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7-01-13 01:06王倩男李沛霖王建玲李洁
浙江医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癌变异位症异位

王倩男 李沛霖 王建玲 李洁

●综 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倩男 李沛霖 王建玲 李洁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由具有生长功能的异位子宫内膜所致,发病率可达10%~15%,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大多为良性,但也会出现恶性病变,其恶变率较低,临床容易误诊。本文从EMs恶变的发病率、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等几个方面对其作一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 恶变 临床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好发于育龄期,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简称内异症。EMs是良性病变,但其与恶性肿瘤相似,具有侵袭、转移、复发的生物学特点,而国内外也有关于EMs恶变的报道,并呈日渐增多的趋势。EMs恶变的诊断标准最早在1925年由Sampson提出:(1)癌组织与异位内膜并存于同一病变;(2)癌组织与异位内膜两者间具有组织学的相关性;(3)排除其他原发肿瘤的存在。在1953年,Scott又增加了第4条显微镜下可见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组织学依据。虽然在临床实践中,第4条很难做到,但是国内外医学工作者还是公认这4条为EMs恶变的诊断标准。目前,EMs恶变的报道越来越多,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现就近几年国内外关于EMs恶变研究的文献作一综述。

1 EMs恶变的发病年龄及发病率

1.1 EMs恶变的发病年龄 EMs恶变多发生于围绝经期。李慧[1]回顾性分析了2 253例卵巢EMs患者(其中恶变12例),结果发现卵巢EMs恶变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6.6岁,中位年龄为48岁。孙莉等[2]研究的23例卵巢EMs恶变患者发病年龄为31~79岁,中位年龄52岁。Kadan等[3]的研究中EMs恶变组的平均年龄为53.6岁。

1.2 EMs恶变的发病率 EMs恶变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国内外文献报道EMs恶变的发病率为0.26%~ 2.5%[4-5],但因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医师对EMs恶变认识不足等,EMs恶变的实际发病率应高于报道值。

2 EMs恶变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2.1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2.1.1 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 慕小燕[6]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卵巢EMs患者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为EMs组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16例,EMs癌变组(癌变组)20例。结果癌变组和不典型增生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EMs组,癌变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略低于不典型增生组,提示bcl-2蛋白表达可能是EMs恶变的早期指标,即在卵巢异位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向恶性转化过程中起作用。

2.1.2 BAF250α Samartzis等[7]研究发现BAF250α的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中低于正常的子宫内膜,BAF250α为肿瘤抑制基因蛋白,它的表达缺失在某些子宫腺肌瘤中提示有恶变的可能,但其可靠性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1.3 PTEN和p16 叶霞等[8]选取卵巢EMs恶变患者26例、卵巢EMs不典型增生患者15例、卵巢EMs患者2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组患者PTEN、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恶变组、不典型增生组及EMs组,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4.61%(9/26)、73.33%(11/15)和40.00%(10/25),恶变组及EMs组的表达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组,表明PTEN基因的失活可能与EMs的发生及癌变有密切关系,PTEN是抑癌基因之一,它的低表达可促进细胞增生[9];3组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4.62%(9/26)、53.33%(8/15)和76.00%(19/25),恶变组的表达低于EMs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提示p16蛋白的表达缺失可能与EMs的癌变有关系。蒋苹等[10]与Ma等[11]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2.1.4 p53 抑癌基因p53蛋白可阻止细胞进入自主分裂程序,若其突变反而会促进细胞的恶性转化。王丽宏等[12]检测27例卵巢EMs患者(内异症组)、15例卵巢EMs腺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不典型增生组)、25例卵巢EMs恶性变患者(恶变组)中p53蛋白的表达,发现p53蛋白在恶变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内异症组和不典型增生组。Ma等[11]的研究也得出这一结论,提示p53基因突变、功能丧失可能参与了卵巢EMs的恶变过程。

2.2 雌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

2.2.1 高水平雌激素 姜晓凤等[13]选取了45例EMs相关卵巢癌为研究组,另选了88例卵巢浆液性腺癌为对照组,结果发现研究组中同时合并有子宫内膜样癌者8例,对照组则是0例;并发现研究组中同时合并乳腺癌的有4例。子宫内膜癌与乳腺癌均为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说明EMs恶变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2.2.2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 庞淑洁等[14]检测82例EMs、EMs伴反应性增生、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AEMs)与子宫内膜异位相关卵巢癌(EAOC)的ER、PR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在EMs中ER与PR高表达;在EMs伴反应性增生与AEMs中ER高表达,PR表达明显下降;在EAOC中ER、PR表达均显著降低。ER、PR的表达在EMs系列病变中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说明激素受体的减弱或消失可能参与了EMs的恶变。此外,PR表达显著下降早于ER,提示PR表达的改变可能是相对早期的事件。Lin等[15]研究发现在恶变的内异组织向透明细胞癌转变的过程中,ER-β的表达逐渐减少,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2.3 其他基因

