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动质量提升的学术期刊评价形式探讨

2017-01-13 20:44徐小敏
学会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质量提升学术期刊

徐小敏

[摘 要]当前,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方式趋向多元,主要是从综合性评定、文献计量标准、效用影响等方面进行。学术期刊评价应当综合多种因素,正视学术期刊的差异性,关注期刊个性化评价,不断完善期刊评价方法与手段,力求把握关键内核,进一步推动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学术期刊 质量评价 质量提升

学术期刊的学术性与研究性是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学术期刊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承担着学术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功能,同时也肩负着推动学术发展、促进科学文化进步的重任。要实现对学术期刊科学、准确的评价,需要多种评价方式并举,最终达到促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深入和期刊质量提升的目的。

一、当前学术期刊评价的主要形式

(一)行业综合性评定

1.学术规范方面。综合性评价一般是由政府等权威部门、行业协会对学术期刊办刊质量进行综合评定,此种评价作为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一般从政治、学术、编辑水准、印刷出版质量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属于学术期刊基础评价,其中政治质量是第一标准,具有一票否决的性质。学术与编辑水准一般是运用已有完善的学术期刊标准规范,结合文字用语深度与准确度进行评判,包括文字差错率等。此外,印刷出版与设计版式的优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评判标准。如,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的学术期刊质量认定标准中,对学术期刊主办方的资质、办刊宗旨以及业务范围、审稿制度、文章内容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也开始实行退出机制,对于人力不足、学术出版极不正常的刊物予以清退,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从学术期刊出版的规范化角度入手,对学术期刊的学术性质进行认定,宏观把控,并借助规范化这只手,打造出一支优秀的学术期刊出版队伍。此类基础评价有利于对学术期刊队伍的宏观管理,推动整体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

2.内容质量。该评定是在期刊规范化评价的基础上以更高层级的学术质量标准来评定期刊内容。学术期刊的内容评价较为复杂,一般由同行或专业权威人士组成进行评审,对学术期刊的内容水平进行质量评定,由此达到优中选优的目的。如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各省出版协会或期刊协会组织相关专家同行进行的评价。在评价时,除了整体的学术水平外,组织机构往往也会兼顾到期刊主办单位的学术背景以及过往影响力等综合因素,进而做出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评价。同时,为了鼓励学术期刊彰显个性化色彩,对其学术期刊内容的质量评定也覆盖期刊栏目与文章的评选。由于相关组织的较高权威性与公信力,针对学术期刊内容的质量化评定,受到同行业界的广泛认可。

当然,受评审时间短、人力资源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参与评价的期刊数量众多,因此,对大规模组织的期刊评价只能是粗线条地勾勒,尚不能达到全方位地监控与实时评价。此外,评价也难以完全克服因评价专家自身学术视野、评价角度与评价状态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评价偏差。

(二)文献计量为主的评价

1.核心刊物的评价。文献计量评价是一套借鉴于西方采用比较繁琐的数据而进行的标准化评价,可通过引文率、利用率等文献计量指标来筛选,其初衷是为图书情报部门的期刊选购提供参考依据,为读者阅读提供宝贵参考。由于采用数据量化的形式,评价相对客观,因此就成了期刊优质的评价标准。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电子计算技术的成熟,此套标准的量化数据越来越多,评价也越来越精细,如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划分的“北大核心”,以计量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将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划出了界线,高校人事部门为了评价方便,也以此作为职称评定、科研、考核的依据。

此类评价方式由于重数据,讲究科学性,评价相对客观,但也因其过于依赖数据而进行简单判定,削弱了其学术价值评价的准确性。发表在正规核心期刊中的论文未必是核心论文,普通期刊中也有出类拔萃的高质量论文。核心期刊主要是通过载文量、引文率、利用率等文献计量学的指标来筛选的,这些指标从一些重要的侧面反映了期刊的学术、技术水平及质量,然而,要较全面地衡量期刊的质量,除了文献计量学指标外,尚有其他一些指标。较全面地衡量期刊的质量是一项十分有益而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设机构[1]。

