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圣经之余绪,溃圣教之藩篱
——余含棻《保赤存真》评述

2017-01-14 09:45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康欣欣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儿科小儿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康欣欣 黄 瑛

·书刊述评·

穷圣经之余绪,溃圣教之藩篱
——余含棻《保赤存真》评述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康欣欣 黄 瑛

清代医家余含棻,是一位心怀家国天下的典型儒医。其著作《保赤存真》是在《幼幼集成》基础上,集历代儿科经验之大成所撰而成。其书文风高华,逐层分注,逐症详明,既有历代儿科观点精粹,又能阐发自家见解,使“不知医者翻阅即可立方”,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儿科专著。该书的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小儿诊断,脉诊手纹,相辅相成;2、小儿护养,调理后天,扶正祛邪;3、小儿疾病,因体施治,调摄阴阳;4、小儿惊风,伤寒论治,肝脾并治。

保赤存真 医林枕秘 余含棻 儿科

作者其人

余含棻(1792- 1846年),字芬亭,一号梦糖,世居婺源(今属江西)北乡十六都沱川村。生于乾隆壬子年二月,卒于道光丙午年四月,享年55岁。

余含棻天资卓荦,文风高华典重,至30为郡庠生,并因谏言国策候选通判。后困于乡试,一直未能中举,从此无意进取功名。根据该书余丽元序言考证,作者的医学受其二兄启蒙。二兄名含辉,字丽新,号燕峰,邑庠生,攻岐黄,精究脉理,尤长针灸。余含棻初习孺子业,后考场不顺,并且自嘉庆丙子年(1816年),其父、二兄及大侄,一年之中相继病故,余含棻开始发愤习医,探源于《内经》,深得《伤寒》治法,旁及李东垣、朱丹溪、刘河间、薛立斋、张景岳诸大家,博采众长,并有所发挥。由于家境日益窘迫,于是往来广东贩卖绿茶,并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定居粤东,前后逾10余载,期间事业亦不顺。因而自放于山巅水涯,而胸中抑塞磊落之气,不能遏抑,往往慷慨悲歌,发之于诗,以适其志。之后余氏军门献策,并撰写《筹海策略》四卷,深获地方官员赏识。他本有机会获得重用,但由于清廷以议和为国策,因此,他再次失落,无法施展抱负。此后,其自粤归里,船至江西,因船沉没而亡。

他赋性清高,常有扶弱济贫之心。而对医学的学习,余含棻则认为,至亲的突然离丧,是他习医的直接动力。余氏曾自谓:“凡人学习一业,必精神贯注然后能精,而精神之所以贯注,必由境遇交迫然后能成。”故其医术日臻精湛,对于疑难之症,能起沉疴,决生死。其医学思想,上溯《内经》、《伤寒论》及金元四大家,而折衷于明、清诸名家,如:薛立斋、张景岳、赵养葵、叶天士等,于儿科有所发挥,其法多宗薛立斋。

余含棻一生著作甚丰,据其子殿英所述,余氏生平著作有《培荆阁诗文集》4卷,《筹海策略》4卷,《梦塘三书》8卷,《医林枕秘》10卷,《保赤存真》10卷,《麻痘合参》2卷。

关于《保赤存真》

《保赤存真》[1]又名《医林枕秘保赤存真》或《幼科心法保赤存真》,是他“殚十九年之精神”,共参考前贤有关医书30余种而作。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始成书于羊城客舍。虽几经兵燹,是编独完善无恙。但无力刊行,故直至光绪二年(1876年),始由其侄余介石等刊印,而其他书似未刊行。

该书现存有慎德堂藏板及其他清刻本。该书前附许瑶光序、自述、余丽元序、行述,概述作者生平。其正文10卷,中含医论13篇,分论135篇,方剂约600余首。对保产护胎、急救及小儿望诊、脉诊,五脏疾病及常见疾病的处方用药,均有详述,同时以歌诀方式将经验加以总结,以方便记忆。