2.3.1 类固醇受体RNA激活蛋白(SRAP) Lin等[15]研究发现SRAP的属性调节在某些类型的肿瘤细胞中可见,说明其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恶变的内异组织向透明细胞癌转变的过程中,SRAP的表达在逐渐增加,可见SRAP的表达增强是EMs恶变的一个标志。

2.3.2 转录因子RUNX3 Guo等[16]选取30例恶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织和30例相对应的在位内膜组织组成EAOC组,19例良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织和22例相对应的在位内膜组织组成EM组,22例正常在位子宫内膜组织组成对照组。结果发现RUNX3甲基化和RUNX3蛋白质表达的阴性率在EAOC组的恶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显著高于EM组中的良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RUNX3甲基化和RUNX3蛋白质表达的阴性率在EAOC组的在位子宫内膜显著高于EM组和对照组。研究表明启动子甲基化导致RUNX3基因失活,从而导致卵巢EMs恶变,在位子宫内膜蛋白阴性表达及不规则RUNX3甲基化可作为癌变的诊断标志。

2.3.3 错配修复基因hMLH1 hMLH1参与DNA的错配识别和修复过程。张颖等[17]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32例卵巢EMs癌变患者(癌变组)、17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腺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不典型增生组)和30例卵巢EMs患者(异位症组)手术切除病灶中hMLH1蛋白的表达。结果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异位症组、不典型增生组和癌变组呈递减趋势,而且异位症组、不典型增生组与癌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在卵巢EMs癌变和不典型增生异位症中hMLH1基因已不能发挥正常的DNA修复作用。

2.3.4 生长激素(GH)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王成鑫等[18]收集了经病理证实的EMs 159例,其中子宫腺肌病97例,外在性EMs 51例,混合性EMs 6例,恶变5例。所有病例分别做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查,结果GH在在位内膜中阳性率为87.18%,在异位内膜中阳性率为85.38%,在异位恶变中阳性率为80.00%;EGFR在在位内膜中阳性率为54.70%,在异位内膜中阳性率为89.23%,在异位恶变中阳性率为80.00%,证明两者参与了EMs的发生、发展及恶变过程。

2.3.5 细胞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 蒋苹等[10]检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0例、EMs相关卵巢癌17例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其在上述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上升趋势,反映Survivin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EMs恶变的过程。

2.3.6 miR-191 Dong等[19]选取了12例正常子宫者、1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及12例卵巢EMs恶变患者的内膜组织和血清样本,检测miR-191的表达,发现在子宫内膜癌和卵巢EMs恶变患者中miR-191呈高表达,表明miR-191的表达增强可以反映EMs的恶变。Tian等[20]的研究同样得出这一结论。

2.3.7 PIK3CA与ARID1A Er等[21]和Anglesio等[22]均在EMs相关的卵巢癌中发现了突变的PIK3CA与ARID1A基因,两者突变可以减少细胞的凋亡,从而参与EMs恶变的过程。

2.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二噁英的污染。二噁英免疫毒性的发挥是芳香族化合物受体(AhR)依赖性的,沈杨等[23]的研究发现AhR蛋白在染毒组小鼠EMs病灶中表达增强,二噁英可诱导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上的AhR大量表达并与之结合,干扰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影响子宫内膜的功能。刘娟等[24]的实验结果表明二噁英染毒组的小鼠异位病灶中IL-1β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和染毒剂量的增加,其表达相应增加。由此可以推测,二噁英是通过增加IL-1β的表达来激活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刺激小鼠异位病灶的存活并促其生长。这些都可能是二噁英促使EMs恶变的机制,但因为二噁英是毒性物质,实验研究大部分为动物建模,其作用机制是否与人相同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

3 EMs恶变的临床特征

3.1 EMs恶变的临床表现

3.1.1 盆腔包块迅速增大 EMs恶变的患者大部分以盆腔包块作为主诉就诊[25-26],并且通常肿物会在2个月内迅速增大[1-2]。李慧[1]分析了12例卵巢EMs囊肿恶变的患者,发现包块的性质有囊性、实性及混合性3种,并以囊性所占比例最多,包块位于左侧者占66.6%,位于右侧者占16.7%,双侧均有者占16.7%。孙莉等[2]分析了23例卵巢EMs瘤变患者(其中2例为良性肿瘤),囊肿发生在右侧13例,左侧7例,双侧3例,可见盆腔包块的发生部位与EMs恶变的发生率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能因为包块的位置而判定恶变的可能性大小。

