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妙丸中牛膝的基原考证及其引经作用浅析

2017-01-14 08:32王倩王斌秦旭华吴沂芸王黎裴瑾
中药与临床 2017年3期
关键词:牛膝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

王倩,王斌,秦旭华,吴沂芸,王黎,裴瑾

三妙丸中牛膝的基原考证及其引经作用浅析

王倩,王斌,秦旭华,吴沂芸,王黎,裴瑾

查阅历代典籍,梳理牛膝在三妙丸中的应用发展演变、考证其基原,并结合文献所载性味归经和现代研究浅析其引经作用,为指导三妙丸和牛膝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牛膝常用品种有川牛膝(来源于苋科杯苋属川牛膝Cyathula of fi cinalisKuan)、怀牛膝(来源于苋科牛膝属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BI.)两种。三妙丸原载为川牛膝,后世川牛膝、怀牛膝皆用。川牛膝、怀牛膝的引经作用,推测与其“苦”、“酸”味及入肝肾经有关;此外,现代研究表明,其引经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黄柏、苍术主要有效成分的靶组织分布、改善血液黏度及与黄柏、苍术的药效协同等实现。

三妙丸;考证;川牛膝;怀牛膝;引经作用

三妙丸方系中医临床常用方,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简称《中国药典》)载其用于湿热下注之痹证[1]。作为临床常用方,三妙丸应用历史悠久,常在其基础上加减化裁以治疗关节炎、各种妇科疾病、慢性尿酸性肾病等[2-5]。然而三妙丸中的牛膝品种复杂,诸药间有混用、误用;且目前关于三妙丸方中牛膝的引经作用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对三妙丸中牛膝的基原进行本草考证,并结合性味归经和现代研究浅析其引经作用。

1 三妙丸中牛膝的应用历史演变

三妙丸由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6]二妙散演变而来,为专治下焦湿热痹证的经典方,始载于明代虞抟《医学正传》[7],其他诸如明代的《古今医鉴》[8]、《赤水玄珠》[9]、《证治准绳》[10]、《景岳全书》[11]等亦明确记载三妙丸(散)、加味二妙丸(散)中所用为川牛膝。但明代《医学入门》[12]及清代《医宗金鉴》[13]、《杂病源流犀烛》[14]、《类证治裁》[15]、《药性通考》[16]、《成方便读》[17]等对三妙丸化裁时却仅言“牛膝”。

2 牛膝的基原考证

牛膝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8],陶弘景释名为“茎有节似牛膝”即药名相形之义[19]。唐代《新修本草》[20]、《千金翼方》[21]及宋代《本草图经》[22]均载“牛膝,生河内川谷及临朐”,且《本草图经》对其植物形态进行了描述。明代《本草品汇精要》[23]载牛膝“怀州者为佳”,《本草蒙筌》[24]载其“地产尚怀庆”,《救荒本草》[25]言“牛膝…生河内川谷,及临朐、江淮、闽粤、关中、苏州皆有之,然皆不及怀州者为真”,《本草纲目》[26]谓“其苗方茎暴节,叶皆对生,颇似苋叶而长且尖觼,秋月开花,作穗结子,状如小鼠负虫,有涩毛,皆贴茎倒生”。清代《本草述钩元》[27]言牛膝“江淮闽粤关中皆有,不及怀庆生者,根极长大而柔润也”。经考证,“河内”、“怀州”和“怀庆”今大抵是指太行山脉与黄河夹角地带,涉及河南省的沁阳、博爱、武陟、焦作、修武等市县[28]。此地域南临黄河,北靠太行,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使此处生长的牛膝量大质优而享誉中外。此外,从上述以及《证类本草》[29]、《植物名实图考》[30]等本草对牛膝植物形态的描述上来看,历代文献中的牛膝多指今《中国药典》所载苋科牛膝属之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BI.(即怀牛膝)。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历代文献所载牛膝可能同时暗含了川牛膝(其名首见于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1])的概念。如汉代《吴普本草》[32]载牛膝“生河内或临邛”。明代《本草纲目》[26]言“牛膝…惟北土及川中人家栽莳者为良”。清代《本草新编》[33]云“牛膝…蜀产者佳”,《本草备要》[34]、《本草求真》[35]皆载“牛膝出西川及怀庆府,长大肥润者良”。近代《增订伪药条辨》[36]载“牛膝…惟怀庆及川中出者为真,根皆长大柔润”,《医学衷中参西录》[37]言“此药怀产者佳,川产者有紫、白两种色,紫者佳”。此处提及的临邛、川中、蜀、西川多指今之四川地区。然而,历代本草论述虽多,但大多描述粗略,无法确定其原植物是否即今之川牛膝。

