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动态研究

2017-01-10 06:14超,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蓄水量林冠灌木林

王 超, 甄 霖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宁夏固原市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动态研究

王 超1,2, 甄 霖1*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宁夏固原市属于中国“两屏三带”中的“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泾河的发源地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的水源地,其境内的六盘山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开展固原市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时空动态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并为当地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政府绩效考核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在分析了2000~2010年固原市林地结构动态的基础上,使用综合蓄水能力法,计算了森林水源涵养量及其价值并分析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0年,固原市林地面积增长15.94%.由于灌木林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和面积比例最大,导致灌木林对固原市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贡献最大(80%以上).森林不同层次对水源涵养量的贡献为:土壤蓄水量>林冠层截留降水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固原市新增林地面积以灌木林为主,对水源涵养量增长的贡献占93.34%.随着坡度增加,森林涵养水源量先上升,在15°~25°坡地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由于造林活动主要集中在5°~25°坡地,近10年的涵养水源量在该坡度增长最明显.2000~2010年,固原市水源涵养价值上升23.25%,主要体现在对水量和水质的调节方面的价值增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林地面积、水源涵养量及其价值时空间动态的主要原因.图5,表4,参19.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森林结构;固原市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能对降水进行再分配,能够为人类提供水源涵养功能,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成为了解决中国水问题和改善水环境的重要措施[1].为加深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理解以及帮助缓解中国水资源危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土壤蓄水能力法、林冠截留剩余量法、水量平衡法、年径流量法以及综合蓄水能力法等,但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弊端[2].土壤蓄水能力法基于土壤层厚度和非毛管孔隙度计算森林涵养的水量,虽然该方法可操作性强,但忽略了森林的蒸散以及林冠和枯落物对降雨的拦蓄作用[3];林冠截留剩余量法考虑了降雨量和林冠截留作用,但忽略了森林蒸散和地表径流[2];年径流量法虽然操作简易,但森林涵养水源量不等于林区内年径流量,致使该方法误差较大[4];水量平衡法忽略了径流、降水量以及蒸散发量的空间差异,导致其仅在小尺度的流域边界内使用效果较好[5];综合蓄水能力法综合考虑了林冠层、枯落物和土壤层对降雨的拦蓄作用,但需要大量实测数据辅助计算[6].对比以上方法,在行政区边界范围内,使用综合蓄水能力法进行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森林生态系统主要通过林冠层、枯落物层以及土壤层涵养水源.林冠层具有一定水分截留功能,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差异较大.枯落物层也具有一定的水分截留能力,该能力受枯落物种类、组成、厚度、干燥程度、分解程度、蓄积量及植被种类和生长状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7].土壤层是涵养水源的主要场所,土壤非毛管孔隙是土壤重力水移动的主要通道,与土壤蓄水能力密切.此外,土层深度也对土壤蓄水量有较大影响[8].目前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多集中在对森林不同层次涵养水源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但综合三个层面对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较少.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价值较高,与其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如营养累积、生物多样性保护、保育土壤等功能)比较,水源涵养功能的价值最高[9].该功能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拦蓄水量、净化水质以及水资源供给等方面,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10].现有的研究中,多以拦蓄水量的经济价值替代水源涵养功能的价值,导致其价值体现不够全面.

宁夏固原市位于中国“两屏三带”中的“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具有保障中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固原市水资源匮乏,但同时是泾河的发源地,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的水源地,关系到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因此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在该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固原市大部分地区属于生态类限制开发区,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要求,应当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并加大对生态建设的考核,因此,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形成主体功能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择固原市为研究区,在广泛收集文献中关于林冠截留、枯落物持水以及土壤蓄水相关参数的基础上,使用综合蓄水能力法,研究了2000~2010年固原市森林结构、水源涵养量及其价值的时空分异以及原因,以期为固原市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政府绩效考核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固原市(图1)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其下辖5个区县,分别为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和泾源县.固原市缺水严重,以雨养农业为主[11],年均降水在200~600 mm.同时,固原市又是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祖厉河等的发源地,年径流量达7.3 亿m3,为下游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固原市海拔在1 248~2 942 m之间,地形较陡,其中有41.05%的土地的坡度在15°以上.由于坡耕地耕作以及植被覆盖较低(20.92%)等原因,固原市水土流失严重,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达到2 000~10 000 t/(km2·a)[12].为减少水土流失,固原市自2000年起正式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截止2012年底,有16.9 万hm2的耕地实施退耕,转变成林地或草地,并实施封山禁牧1.5万hm2,对植被恢复起到重要作用[13-14].

