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质量标准创建多元协同培养动物科学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01-10 09:13葛长荣鲁绍雄曹振辉程志斌
中国农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协同动物科学

葛长荣,鲁绍雄,曹振辉,程志斌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基于专业质量标准创建多元协同培养动物科学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葛长荣,鲁绍雄,曹振辉,程志斌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畜牧产业和云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畜牧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长期延续传统模式,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针对性不强,进入用人单位后适应期较长。为此,云南农业大学在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优化完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聚合行业优质资源,构建政、学、研、协、产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提高了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

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模式;多元同步

引言

现代畜牧产业生产效率和发展内涵提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表现为标准化、专业化、装备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多学科、多领域技术交叉集成应用的特征日趋明显。云南是农业大省,农业是全省优先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近年来畜牧业快速发展,生猪存栏居全国第五,肉牛存栏居全国第三,畜牧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近40%,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大省。畜牧产业和云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畜牧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1, 2]。

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长期延续传统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缺乏质量标准,课程体系和内容与产业需求吻合度不高,联合培养平台的路径和机制单一,专业核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科研支撑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不够,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素质相对薄弱,进入用人单位后适应期较长[3]。

为了解决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畜牧产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云南农业大学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等一批项目,紧扣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核心要素,修订完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率先制定出与产业对接度高、操作性强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同时,发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主体地位的优势,广泛聚合行业资源,构建了以学校为主体,行业管理部门为指导,行业协会为纽带,行业科研机构、产业技术体系和龙头企业为支撑,包括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改革、信息沟通交流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并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为运行平台,围绕目标、效益、运行等核心指标,逐步形成和创新了政、学、研、协、产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现代畜牧产业涉及种(良种)、料(饲料营养)、管(生产管理)、防(疫病防控)、加(产品加工)、销(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离不开现代畜禽生产工艺、设备与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为此,云南农业大学重新审视并确立了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1)掌握数学、化学、动物解剖、动物生理生化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系统掌握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生产与环境生态等动物科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熟悉现代产业技术、畜禽疫病防控、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和知识;(2)具有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实验操作,动物资源调查,种畜评估与选育,动物繁殖繁育技术,饲料配合和饲料生产,畜牧场设计,动物生产管理,畜牧场环境控制,卫生防疫及常见病诊疗,畜产品检验与贮藏加工,行业管理与执法等能力;(3)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辨证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专业写作与社会交流及终身学习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围绕培养目标,从基本要求、专业要求、拓展要求等方面细化了毕业要求;从夯实专业知识,增强实践和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个性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课程体系要求;从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视野等方面,提出了师资队伍多元化要求;从强化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支撑条件要求。立足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制定了“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试行)”。

(二)依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聚合行业优质资源,构建多元协同培养模式

发挥云南农业大学作为全省唯一农科重点院校的优势,聚合行业资源,围绕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业内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为成员(学院教师为首席科学家的3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学院校友为会长且学院提供办公地点的4个省级行业协会,8个省级事业单位和10家龙头企业),成立了“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协同培养委员会”。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和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委员会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责任和权益,确定了委员会的运行机制,研究构建了“学校+行业单位(协会和企业、事业单位)+产业技术体系” 的多元协同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以云南省高原山地牧业种质创新与养殖加工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1)作为运行平台,具体负责协同培养相关工作,定期向协同培养委员会报告运行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图1 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

(三)构建专业能力提升模块,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以夯实专业知识,增强实践和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个性化发展为主线,多元协同,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实践)+专业能力选修”复合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通识教育模块,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语文等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人文艺术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及生活学习的知识和能力。

专业教育模块主要包含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和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必修课。

专业能力选修模块设置了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生产与环境生态,现代产业技术,经营管理5个模块共43门课程。学生根据行业需求和个人意愿选修相应的课程模块,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促进了学生职业化、个性化发展。

此外,针对区域位置特点、生态环境条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充实并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新增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课程,70%左右的科研成果内容被教师用作课堂教学素材,许多优秀学术著作直接作为教材或教学辅助用书。

(四)推进多元深度融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充分发挥学校、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协会和企业优势,在人才培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原则,学校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职能部门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科研院所引领产业科技研发,协会密切联系行业企业,以及发挥企业在资金及生产条件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定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发挥学校基础训练、企业生产技术训练、产业技术体系系统训练的优势,构建了“基础实践教学平台+拓展实践平台(校内科研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践”的实践教学协同体系。其次,按照学校教师以专业系统理论教学为主,政府管理人员讲授产业发展导向和政策法规,产业精英讲授行业现状与发展动态,企业高管讲授产业关键技术和企业管理知识,知名学者讲授国内外行业科技前沿为辅的方式,建设起一支“以校内教师为主体,产业精英为拓展、知名学者为补充”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提升了学生专业素质,拓宽了专业视野。第三,借助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畜牧部门紧密结合的有理条件,利用假期和小学期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产业现状,密切了学生与行业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第四,充分利用校内7个科研平台和23个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顶岗实训,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依托国家级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云南省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资源,通过实验训练,夯实学生相关实验技能。

