绿色发展的环境法治体系逐渐完善,这标志着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使生态环境建设走上了法治化道路。

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为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我国的绿色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孕育与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处于世纪之交,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继承和发展了建国以来两代领导人的绿色发展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实际需求,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更加完善的绿色发展理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我国科技落后、生态治理观念不强、资源浪费严重等,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生态治理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和相应对策,”[8]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该议程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为基础,促进良性循环。为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江泽民认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永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选择。”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坚持环境保护,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使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在“十五”期间全面布局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在建党80周年之际,江泽民阐释了“坚持实施可持续发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9]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前一代领导人主张思想在方法论意义上的深化,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更广阔的空间。面对21世纪世界进入工业化的新阶段,中国的绿色发展任重道远。新一届的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创新,以实现“绿色现代化”为目标,主张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由更快更好发展改变成更好更快发展,这一转变说明我党注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注重环境保护,使其具有现实性和可持续性,要将生态文明深入人心,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绿色化、现代化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理论,是实现中国生态梦的重要保障。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新的理念是对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的一种补充,更是一种完善,要做到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针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深化对绿色展思想的探究,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理念,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借鉴与发展,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

三、开启中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新时代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危机、气候变化等巨大挑战,生态危机逐渐向人类靠近,因此,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生态文明思想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成为全球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近几年联合国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大会、气候变化大会中,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及生态保护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共识,生态文明建设也备受关注。面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国际潮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绿色发展进行更深刻的研究,并提出许多新理论、新思想,进而推动党的绿色发展理念走向成熟。

面对当前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建设方针由四位一体调整成五位一体,这是一种战略性的调整,意味着党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战略。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这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完善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绿色化。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0]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为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全面推行依法治国,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法律依据,并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11]加强对绿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管,严格杜绝立法环节与执法环节脱节的弊端,强化生态补偿、责任追究、赔偿等制度的量化标准,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能够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发展、采用何种发展方式,如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需要五大发展理念协调统一,对于中国古代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现代,这不但有助于我们这一代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后代更好地发展,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联系在一起的有机体,”[12]对促进中国生态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思想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应对来自国际、国内各方面的社会压力。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习近平十分重视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发展的生态生产力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理念,绿色发展的绿色福利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使得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是系统化的发展理论,坚持遵循自然规律、把握时代潮流。绿色发展理念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优化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双赢的重要举措,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科学合理利用资源,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的绿色资产,共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应该做到对资源有效利用,对环境有效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开辟一条人民满意、人民幸福、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有助于实现现代化、绿色化,努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作出重要贡献。习近平做出承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3]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绿色发展思想是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的有机结合,是一幅美丽的愿景,它充分展示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实践,指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渐步入正确轨道,也标志着我国绿色发展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四、结语

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理论继承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的再认识,是适应时代潮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理论创新,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伟大生态梦的实现。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11.

[4]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39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80.

[7]黄志斌,袁蛟娇,沈 琳.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 ,2016(3):106-110.

[8]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10]习近平.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7-21(1).

[11]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809.

[12]王越芬,张世昌,孙 健.习近平生态思想演进论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1-4.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2.

Logical Evolu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in China

PAN Jianrui
(The Technology of Lanzhou University,School of Marxism,Lanzhou 730050,Gansu,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ese,China Communists gradually realize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for the signi fi cance of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continuously explore and consciously practice the green development path.The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ese and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ocula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en a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help to achieve China ecological dream.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evolu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205

A

1673-9272(2017)04-0011-04

10.14067/j.cnki.1673-9272.2017.04.003 http://qks.csuft.edu.cn

2017-07-0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地区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及其防控机制研究”(11CZZ027);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理工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15JDSZK046);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2014A—040)的阶段性成果。

潘建瑞,硕士研究生;E-mail:1461309475@qq.com。

潘建瑞.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逻辑演进[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11-14,40.

[本文编校:罗 列]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绿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