固原市森林面积占总面积20.92%,主要建群树种包括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华山松(PinusarmandiiFranch)、云杉(PiceaasperataMast)、油松(PinustabuliformisCarriere)、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等.森林主要分布在六盘山一带,保护了泾河、清水河等的发源地.此外,森林还为给固原市的居民提供了部分经济收入(林业收入95.5 元/人)和薪柴资源[13].

图1 固原市区位图Fig.1 The location of Guyuan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利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对固原市森林水源涵养量进行了估算,其中包括了林冠层截留量(C)、枯落物层持水量(L)和土壤层贮水量(S) 三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总水源涵养量为(WR)为:

WR=C+L+S

(1) 林冠截留降水量(C)

林冠截留量的大小取决于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外部因素,并与林分类型、林分组成、林龄、郁闭度有关[5].考虑计算的可操作性,林冠截留降水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αi为林冠截留率,%;R为降水量,mm;A为面积,hm2;i为植被类型.

(2) 枯落物层持水量(L)

枯落物层结构酥松,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持水能力,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15].枯落物层持水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β为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t·hm-2;A为面积,hm2;i为植被类型.

(3) 土壤蓄水量(S)

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水分贮蓄的最主要场所,不同林地蓄水能力差异较大[1].土壤蓄水量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γ为土壤非毛管孔隙度,%;D为土层深度,cm;A为面积,hm2;i为植被类型.

(4)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价值计算

水源涵养功能具有拦蓄水量、净化水质、供给水资源等多种价值.研究使用影子工程法和市场价值法,对以上3种森林水源涵养的价值进行了估算.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价值(V)计算公式为:

V=V1+V2+V3

式中,V1、V2和V3分别表示森林拦蓄水量、净化水质和水资源供给的价值.

用森林年涵养水资源量乘以水价来获得拦蓄水量的影子工程价格.建设蓄水工程费用按目前库容造价0.67元/m3进行计算,森林拦蓄水量的经济价值为:

V1=WR×0.67

通过森林的净化作用,部分拦蓄水量转化为地下径流(S).使用土壤蓄水量乘以水质净化费得到森林净化水质的价值.按目前中国水质净化费用的平均标准1.00 元/m3,森林净化水质的经济价值为:

V2=S×1.00

水资源供给的经济价值由森林年涵养水资源量乘以水资源费获得[10].水资源费按0.5元/m3计算,水资源供给的经济价值为:

V3=WR×0.5

2.2 数据来源

在研究中使用的森林生态系统数据来自2000年和2010年两期固原市土地利用图(30 m×30 m栅格),该数据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提供.土地利用按10年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划分,固原市的森林包括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乔木园地.根据固原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选取优势树种代表各类林地,即栎树代表落叶阔叶林,华山松代表常绿针叶林,华山松+红桦林代表针阔混交林,杂灌木代表灌木林,油松代表乔木园地.为估算森林水源涵养量,通过文献调研收集了固原市各森林类型相关参数,包括林冠层截留率、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7,16-19](见表1).土壤厚度数据从1∶50万黄土高原土壤图提取,并用于计算土壤蓄水量(S),该数据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提供.固原市及其周边12个国家气象监测站点2000年和2010年的降雨量数据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cdc.nmic.cn/home.do),用于计算林冠截留降雨量.

表1 不同类型森林水源涵养量估算的相关参数Tab.1 Parameters for calculating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森林生态系统空间分异

固原市森林生态系统以灌木林为主,2000年和2010年分别占林地总面积的77.9%和80.9%(见表2).乔木园地所占的比重最小,且由2000年的0.07%下降到2010年的0.06%.2000~2010年,林地总面积增加了3.01万hm2,增长了15.94%,其中,仅灌木林的面积增长较大(20.40%),其他林地类型的面积变化较小.总体来看,固原市森林覆盖状况得到了提升,其原因是在近10年内,固原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提高人工林面积,同时通过封山禁牧、舍饲家畜等措施,促进了森林的自然恢复.