在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框架内,相继与昆明正大有限公司和云南友美动物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同设立了“正大班”和“友美班”等特色班,学生由企业承担学费和部分生活费进行专业实习。连续6届“正大班”毕业生全员进入昆明正大有限公司工作,现占该公司员工总数的17.9%,占中层干部人数的40%,占研发人员数的43.8%。在中高层管理干部中,“正大班”毕业生有4人担任总经理、3人担任副总经理、16人担任经理。

(五)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促进科教相长,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依托畜牧学科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和历史积淀,充分利用其一级学科博士点、省一级重点学科、省级科研团队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1)等学科平台,在开展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及团队组建,学科科研方向凝练,平台和基地建设的同时带动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本专业72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达51人(70.83%),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近100%,拥有2个省级教学团队,培养了云岭学者、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育功勋奖教师、省级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青年卓越教师等一批知名教师。本专业利用学科科研基地针对不同畜种设置养殖兴趣班,部分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分别进入兴趣班,经过三年的培养与训练,有效提升了专业理论和实作能力。培养了全国杰出创业女性、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华曦牧业集团李海燕等一批杰出毕业生。

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科科研优势明显,教师团队主持国家863、973前期、国家支撑计划和省级重大科研专项等一批研究项目,年度科研经费长期稳定在1000万元以上,90%以上的教师直接主持或参与科研,50%以上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近十年来,围绕云南畜禽遗传资源优势开展的种质特性研究,学院教师获得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新增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课程;依托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成果,将最新科技信息应用于本科教学和教材编写中,本专业教师主编的教材《计算机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入选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近5年来,90%以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依托教师研究项目开展真题实作。科研反哺了本科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结合教师科研内容和产业需求,在企业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支持下,参与项目的300余人中,2013级动科专业曹兴留、胡睿智等人完成的《兰坪乌骨绵羊异地养殖与繁育创业计划书》获2016年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云南启迪杯”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葛菲等人完成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牦牛MHC-DQA基因cDNA分子遗传特征研究”成果在SCI期刊Archives Animal Breeding上发表。

二、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经过探索与实践,依据所制定的《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形成的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多元深度融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求知欲望和求新需要,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缩短上岗就业的适应期。从2010年开始,累计培养1200余名本科生,已毕业600余人。近5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年终就业率100%,在畜牧行业相关领域就业或创业率达80%,用人单位普通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达92%,为学校获得“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2年度)和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学校动物科学专业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云南省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品牌专业和动物科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国家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成果先后被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已连续培养1500余名动物科学专业人才,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创新成果于2015年11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学科高峰论坛做了专题报告,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誉。2015年12月,云南省委原书记李纪恒在施甸县摆榔乡大中村调研时,对2011级动科专业毕业生张海彪等人组建的山茂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短时间内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给予了高度赞誉,《云南日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4]。

[1]罗英姿, 董维春, 周留根, 等. 农科研究生知识能力结构及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 2000(6): 23-26.

[2]林英庭, 李文立, 孙国强, 等. 动物科学专业“3+1”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 2012(4): 45-48.

[3]赵国先, 李建国. 浅谈我校动物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0, 2(4): 9-10.

[4] 贾云巍, 朱金磊. 齐心闯出致富路[N]. 云南日报. 2016-5-22(3).

(责任编辑:周献)

Patterns for Cultivating Animal Science Talents by Synchronization of Multi-ElementsBased on Professional Quality Standar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GE Chang-rong, LU Shao-xiong, CAO Zhen-hui, CHENG Zhi-bi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industry and Yunnan regional economy have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animal science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animal science talents has been conducted in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for long time. As a result, the students have not enoug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argeted. They will have a long time to adapt to the new employing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need of the industry to be met, accurately re-orientat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etting up the new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standard,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established the co-cultivation model involving government,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and industry with the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polymerization of industry's qualified resources. As a result, the matching between university talents cultiv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industry requirements and local animal feeding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ther hand are all improved.

Animal Science; Professional Talents; Talents Cultivating Standard; Talents Cultivating Patterns; Multi-Element Synchronization

2016-11-20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教高函[2014]7号)

葛长荣,男,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畜牧学、动物食品科学、教育管理。

G642

B

1009-1173(2016)06-0031-04

猜你喜欢
协同动物科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最萌动物榜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动物可笑堂
科学拔牙
协同进化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