3.1.2 下腹不适 主要表现为下腹胀痛、坠痛以及痛经,若子宫内膜异位到肠道内还会伴有腹泻及便血症状[27]。痛经尤其是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是EMs患者的常见症状,但此症状在EMs恶变的患者中表现并不典型。李慧[1]的临床研究发现12例恶变的卵巢EMs囊肿患者中,明显痛经者和无明显痛经者各占50%。王琪[28]收集了7例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信息,其中有痛经表现者2例(1例痛经明显,1例疼痛可忍受),其余5例均无痛经表现。孙莉等[2]研究的23例卵巢EMs瘤变患者中也只有9例有下腹不适的症状。所以,痛经不能作为诊断EMs恶变的标准,无痛经表现或下腹不适者也有恶变的可能,应综合其他临床症状考虑。

3.1.3 阴道流血或排液 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增多、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排液,但此症状也不典型。张洁等[27]分析了20例EMs恶变的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的有4例(20%)。王琪[28]研究的7例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中,3例出现经量增多,4例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排液(2例为绝经后)。孙莉等[2]报道的23例卵巢EMs瘤变患者中有3例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月经失调。武艳霞等[29]报道的3例子宫腺肌病恶变患者均出现了阴道不规则流血或经量增加,其中2例为绝经后患者。王力夫等[30]报道的8例子宫腺肌病恶变患者中也有一半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排液。李慧[1]报道的12例卵巢EMs囊肿恶变患者无阴道流血的表现。在日常医疗工作中,遇到经量增多或阴道不规则出血,特别是绝经后出血的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仔细询问病史,排除EMs恶变的可能。

3.1.4 血清CA125升高 部分EMs恶变的患者可出现血清CA125升高。王琪[28]报道的7例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中,CA125升高者3例。武艳霞等[29]报道的3例子宫腺肌病恶变患者中1例CA125升高。李珍玲等[31]报道的2例EMs合并子宫内膜样肿瘤患者血清CA125值均在正常范围。李慧[1]报道的12例卵巢EMs囊肿恶变患者中,CA125在正常范围的占66.7%。Kadan等[3]将138例EMs患者分为恶变组及EMs组,结果发现CA125水平在两组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怀疑有EMs恶变的患者若检查血清CA125值在正常范围也不能排除恶变的可能,应密切观察或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分析,以免造成误诊。

3.2 EMs恶变的病程 Gadducci等[4]从形态学发现正常EMs囊肿发展为不典型EMs,再发展为浸润性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通常在10年之内完成[32]。

3.3 EMs恶变的肿瘤病理类型 EMs恶变的类型以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癌最为常见[33],此外还会出现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1]、黏液性囊腺瘤、癌肉瘤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

4 小结

EMs的恶变因其临床症状的不典型而不易察觉,又因其发生率较低而缺乏大规模临床病例的分析研究,导致EMs恶变的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证实EMs恶变的发生与基因表达异常、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要时刻提高警惕,筛查易发生恶变的高危人群,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及时进行医疗干预,遇到疑似患者要详细询问病史,判断是否有EMs恶变的高危因素,必要时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发展,以免误诊而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1]李慧.12例恶变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病理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2]孙莉,肖喜荣,李斌.子宫内膜异位症(EM)瘤变23例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3,40(4):468-471.doi:10.3969/j.issn.1672-8467.2013.04.018.

[3]Kadan Y,Fiascone S,McCourt C,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the presence of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pelvic endometriosis[J].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15,185(2):23-27.doi:10. 1016/j.ejogrb.2014.11.029.

[4]Gadducci A,Lanfredini N,Tana R.Novel insights on th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endometriosis into ovarian carcinoma[J]. GynecolEndocrinol,2014,30(9):612-617.doi:10.3109/09513590. 2014.926325.

[5]付晨薇,郎景和,沈铿,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J].协和医学杂志,2012,3(2):204-207.doi:10.3969/j.issn. 1674-9081.2012.02.016.

[6]慕小燕.bcl-2、PTEN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过程中的作用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5):3-4.

[7]Samartzis E P,Samartzis N,Noske A,et al.Loss of ARID1A/BAF-250a-expression in endometriosis:a biomarker for risk of carcinogenic transformation?[J].Mod Pathol,2012,25(6):885-892. doi:10.1038/modpathol.2011.217.

[8]叶霞,王丽宏,郭志杰.PTEN及p16蛋白表达变化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的影响[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4,5(5):46-47.doi: 10.3760/cma.j.issn.1673-8799.2014.05.017.