表2 固原市不同森林类型面积(2000~2010年)(hm2)Tab.2 The area of different forest from 2000 to 2010 (hm2)

由于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部分位于泾源县境内,因此,泾源县的森林资源最为丰富.2010年,泾源县的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乔木园地分别占全市各类型林地面积的73.27%、59.71%、60.26%和100%.灌木林在固原市分布广泛,其中,泾源县(24.20%)、彭阳县(23.54%)和原州区(22.07%)分布较多如图2所示.近10年间,固原市各区县新增林地面积:西吉县(1.25万hm2)>原州区(0.69万hm2)>隆德县(0.46万hm2)>泾源县(0.36万hm2)>彭阳县(0.26万hm2),说明西吉县实施大规模造林活动效果最好,森林恢复程度远高于其他区县.从新增林地的结构来看,各区县新增灌木林面积占新增林地总面积的比例均在99%以上,结构单一.其原因有:(1)沙棘和柠条是固原市的主要造林树种,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适应较好,易于存活;(2)由于气候干旱、鼠害严重以及树苗缺乏管护,导致其他种类树苗存活率较低.

图2 固原市不同类型森林分布(2000~2010年)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forest from 2000 to 2010

2000~2010年,固原市林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移变化明显.近10年,固原市的林地主要由耕地和草地转变而来,分别占总转入面积的96.78%和2.89%见表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是该变化的重要原因.但同时有515.89 hm2的林地转换成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转移比例较高,分别达46.26%、41.35%和12.08%.林地转换成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1)由于气候干旱,导致部分森林退化成草地,或是为发展畜牧业将林地转换成苜蓿地;(2)少数农户开垦农田,将林地转换成耕地;(3)由于城镇化发展,城镇周边林地被征占,转变为建设用地.2000~2010年,林地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改变,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大量转换成落叶阔叶林,而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针叶林主要转换成灌木林,综合导致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面积增加.可能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得湿润,降雨增加,促进阔叶林的生长和存活,此外,由于鼢鼠对针叶林,尤其是油松和樟子松等的破坏能力较强,当地又缺乏灭鼠的专业知识,导致固原市针叶林大面积死亡以及针阔混交林转变成灌木林或落叶阔叶林.

表3 固原市林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2000~2010年)Tab.3 The exchange of land use between forest and others from 2000 to 2010

3.2 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分异

利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对不同森林类型的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涵养水源能力进行估算.结果显示不同层次的水源涵养量:土壤层>林冠层>枯落物层见(表4).说明土壤层是水源涵养的主要场所.2000~2010年,土壤层的水源涵养量提升幅度最大(增加6 508.99 万m3),林冠层其次(增加4 923.70 万m3),枯落物层最小(增加41.29 万m3).不同层次水源涵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近10年内,固原市林地面积增长15.94%,降水量从399 mm增长至498 mm.此外,由于新增灌木林的土壤层较厚,导致土壤蓄水量增加,进而提高涵养水源总量.总的来说,水源涵养量有较大提升(增长25.29%),说明固原市水源涵养功能有较大提升.

表4 不同森林类型涵养水源量(2000~2010年)(万m3)Fig.4 The amount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different forest ecosystems from 2000 to 2010 (104m3)

各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量:灌木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乔木园地.其中,灌木林的涵养水源量最大,占总涵养水源量的80%以上,说明灌木林对固原市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贡献最大,其主要原因是灌木林分布较广,林地面积最大,且其具有较强的土壤蓄水能力.由于不同林地类型中,灌木林面积增长幅度最大,且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最高(2000和2010年分别为2 503 m3/ hm2和2 683 m3/ hm2),因此,灌木林还对促进固原市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虽然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乔木园地的面积有所减少,但由于降雨量的提高,从而降低其林冠截留降水量,综合导致3种林地的涵养水源量少量增加.综合表现为,各类林地的水源涵养功能都有所提升.

根据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将坡度划分为4级,即≤5°、5°~15°、15°~25°和>25°.固原市森林水源涵养量呈现出的规律为:水源涵养量先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坡度达到15°~25°时水源涵养量最大,坡度继续增加则水源涵养量降低,该趋势与不同坡度上林地面积变化趋势一致.由于灌木林在各级坡地上占比69%~89%,因此,灌木林对各级坡地的水源涵养量贡献最大,也是导致各级坡地水源涵养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坡度上涵养水源量都有所增长如图3所示,其中,5°~15°坡地水源涵养量增长最多(4 303 万m3),0°~5°坡地最少(1 200 万m3),原因是固原市自2000年以来,在坡度较大的耕地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致5°~15°坡地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增加量均为各级坡地中最大;而固原市相对平缓的0°~5°坡地资源稀缺,且主要用作耕地,所以林地面积增加较小.虽然各级坡地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升,但由于>25°坡地是最易产生地表径流的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加大对>25°坡地林地进行管护和人工造林,从而促进涵养水源总量的提升.