根据其子余殿英所撰行述,《医林枕秘》与《保赤存真》为独立的两本书,且均有10卷。而现存慎德堂藏板仅仅包含10卷,而此书在卷首均有“医林枕秘保赤存真”字样,因此认为现存《保赤存真》疑为两书的撷英本。查阅行述,还可见大段关于如何抵抗外敌海上入侵的详细策略,亦可能为《筹海策略》一书的部分内容。

《保赤存真》就儿科疾病的证治理论与方药作了较全面的介绍。特别对儿科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小儿体质的属性及治法,惊风病的名称以及麻痘病的治法等,从按、论、症、治、方几个方面予以系统阐述,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要学术观点

在中医儿科学著作中,陈复正所撰的《幼幼集成》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但余氏认为:“此集目录悉遵其布置,但治法犹有未详,临症总难确当。”因此,作者博览其他涉及儿科的著作,将“其治法合乎经旨,见诸成效者,悉为补入”,以成是书。其所引用书目除《内经》、《伤寒》、《幼幼集成》之外,还包括《活幼心法》、《幼科铁镜》、《痘疹定论》等40余种,使此书更为系统完备。对前人的经验,余氏继承而不照搬,绝不拘于一家,而是汇集各家之长,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对儿科常见病症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书不仅辑录梳理他人观点,也阐发个人见解,比如,他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毒劣之药最损真元,此集所用之方、所加之药,必求中正和平,有益元气,一切金石猛厉之药,悉为删去”,并以此为儿科选方用药的要点。全书对儿科各症“逐层分注,逐症详明”,其条理清晰明了,绝无故弄玄虚,妄自高明之处。编著本书的目的,诚如余氏自谓“即不知医者偶遇一症,翻阅亦可立方,简切便用”,实为普及实用之本。综观全书,其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小儿诊断,脉诊手纹,相辅相成

小儿诊断,余氏首推手纹诊与寸口脉诊。由于“指纹与寸关尺同一脉也”,根据《内经》的观点:“十二经络始于太阴,其支者,从手腕后出食指之端,而交通荣卫于乎阳明大肠之经,此指纹是也。”从经络角度将食指纹诊与寸口脉诊相联系,并将指纹诊之要点编成歌诀:“腹疼纹入掌中心,弯内风寒次第侵,纹向外弯痰食热,水形脾肺两伤阴。”又拟脉诀歌:“太渊一指定安危,六至中和五至亏,七八热多三四冷,浮沉迟数贵详推。”指出小儿脉诊一指定三关的特点,明确了小儿正常脉搏次数与成人脉搏次数之间的差异。余氏强调小儿指纹诊与寸口脉诊,必要时两者合参,不能执一而终。

2.小儿护养,调理后天,扶正祛邪

小儿的养护,余氏注重后天脾胃的调理,使其脾胃之气充盛,则小儿体格强健。余氏认为:后天脾胃为人之本,胃司受纳,脾主运化,凡人一离母胎,全藉乳食养益气血、生长筋骨。而土为万物之母,天地以之化生,人身赖此成立,先天不足,得后天强健,自然潜滋暗长,是后天所以补先天之缺陷。中州不旺,百病丛生,儿时剥削过多,后来便受无数亏损。对于后天脾胃的重视,正如余氏所言“凡为幼科,当于此际进一步想”。

若遇病邪,不论虚实,余氏亦从脾胃施治,扶助脾胃正气,俟正以御邪,即扶正祛邪之法。如小儿伤食,余氏认为:本病热症少而寒症多,其有热者,因食郁成热,非因有热而后伤食也。盖热则易消化,安得有滞?凡滞食皆脾虚也,故当扶正为主,攻邪次之。再如疳症,余氏谓:大抵疳症先由于虚,不虚不成积,故无论新久,皆当顾中州元气为主,慎勿肆行攻伐。在具体治法上,时时顾忌脾胃阴阳,祛邪轻缓以防伤及正气。余氏指出:“治积不宜骤攻,恐戕胃气也;治寒不宜峻温,恐增邪热也;治热不宜过凉,恐伤脾阳也。”