2.引用来源期刊评价。这是指评价部门根据编辑的数据库目的、要求,从学术性、编辑标准等方面对期刊进行判断,从中选取成为统计源的期刊。其中以南京大学的CSSCI评价最为典型,相关期刊的遴选通常由学术机构担任,选刊标准严格。为了避免数据计量评价的单一性,组织者将综合的计量评价与专业的专家评价相结合,其优势在于既有依托数据的客观评价,又有了内部质量的专家认定,公正性为业界认可。但是,全国学术期刊数量庞大,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约60万篇,因此与完全的电子计量评价相比,此种结合专家主观评价的方法难以实现真正大面积的操作,这种评价就显得广泛性不足。

由引文数据为主的评价广泛应用成为期刊、论文、个人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标准,也导致了学术弊端。如不少期刊为迎合评价标准,根据评价的标准设计论文,包括与其他期刊协作、互引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评价的客观和公正性,同时也导致核心期刊出现应接不暇的优稿。为了提高期刊“层次”,有些核心刊物甚至要求作者必须为正高职称、博士学位,而普通刊物则存在优质稿源匮乏,这样就加速了评价失衡的出现,影响了学术期刊的发展生态。陈颖认为,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该完全由同行专家来制定,而不是由评价机构基于读者订阅方便而制定的那些评价标准,至少目前评价机构以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制度需要做较大调整,增加同行评价的分量,以尽可能真实反映学术期刊的水平质量[2]。

(三)实际效用评价

1.地域与行业影响力评价。这属于事实上的评价,主要针对当地业界所认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学术期刊。如《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在福建中小学教育界的知名度较高,有助于发展学术思想,早已成为地域性、行业性的标杆。该刊致力于打造闽派名师,培养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帮助他们形成与完善自己的学术观点,促进作者队伍的进一步成长,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良好学术生态的形成,在福建基础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该刊的“本刊关注”栏目侧重对当地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对政府政策的专业解读,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智库参谋作用。全国各地都具有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地域性、行业性学术期刊,这无疑对当地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虽然不在核心刊物评价之列,但在地域、行业学术领域却是事实上的引领者。

2.转化为科技生产力评价。该评价主要指能将学术内容转化为科技生产力,服务社会实践领域的学术期刊。如对于一些应用型的学院学报完全可以适用此类评价。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学术内容转化为科技成果的多少进行评价,各地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可以引进应用型的学术评价机制,以转换为社会生产力的情况为依据进行评价。虽然我国当下是论文制造大国,但真正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寥寥无几,很多的论文几乎停留在纸面上,难以产生效用。而关注对这些刊物的正确评价,无疑有益于学术期刊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此类评价往往被主流评价忽略,但作为学术期刊群的多样化发展却十分有益,能凸显期刊评价的个性化特点。

二、完善学术期刊评价,推动期刊质量提升

每本期刊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成为核心期刊虽是办刊者的奋斗目标,但若以其作为唯一评价与奋斗目标就背离了学术期刊的真正内核,也会影响期刊的个性与办刊方向。学术期刊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促进期刊的发展,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继续完善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1.综合性评价应实现鼓励与监测并举。学术期刊评价绝非为了凸显核心,而是为了学术导向与激励办刊。因此,政府及相关行业应继续加大综合性评价的力度,大力推动以省级区域性评价为主的奖励性评价,同时也应有行业性的期刊审读评价,如福建省出版物监测与研究中心的《福建审读通讯》以月刊形式对福建期刊的形式及办刊内容定期、逐个进行审读,并出具审读报告,对期刊的编校质量、内容质量问题、优缺点进行实时评价,最后在出版行业内予以公布。常态化的审读制度及实时的质量检测与公布,有力促进了期刊质量提升,这种让学术期刊“出出汗,照照镜子”的评价方式,虽然让办刊人略显难堪,但无疑是提升期刊整体质量的有效方式。这种常态化的评价,应是学术期刊综合评价很好的补充。