图3 不同坡度森林涵养水源量(2000~2010年)Fig.3 The amount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n different slope levels from 2000 to 2010

4.3 水源涵养价值计算

使用影子工程法和市场价值法计算了固原市拦蓄水量、净化水质和水资源供给价值.结果显示,2000~2010年,固原市水源涵养价值增长了23.25%,从8.57亿元增长至10.57亿元如图4所示.2000和2010年固原市各类水源涵养带来的经济价值显示:净化水质>拦蓄水量>水资源供给,说明固原市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主要体现调节功能价值上,而供给价值较小.由计算公式来看,虽然净化水质的涵养水源量为土壤蓄水,小于拦截水量和水资源供给的水量,但因为森林的水源涵养价值随影子工程价格和市场价格改变而变化,中国的水质净化费(1元/m3)高于库容造价(0.67元/m3)和水资源费(0.50元/m3),最终导致净化水质的经济价值最高.

图4 固原市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价值(2000~2010年)Fig.4 The value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in Guyuan from 2000 to 2010

分不同区县来看,在2000年和2010年,不同区县水源涵养价值大小次序相同为:泾源县>彭阳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如图5所示;比较各区县的水源涵养价值,发现西吉县水源涵养价值增长最多,为0.75亿元;隆德县价值增长最小,为0.26亿元.西吉县水源涵养价值增加较高的原因是2000~2010年西吉县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23万hm2的耕地转化为林地,通过增加涵养水源量来水源涵养的经济价值.而彭阳县林地增加面积仅6.08%,以致水源涵养价值增幅较小.总的来看,虽然泾源县和彭阳县水源涵养的价值基数大(分别为2.60亿元和2.36亿元),但10年来的水源涵养的经济价值增长并不明显(均约11%);与此相反,虽然西吉县基数较小(0.94亿元),但水源涵养的经济价值增长近一倍,说明西吉县的林业发展较快,而泾源县和彭阳县应加大林业工程投入,进一步提升水源涵养的价值.

图5 固原市各区县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价值(2000~2010年)Fig.5 The economic value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in different counties from 2000 to 2010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固原市森林生态系统是“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固原市地处泾河流域上游,同时是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强弱将影响泾河流域生态安全以及水资源安全.深入研究水源涵养功能将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在本研究中,结果显示灌木林的单位水源涵养量达2 503~2 683 万m3/hm2,与中国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如琼江河流域为1 069 万m3/hm2[6],固原市单位面积森林水源涵养量较高的原因主要为六盘山地区以黑垆土为主,土层较厚,导致土壤蓄水量较高.在固原市灌木林在各类林地中单位水源涵养量高于针阔混交林以及其他类型林地,而吴丹等[5]发现江西泰和县的针阔混交林单位水源涵养量高于灌木林.土壤蓄水量是涵养水源量的主要成分,因此,森林的单位水源涵养量主要受土壤深度和非毛细孔隙度所决定.虽然固原市灌木林的非毛细孔隙度略小于针阔混交林,但由于灌木林主要分布在土壤较厚的地区,综合导致灌木林的单位水源涵养量最大.通过分析发现,土壤的结构和深度是决定森林水源涵养量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不同研究区的研究结果差异受土壤的性质影响较大.

中国多数水源涵养研究仅考虑水源涵养的拦蓄水量价值,本研究计算了森林水源涵养体现的净化水质、拦蓄水量、水资源供给三种经济价值,并进行了比较.通过该研究,有助于从多方面认识森林水源涵养的价值,提高政府和学者对这一功能的重视.但同时发现,在使用影子工程法和市场价值法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受选取的替代方式以及单位替代价值有关.随着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认识的加深,将发现更多其他方面的价值,因此,森林水源涵养价值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

本研究选择综合蓄水能力法估算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该方法没有考虑不同降雨特征对林冠层、枯落物层以及土壤层蓄水量的影响,所以估算的结果反映的是理论最大蓄水量,与真实的涵养量有所差异[8].在水源涵养估算过程中使用的参数虽然均引自固原市的森林和土壤水文相关实验,但固原市不同研究区以及不同的实验条件导致同种林地的参数数值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反映的是不同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的平均水平.为得到更加准确的水源涵养量,需要考虑各参数的异质性,并在更小的尺度进行研究.本研究使用固原市优势种替代各类型林地,会对本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但能总体体现固原市的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状况,为提高结果的精度,还需补充更加详细的不同树种数据.

