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引导”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2017-01-13 06:25
物理之友 2016年12期
关键词:问题引导伽利略牛顿

马 剑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8)

基于“问题引导”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马 剑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8)

笔者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学与物理学史教学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将人类数千年来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历程饱满、生动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问题引导;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破除了人类长达近两千年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学习外,关于本节的其他知识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学生只是简单地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的,认为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程式化地解答相关实际问题.笔者运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观察、讨论、归纳、推理,帮助学生纠正一些片面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1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师:芦苇在风中摆动、江水咆哮着奔向远方、鸟儿在空中飞翔、太阳每天都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如图1).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动呢?

图1

生:是力的作用.

师:你是如何知道是力的作用的?

说明:设计该问题并不是真正要学生回答,而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的欲望.

师:早在2300多年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思考.他通过观察发现:要使一个物体运动,必须推它或者拉它.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与力有关.他还进一步指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说明:回顾历史可以让学生更为客观地了解亚里士多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应值得我们钦佩,以更为全面地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与大量的“事实”一致,再加上早期人类依靠直觉和思维进行科学研究,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科学突破的关键,同样也凸显伽利略勇于批判、敢于探索的品质.

师: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说明:学生从初中就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这个结论,因此这里不需要再设计实验.该问题的设计只是为下一个问题创设台阶.

师:你是如何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

说明:其实学生是从书本或教师传授中得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对科学研究历程并不了解.在此借助这个问题引入本课的主题——运动与力的关系.

2 新时代处理“老”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如图2所示,有一小铁球沿斜面下滑,运动速度将如何变化?如果小球沿斜面上滑,运动速度又将如何变化?联系上面两种情况,我们能猜想到什么?

图2

说明:这里并没有直接提出“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将如何运动”的问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合理的科学猜想.

师:“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将不增不减”,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吗?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即使物体沿水平面运动,也会停下来,这是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师:那如果物体沿着光滑水平面运动,它是否会永远运动下去?

说明:学生直觉上会认为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运动是匀速运动,物体肯定会永远运动下去.但该问题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反思自己得出结论的依据.

师:能通过实验来证明吗?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 先让小车在垫有毛巾的水平面上滑动,接着撤除毛巾,让小车在较为光滑的平面运动(如图3),随着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减小,可以观察到小车滑行的距离在增大.

图3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借助气垫导轨来进一步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创设几乎光滑的环境,让学生观察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如图4).

图4

师:如果气垫导轨足够长,滑块是不是就会一直运动不停止?

生:通过比较滑块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可以判断滑块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导轨足够长,滑块会一直运动不停止.

说明:这个问题是在实验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表明我们无法找到没有阻力的空间,也无法用实验直接去验证我们的假设.

师:该实验能否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从实验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摩擦越小,物体滑行的水平距离就越大.因此可以推断,如果没有摩擦,物体将永远不会停止.

说明:该实验就是对“伽利略关于运动思考过程”的一次再现,体现出物理教学的与时俱进.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合理外推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

3 再现经典,还原探究历程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将永远运动下去”的假设.为了说明他的思想,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实验.

图5

教师演示实验:将小球在斜面上某一位置无初速度释放,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小球所能达到的高度.

实验现象为: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向下运动,接着“冲”上了另一个斜面,末位置的高度相比释放高度略低.

师:伽利略结合科学研究与科学思维,认为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如果减小另一斜面的倾角,小球的运动情况会如何变化?

生:小球依然会到达同一高度,但会运动得更远.由此可以外推:如果把另一个斜面放平,小球将永远地运动下去.这也就表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说明:伽利略是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他创立了科学的受控实验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了自然规律.他在科学方法论以及运动学、动力学方面的成就,对牛顿的总结有着直接的影响.他对亚里士多德运动和力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指出:任何速度一旦施加给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只要除去加速或减速的外因,此速度就可保持不变,不过这是只能在水平面上发生的一种情形.

4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接着让学生阅读课外材料:从笛卡尔到牛顿,科学巨匠对“力与运动关系”认识的历程.

师:笛卡儿关于运动和力的观点是什么?

生: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师:牛顿第一定律与伽利略、笛卡儿的说法有什么区别?

生:伽利略对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作了准确的描述,但他没有明确指出运动和力的关系,笛卡儿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讲清了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

师:阅读完这段材料,同学们有些什么感想?

生:任何科学发现都是需要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与坚持.科学家们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 小结

本节的探究实验体现了高中物理教学的与时俱进,结合物理学史客观地还原人类的探究历程,帮助学生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力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引领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等能力.

[1] 徐玲,郭怀中.从伽利略实验方法创立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J].物理教学,2013,(3).

[2] 马剑.“问题串”在静摩擦力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物理之友,2016,32(8).

*本文为南京市玄武区2016年度教育科学教师个人课题“高一物理概念教学中‘问题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问题引导伽利略牛顿
牛顿忘食
什么是伽利略惯性定律
伽利略质疑权威
风中的牛顿
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中政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失信的牛顿
伽利略与天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