2.核心期刊尽可能综合多方面因素,实现文献计量与同行评价结合。目前核心期刊评价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在没有更科学的评价方法取代前,其权威性与引领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影响因子、引文次数等引文指标虽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也存在评价盲点。引文的影响因子在评价期刊上具有独立、便捷、可测等优势,但也有其局限,如引文有深度、中度、浅度之分,存在只看期刊不看论文的现象;存在人为过度引用、互相协商引用等陋习。简单与可行的质量检测仅仅能反映纯理论研究领域期刊的价值,实际应用类的影响力被低估,这些都必须予以关注。实际上,引文是作者根据自身的学术理念与规范对有关文献进行的阅读、取舍,是引用者个体认为可用的资料。某些期刊的高引用率也与读者受众群体有关,小众化的期刊可能就会吃亏,评价组织者限于人力的影响,也不可能进行全面统计,但真正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当然不仅限于此。因此,核心期刊评价与行业综合性评价应紧密结合,有了行业内专家的介入评价,则能弥补计量评价的不足。

此外,定量评价指标之于期刊评价有其可靠性与合理性,长期遭到学界诟病的原因应该是期刊评价在学术活动中被简单化、绝对化使用[3]。核心期刊的整体评价并不代表其刊载的每一篇论文都达到了“核心水准”,还应考虑期刊评价的细化,即第二层次的学术评价。有些期刊虽然综合实力不足,但不排除在某些科研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自己的特色栏目与核心文章,事实上此类期刊不在少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此类刊物的评价早已不是难事,如中国知网平台系统开始对单篇文章的影响力进行数据分析,这就是很好的开端。总之,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最为重要。在这方面仍需要学术同仁群策群力,更好地完善评价方法。

(二)把握形式、内容与效用评价内核,推进期刊学术发展

不少学术机构对学术期刊的评价都持有各自的评价标准,不论评价标准如何差异,都必须围绕形式、内容、效用这三个部分展开。

1.形式评价。评价的范畴主要是针对文稿文句、论文格式、要素、文字期刊的出版印刷质量等方面, 具体还包括论文的结构层次、语言表述、图表的设计与运用、各类专业符号及公式的书写格式、各种量和单位的使用及书写形式、中(英 )文摘要和关键词的写作等编校质量的评价,因为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期刊编辑质量。因此,管理者可以在制度上进行规范,促进刊物的规范发展。建议实施长效的学术期刊评价与退出机制,严格对照学术期刊的办刊规范与标准。行政管理部门可借助行业力量,定期对行业内的期刊进行审读,并将期刊的差错予以公布,促进各个期刊部门自查自纠,提升刊物的质量及办刊规范化。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行业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此外,还可组织技能竞赛,如中国版协定期举办的青年编辑编校大赛,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的编辑技能竞赛等,从根本上提升编校质量。

2.内容评价。内容评价是指对期刊学术内容质量的评价,是评价者针对被评价对象内含知识特征与水准的鉴定,一般由同行专家做出。通常采用直接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主要是对知识学术价值的逻辑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内容评价也是区分文章学术高下的关键,评价的作用就是促进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这是量化评价难以把握的评价,必须由德艺双馨的专家进行把关,内容评价也具有权威性。

这种评价取决于评审专家的学识水准、科研水平、人格品质以及评审状态,因此,评价组织需重视优秀评审专家队伍的组建。由于学术期刊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因此,靠少数专家群体判断是不现实的,需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专家库,只有建设一支数量众多、专业分类明确的专家队伍,才能使得这种评价更为全面与客观。这需要政府部门牵头,授权行业协会组建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评审库,并与各省市建设专家评审库联网对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也可采用建设专家微信群等现代化通讯手段,提升联络效率,设计电子评价表,由专家评审后,电子系统自动收集与统计,提升评审的有效性。通过全国专家库联网以及评价方式与手段的现代化,扩大评价队伍,提升学术期刊内容评价的科学性、准确度,进而促进学术期刊的整体办刊水平提升。