4.2 结论

基于固原市土地利用数据,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和相关参数,分析了固原市不同森林类型的时空分异情况,并利用综合蓄水能力法计算不同类型林地的水源涵养量及其多种经济价值,得到以下结论:

(1)2000~2010年,固原市林地面积增长,灌木林面积增长对其贡献最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大量耕地转化为林地是森林恢复的主要原因.

(2)土壤的蓄水作用对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影响最大.灌木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较其他林地类型高,对固原市水源涵养量贡献最大.

(3)固原市森林涵养水源量,随着坡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但由于造林活动主要集中在5°~25°坡地,近十年的涵养水源量在该坡度增长最明显.

(4)2000~2010年,固原市水源涵养价值有所上升,主要体现在对水量和水质的调节方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提高水源涵养价值起到重要作用.

固原市通过林业工程建设增加了各类林地面积,促进了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和价值的增长.为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多水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加大林业工程的实施力度以及科学合理地选择造林树种,强化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1] 鲁绍伟, 毛富玲, 靳 芳,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J].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4):223-226. Lu Shao-wei, Mao Fu-ling, Jin Fang et al., The wa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in China[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5, 12(4):223-226.

[2] 张 彪, 李文华, 谢高地, 等.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计量方法[J]. 生态 学杂志, 2009, 28(3): 529-534. Zhang Biao, Li Wen-hua, Xie Gao-di, et al.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and its measurement methods of forest ecosystem[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9, 28(3): 529-534.

[3] 姜文来. 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核算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2):34-36. Jiang Wen-lai. Theory and method to accounting value of forest water conservation[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3, 17(2):34-36.

[4] 王晓学, 沈会涛, 李叙勇, 等.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尺度内涵, 过程及计量方法[J]. 生态学报, 2013, 33(4):1019-1030. Wang Xiao-xue, Shen Hui-tao, Li Xu-yong, et al. Concepts, processes and quantification methods of the forest water conservation at the multiple scale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 33(4):1 019-1 030.

[5] 吴 丹, 邵全琴, 刘纪远. 江西泰和县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3): 330-336. Wu Dan, Shao Quan-qin, Liu Ji-yuan. Assessment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in Taihe County, Jiangxi Provinc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3): 330-336.

[6] 刘璐璐, 邵全琴, 刘纪远, 等. 琼江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估算[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22(3):451-457. Liu Lu-lu, Shao Quan-qin, Liu Ji-yuan, et al. Estimation of forest 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y in Qiongjiang River watershed[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2013, 22(3):451-457.

[7] 张永利. 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Zhang Yong-li. Study on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of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8] 石培礼, 吴 波, 程根伟,等. 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蓄水能力的初步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3): 351-360. Shi Pei-li, Wu Bo, Cheng Gen-wei, et al.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evaluation of main forest vegetation types in the upper Yangtze Basi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4, 19(3): 351-360.

[9] 王 兵, 鲁绍伟. 中国经济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2): 417-425. Wang Bing, Lu Shao-wei. Evaluation of economic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9, 20(2): 417-425.

[10] 裴 厦, 谢高地, 张昌顺,等. 热带季节雨林和次生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变化过程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1): 96-100. Pei Shang, Xie Gao-di, Zhang Chang-shun, et al. Intra-annual change of water conservation value of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and secondary forest[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5, 31(1): 96-100.

[11] Zhen Lin, Cao Shu-yuan, Cheng Shengkui, et al, 2010. Arable land requirements based on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Case study in rural Guyuan District, Wester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 69(7):1443-1453.

[12] 杨 莉, 甄 霖, 李 芬, 等.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初探[J]. 资源科学, 2010, 32(5):849-855. Yang Li, Zhen Lin, Li Fen, et al. Impacts of ecosystem services change on human well-being in the Loess Plateau[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5):849-855.