川牛膝分布于川、云、贵等省,以主产四川而得名,为晚近发展的新品种。1963年版《中国药典》载川牛膝原植物为头序杯苋Cyathula capitataMoq.或毛杯苋C. tomentosaMoq.,1977年以后各版《中国药典》均载苋科杯苋属之川牛膝C. officinalisKuan。据谢宗万先生调查鉴定,商品川牛膝原植物有2种:①川牛膝(甜牛膝),系传统药用川牛膝的正品;②头花杯苋(即1963年版《中国药典》所载头序杯苋),其商品名为麻牛膝,实系川牛膝的混淆品[38]。另,《中国植物志》[39]记载苋科杯苋属植物在我国有川牛膝、头花杯苋、杯苋C. prostrata(L.)Blume、绒毛杯苋4种,其中,绒毛杯苋(即1963年版《中国药典》所载之毛杯苋)与川牛膝相近,生于我国西藏南部的海拔1800-2300米林下处。由此可见,绒毛杯苋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可能是其生产和使用受限制的原因之一),且实际上亦为川牛膝的混淆品,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区分。

上述文献表明,怀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BI.和川牛膝Cyathula of fi cinalisKuan皆为药用牛膝的正品。此外,尚有红牛膝、土牛膝、杜牛膝、麻牛膝、味牛膝及广东土牛膝等[40,41]牛膝类中药,然而,上述诸药由于本草描述不详致后人以讹传讹等原因致其发展受限,不及怀牛膝、川牛膝为世人所熟知。

3 三妙丸中牛膝引经作用浅析

中药的引经理论来源于中药归经,而又高于一般的药物归经理论。中药的归经是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位选择性的一种定位的性能,是以中医脏象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而关于引经的理解,各医家观点历来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认为引经药即“引导诸药直达病所”。②认为引经即中药七情中的相使。③认为引经药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更为明显。引经药虽在认识上有分歧,但应用目的均可归结于是为了增强对某些病证的临床疗效。此外,研究表明,中药引经作用与其靶向作用等有一定相关性[42]。

作为治疗下焦湿热痹症的经典方,三妙丸中的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长于清下焦湿热;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长于燥湿健脾;川牛膝或怀牛膝可发挥引经作用增强二者疗效。然而,目前对于二者引经机制研究较少,故现从二者的性味归经出发,同时结合药理研究对其引经作用进行浅析。

3.1 牛膝性味归经的相关记载

牛膝的性味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苦,平”。明代《滇南本草》[43]云“牛膝,酸,微辛,性微温。入肝经”。清代《得配本草》[44]言“怀牛膝,苦酸平,入足厥阴少阴经血分…川牛膝,辛酸苦,入肝经”,《本草新编》云牛膝“味甘、酸,性平”。近代《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味甘微酸,性微温”。其他诸如《新修本草》、《千金翼方》《证类本草》、《救荒本草》、《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备要》、《本草从新》[45]、《本草述钩元》等多载牛膝“味苦、酸,性平,入肝肾经”。

3.2 三妙丸中牛膝引经作用现代药理研究

三妙丸具多种药理活性,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其实验性研究大多集中于三妙丸整体药效、方中单味药材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等方面[46-48]。关于三妙丸中川牛膝和怀牛膝引经作用机制的研究不多,结果如下:孙备[49]等发现,与不含牛膝组相比,对湿热痹症关节炎大鼠给药后各时间点,小檗碱在三妙丸组大鼠足关节的分布均有所促进;且三妙丸组对模型大鼠的血黏度等血液流变性相关指标均有改善作用。刘珑珑等[50]研究发现,三妙方组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炎症因子IL-1β水平优于二妙方组,且移行成分离子强度均高于二妙方组。单玮等[51]的研究显示,川牛膝组、二妙丸组、三妙丸低、高剂量组均可通过下调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NF-kB P65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TNF-α、IL-6、IL-8等炎症因子水平,且其作用随着三妙丸中川牛膝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关于牛膝的性味归经观点基本相同,主要为味苦、酸,性平,入肝肾经。明确记载“川牛膝”性味归经的文献相对较少,应与川牛膝、怀牛膝很少区分有关,故其性味归经应包含在了牛膝中;现代药理关于三妙丸中川牛膝或怀牛膝引经作用的研究较少,且多采用关节炎模型。

4 结论

考证发现,川牛膝(杯苋属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及怀牛膝(苋科牛膝属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BI.)为牛膝的两种常用药用品种。三妙丸方原载为川牛膝,后世临床中二者皆用;2015年版《中国药典》[1]规定三妙丸方用怀牛膝,考虑到怀牛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建议今后加强川牛膝在该类方中的研究;对于其他品种,则应注意在反复考证、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加以开发。

三妙丸方中怀牛膝、川牛膝的引经作用,可能与文献记载的味苦、酸,入肝肾经有关:结合二者主治,推测医家认为味苦可助黄柏、苍术逐寒湿;味酸入肝补肝肾,收敛固涩补中续绝,以增强黄柏与苍术入下焦、疗湿热痿痹之功;而“性平”、“性微温”及“味甘”则与历代文献对二者补益作用描述甚多的记载相符。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妙丸中的川牛膝和怀牛膝可通过促进方中黄柏与苍术的主要有效成分集中于靶组织、改善血液黏度、单独或协同降低炎症因子(及炎症介质)水平等机制发挥引经作用。然而,总体而言,目前牛膝引经作用研究较为局限,对于关节炎以外的动物模型及怀牛膝、川牛膝本身治疗关节炎的活性物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491.