3.效用评价。效用评价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效益,即是否在读者中产生积极影响,是否对政府决策产生作用。如某些人文社科期刊的学术文章,就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而科技期刊在某些领域的重大发现,推动了科技领域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根据期刊的办刊特点,还可关注学术文章在人文社科期刊、科技期刊建设方面的社会效益及反响。由于学术成果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能立刻进行价值判断,因此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往往容易被忽略,不如形式评价与专家鉴定那么直接,有些内容并不能迅速产生效用,需要一定的时间转化为实践后才能做出评价。

效用评价需要对期刊的影响进行纵向的分析。如3年后,社科类期刊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与文化成果,实践工程类期刊指导实践产生了哪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类评价不能简单、快速地做出即时判断,为此应制定更为精细、长效的评价标准。比如,评价应关注期刊论文对社会生产某个环节起的指导作用,刊发的论文在社科权威评价中获奖,学术调研报告中的观点被政府采纳,成为政府决策依据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影响面才能综合评定判断。总之,效用评价应与社会各领域接轨,既要关注期刊的影响面,又要给予一定的评价时间,使之成为推动期刊发展的助推器。

(三)评价需鼓励学术期刊多元、个性化发展,促其学术特色形成

学术期刊评价的本质是促进期刊学术水平的提升,并非制订统一标准进行学术竞赛。完全以数据为参照的评价看似公平,实则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视野,缺乏对期刊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尊重。

学术期刊办刊目标与办刊侧重点各有不同,只有分层级、多视角的评价,才符合百家争鸣的学术状态,进而有助于不同领域的学术拓展和特色彰显。例如,《北京大学学报》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的学术背景和定位都不同,这就决定了它们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是核心期刊的旗手,是综合性的大刊,论文多具有宏观视角,充满思辨;后者则属于另一类,偏重于应用型,作为职业学报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 设置“水利技术”栏目,就能突出技术与应用特色,同样有助于解决地方水利技术等具体问题,促进基础理论向实际运用转化,成为服务社会的典型。

有些刊物偏重理论研究,影响深远;有些研究则是基础性、应用型的,对社会改造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刊物的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学术视角、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研究层次等都会给刊物评价带来差异。因此,学术期刊评价应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视角,尽量运用多种评价形式,关照学术期刊群的整体发展,单一的唯核心标准论对期刊多样性、特色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应引导全社会关注其自身学术研究的基础性与效用性,而不应唯影响因子论。作为小刊也要有大作为,有些技术学院的刊物,尽管在综合实力上与全国学术领域的领头刊物有一定差距,但它们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亮点,应坚持服务社会,坚持办刊特色,突出亮点。

当然,学术期刊评价还有待于社会观念的逐步转变,避免“以刊评文”,盲目一刀切的机械评价,为学术期刊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相信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评价方式将更加完善。通过互联网络和即时信息沟通工具,可以与专家、读者、同行随时沟通,对期刊及其刊载论文情况进行实时评价;通过联合运营商的大数据库平台,可以对论文发表后的被引、下载、转载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与实时更新,从而实现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构建出更为客观、合理的分析框架[4]。

总之,评价只是推动学术期刊发展的助推器,关键还在于刊物自身的内功修炼。学术水平高、有创新性、代表学科前沿方向、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才是社会文明发展所需要的, 也是学术期刊评价的着力点与关键。

参考文献

[1]叶继元.核心期刊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陈颖.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评价若干问题之我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39-145.

[3]王力力.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与机制的完善[J].改革,2016(2):140-143.

[4]庞达.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23.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质量提升学术期刊
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BP神经网络在软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