[13] König Hannes, Zhen Lin, Helming Katharina, et al.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me on rural sustainability in Guyuan, Western China[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4, 25(4):385-396.

[14] Zhen Lin, Deng Xiang-zheng, Wei Yun-jie, et al. Future land use and food security scenarios for the Guyuan district of remote western China [J].iForest, 2014,(7): 372-384.

[15] 栾莉莉, 张光辉, 孙 龙,等. 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枯落物持水性能空间变化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3):225-230. Luan Li-li, Zhang Guang-hui, Sun Long, et al. Spatial variation in water-holding properties of typical plant litters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5, 29(3):225-230.

[16] 时忠杰, 王彦辉, 于澎涛,等. 宁夏六盘山林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生态水文功能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3):134-138. Shi Zhong-jie, Wang Yan-hui, Yu Peng-tao, et al. Study on different forestry vegetation's eco-hydrological function in Liupan Mountain of Ningxia China[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5, 19(3):134-138.

[17] 鲁兴隆. 宁夏六盘山林地降水再分配作用及枯落物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8. Lu Xing-long. Effect of forest canopy on re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and the characters of litter form on Liupan Mountains[D]. Beijing: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8.[18] 刘向东,吴钦孝,施立民,等. 对六盘山森林截留降水作用的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1982,(3): 18-21. Liu Xiang-dong, Wu-Qinxiao, Shi Li-min, 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forest on rainfall interception[J]. Practical Forestry Technology, 1982,(3): 18-21.

[19] 王轶浩, 王彦辉, 谢双喜,等. 六盘山分水岭沟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空间变异[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4):33-40. Wang Yi-hao, Wang Yan-hui, Xie Shuang-xi, et al.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hydrologic-physical properties within the small watershed of Fenshuilinggou in Liupan Mountains, Northwest China[J].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8,(4):33-40.

Biography: WANG Chao, male, born in 1988, PhD candidate, reserch direction: resources and ecology.

Study on Dynamic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in Guyuan of Ningxia

WANG Chao1,2, ZHEN Lin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Beijing 100101, China;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Guyuan City belonging to “the Loess Plateau-Sichuan Yunnan Ecology barrier” of “Two Barriers Three Belts” in China, is the origin of Jinghe River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water source reg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within which Liupan Mountain, one national ecological reserve, plays a significant ecological role. The study on the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forest in Guyuan will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brought by the dynamic structure change of forest on this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contribute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local forestr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dynamic change in the forest structure, this paper 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 of the 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y of forest ecosystem during 2000~2010 in Guyuan.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during 2000~2010, the area of forest in Guyuan expanded 15.94%. As the unit area 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y and the area proportion of the scrubby forest were the largest, the scrubby forest made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above 80%) to the water conserv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forest on different slope levels to the water conservation was: The soil water storage > canopy precipitation interception> litter layer water-holding capacity. The scrubby forest primarily took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the additional forest area, which accounted for 93.34% of the additional water conservation quantity. When the slope became steeper, the quantity of forest water conservation rose and reached the top at slope 15~25°, afterwards, dropped down. But because the afforestation activity mainly concentrated on slope 6°~25°, the quantity of water conservation has grew obviously in this level of slope in the past ten year. From 2000 to 2010, the value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forest value rose 23.25% in Guyuan,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regulation value of water quantity and water quality. The Slope Land Conservation Project is the main causes of dynamic forest area, the quantity and economic value of water conservation.5figs.,4tabs.,19refs.

forest ecosystem;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forest structure; Guyuan City.

2016-10-1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编号:2016YFC050370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编号:2013BAC03B04);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资助(编号:2014CB954302)

王超(1988-),男,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资源生态. *通讯作者,E-mail: zhenl@igsnrr.ac.cn

2095-7300(2016)04-001-09

S727.21

A

猜你喜欢
蓄水量林冠灌木林
莲花山保护区灌木林的生态意义和保护对策浅析
基于HGM法的湿地生态特征蓄水量研究
赤水河上游柏木林冠层持水特征比较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灌木林资源现状与保护发展对策
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油田用钨合金镀层腐蚀性能评价研究
兰州南北两山雨养灌木林地植物群落稳定性调查研究
不共戴天
巨大的大气层河流
Lovers L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