[9]董春鸽,林雅,章杰,等.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J].浙江医学,2015,37(23):1913-1915.

[10]蒋苹,许红,王中弥,等.PTEN、Survivin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 2014,15:3-6.

[11]Ma X,Hui Y,Lin L,et al.Possible relevance of tumor-related genes mutation to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endometrio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Gynaecological Oncology,2016,37(1): 89-94.

[12]王丽宏,叶霞,吕家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过程中p53蛋白的表达变化[J].基层医学论坛,2015,33:4614-4616.

[13]姜晓凤,张颐,庞晓燕,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1:30-33.doi:10.3969/j.issn. 0258-4646.2015.01.007.

[14]庞淑洁,郭冬辉.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标记与恶变潜能[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5):1975-1977.

[15]Lin K,Zhan H,Ma J,et al.Increased steroid receptor RNA activator protein (SRAP)accompanied by decreased estrogen receptor-beta(ER-β)levels during th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ovarian clear cell carcinoma[J]. Acta Histochem,2014,116(5):878-882.doi:10.1016/j.acthis. 2014.02.007.

[16]Guo C,Ren F,Wang D,et al.RUNX3 is inactivated by promoter hypermethylation in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ovarian endometriosis[J].OncolRep,2014,32(6):2580-2588.doi:10.3892/ or.2014.3524.

[17]张颖,王庆一,梁艳红,等.p53、p16、PTEN、hMLH1蛋白表达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的关系[J].新医学,2010,41(6):379-382. doi:10.3969/j.issn.0253-9802.2010.06.009.

[18]王成鑫,周红艳,黄萱,等.PTEN、EGFR和GH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异位恶变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1(5):81-85.doi:10.3969/j.issn.1673-0143.2013.05.017.

[19]Dong M,Yang P,Hua F.MiR-191 modulates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endometriosis through regulating TIMP3[J].Med SciMonit,2015,21:915-920.doi:10.12659/MSM.893872.

[20]Tian X,Xu L,Wang P.MiR-191 inhibits TNF-α induced apoptosis of ovarian endometriosis and endometrioid carcinoma cells by targeting DAPK1[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Pathology,2015,8(5):4933-4942.

[21]Er T K,Su Y F,Wu C C,et al.Target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for molecular diagnosis of endometriosis-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J].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Berlin,Germany),2016,94(7):835-847.doi:10.1007/s00109-016-1395-2.

[22]Anglesio M S,Bashashati A,Wang Y K,et al.Multifocal endometriotic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cancer are clonal and carry a high mutation burden[J].The Journal Of Pathology,2015,236 (2):201-209.doi:10.1002/path.4516.

[23]沈杨,刘娟,任慕兰.二噁英对小鼠异位子宫内膜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5):608-613.

[24]刘娟,任慕兰.二噁英对小鼠异位子宫内膜中IL-1β表达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2):162-164.doi:10.3969/j.issn. 1673-5293.2011.02.015.

[25]李佳璘.上皮性卵巢癌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

[26]邹海琼,柴艳婷.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及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病理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5:540-541.doi:10. 3969/j.issn.1008-8849.2014.05.037.

[27]张洁,欧阳艳红.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病因分析及临床特点[J].临床合理用药,2014,7(9):113-114.doi:10.3969/j.issn.1674-3296. 2014.27.081.

[28]王琪.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9]武艳霞,刘晴,李全荣,等.子宫腺肌病恶变3例临床病理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9):1834-1838.doi:10.3969/j.issn.1672-4992.2211.09.46.

[30]王力夫,孔令非.子宫腺肌病恶变8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3):330-333.doi:10.3969/j.issn.1001-7399.2011.03.033.

[31]李珍玲,金仁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9):2177-2179.doi:10.3969/j.issn.1672-4992.2014.09.54.

[32]Tanase Y,Furukawa N,Kobayashi H,et al.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from Endometriosis to AtypicalEndometriosis and Finally to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 within 10 Years[J].Case Rep Oncol,2013,6(3):480-484.doi:10.1159/000355282.

[33]宋建平.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相关性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0):1432-1434.doi:10.3969/j.issn.1672-4992. 2015.10.32.

2016-12-04)

(本文编辑:陈丽)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7.2016-20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72837)

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王倩男);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李沛霖、王建玲、李洁)

李沛霖,E-mail:peilin@wo.cn

猜你喜欢
癌变异位症异位
腰椎椎管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miRNA-145负向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OCT4的表达
《癌变·畸变·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COX-2、NF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证候的表达研究
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副乳也会癌变
《癌变 ·畸变 ·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变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