[2] 江崛,唐润科.当归拈痛汤合三妙丸对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1):169-172.

[3] 余满荣,余向群.三妙愈宫汤合锡类散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58.

[4] 向少伟,赖申昌,蒙宇华.加味三妙散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1):979-981.

[5] 周涛,孙大庆,吴鹏,等.三妙散加减方配合纤溶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7):918-921.

[6] 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书店,1986:264.

[7] 虞抟.医学正传[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48.

[8] 龚信.古今医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312.

[9] 孙一奎.赤水玄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36:527.

[10] 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93.

[11] 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188.

[12] 李梃.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637.

[13] 吴谦.医宗金鉴[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86.

[14]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90-91.

[15] 林琴.类证治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72,278.

[16] 太医院.药性通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452-454.

[17] 张秉成.成方便读[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92.

[18] 范行准.神农本草经[M].上海:上海市书刊出版社,1955:34.

[19] 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6.

[20] 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63.

[21] 孙思邈.千金翼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

[22] 苏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5.

[23]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32.

[24] 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8.

[25] 朱橚.救荒本草校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5.

[26]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43-546.

[27] 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244.

[28] 高晓山.“四大怀药”考按[J].河南中医,1994,14(3):189-192.

[29] 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58-159.

[30]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262.

[31]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78.

[32] 吴 普.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5.

[32] 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6.

[34] 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9.

[35] 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4.

[36] 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5.

[37]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8-89.

[38] 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94:408.

[39]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5(2):217.

[40] 来平凡.牛膝类中药的本草历史考证[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4,11(2):111-114.

[41] 彭娟,叶品良.牛膝的本草学考证[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5):55-56.

[42] 冷静,邹亮,胡一冰,等.中药引经理论与药物靶向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3):277-280.

[43] 兰茂.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42-43.

[44] 严西亭.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80.

[45] 吴仪洛.本草从新[M].上海:上海出版社,1957:84.

[46] 许伏新,侯士良.三妙散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1999,13(1):15-16.

[47] 侯士良,崔瑛,马爱莲.三妙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药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110-114.

[48] 李祥,赵亮,吕磊,等.三妙丸及其组方药材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3,13(4):274-277.

[49] 孙备,吕凌,陆忠祥,等.三妙丸中牛膝对关节炎大鼠引药作用的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4):2946-2949.

[50] 刘珑珑,潘红英,时乐,等.三妙丸抗急性痛风关节炎配伍机制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5):997-1003.

[51] 单玮,阙华发.三妙丸类方及川牛膝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2):189-192.

(责任编辑:蒋淼)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Niuxi and analysis of its leading action in Sanmiao pills/

WANG Qian, WANG Bin,QIN Xu-hua, WU Yi-yun, WANG Li, PEI Jin//(School of Pharmac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tandardization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Systemat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hengdu 611137, Sichua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anmiao pills' and Niuxi'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author searched previous herb classics, combed Niuxi'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anmiao pills, did textual research on its origin, and gave a brief analysis on its channel af fi nity by combining the property, fl avour and its moder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wo varieties (Cyathula of fi cinalisKuan andAchyranthes bidentataBI.) were used as Niuxi frequently. The original record showed thatCyathula of fi cinalisKuan was used in Sanmiao pills, andCyathula of fi cinalisKuan andAchyranthes bidentataBI. were both used now. It was suspected that their leading action were not only releated to the fl avor of bitter and sour, but also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ir action of entering liver and kidney meridian. In addition, modern researches have reviewed that channel af fi nity of Niuxi may be realized by promoting Huangbo and Cangzhu's main effective components'distribution in target tissue, improving blood viscosity and coordinating with Huangbo and Cangzhu.

Sanmiao pills; textual research;Cyathula of fi cinalisKuan;Achyranthes bidentataBI.; channel af fi nity

R 282.71

A

1674-926X(2017)03-019-03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SZ0156);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14F009)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

王倩(1989-),女,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

Tel:18302836451 Email:528119406@qq.com

裴瑾(1970-),女,博士,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

Tel:(028)61800127 Email:peixjin@163.com

2016-12-02

猜你喜欢
牛膝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基于ITS 序列鉴别特色民族药材土牛膝及其混伪品的研究
经典名方中牛膝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