3.小儿疾病,因体施治,调摄阴阳

外邪侵袭,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其机转多与机体的生理特性相关,这种特性即体质。于小儿疾病而言,体质的影响尤盛。只有正确认识了小儿的先天体质,才能对其疾病作出正确判断,以便能有效指导临床用药。例如《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纯阳,无烦益火”,而余氏却认为,对小儿“纯阳之体”应作客观分析,不可绝对,若一味使用清凉之品反而伤及小儿阳气。他认为小儿出生后也有阳虚的可能,如“或其父之命门火衰,或其母之中州土弱,一出胎时,多有胆怯胎寒”。既然小儿有不足的体质倾向,那么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上就可给予补益之药。那种认为“小儿不补肾者,以其嗜欲未开,天真未衰,不待补也”的论点忽视了遗传因素对小儿体质的决定作用。实际上,小儿“生之来也,有其不足之虑”。其肾阴肾阳都应有所不足,治疗也应分别调补。

4.小儿惊风,伤寒论治,肝脾并治

该书对小儿惊风作了重点讨论。早期人们认为“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而余氏认为“世之所谓惊风者,无非六淫之所侵”,因此不能妄断小儿无伤寒,并将小儿惊风与成人之六淫致病联系起来。

由于小儿惊风病名的确立,使人们忽视了小儿伤寒。“夫今日之乳子,即异日之丈夫;今日之幼科,即他日之方脉;小儿同此脏腑,同在气交之中,风寒暑湿燥热六淫之邪,大人所不能免,小儿又安得避之?”因此,余氏将小儿惊风当作成人伤寒病的发展,属伤寒痉症。

对于惊风病,他认为喻嘉言主于正误,夏鼐父子详于分析但仍存混淆,陈复正说理上较为畅通,但用方并不精练。因此,他以薛立斋之说为基础,“先以六经之症分注,次以六淫之邪条列,后以误治变症及诸前辈之论详录备览”。他说:“得明太医薛立斋医案,见其急惊平肝,而肝风内鼓者,则有滋水涵木之法。治慢惊主于补脾,而脾气虚者,则有补土生火之功焉。制方用药,悉与时违,而取效极速。”由此可见,在理论合理性的前提下,他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对于前人的观点,他并非盲目崇拜,而是通过临床反复应用。该书对惊风常见症状作了一一分析,分门别类,急惊风责之于肝,慢惊风责之于脾,且进一步具体指出:“小儿病惟肝脾最多,肝病必动风,其风外入者,宜平肝以祛风,豁痰为主;其风由内鼓者,宜养肝以滋水镇木为主。”以平肝豁痰,养肝滋水,补脾扶土的治法,成为现在临床常用的治风之法。

另外,对小儿常见的疾病及特殊治法,余氏也作了详细记载。如麻痘科,余氏力推聂尚恒的《活幼心法大全》,称其为“从前俱是浓烟重雾,至此乃白日青天”。对特殊治法,如灯火疗法,余氏崇尚有加,尤其是《幼幼集成》所载之法,认为其能疏通经络,散风疏邪,是“儿科第一捷法”。同时,余氏根据其兄余含辉所制的铜人图订误了陈氏部分不准确穴位。如:囟会穴、气街、承满、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命门、阳关、腰俞、长强。书中详述了灯火之法的使用宜忌,以及急症重症的灯火治疗法,配以灯火口诀及穴位图示,还收录了《幼科铁镜》中的灯火疗法,是对灯火疗法的详细总结。

综上所述,余含棻既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习举子业而胸怀家国,又是一位典型的古代医家,落榜不第,亲友罹难,转投岐黄。其所撰之书《医林枕秘保赤存真》详于引用,又精于推敲,有破有立,可谓“穷圣经之余绪,溃圣教之藩篱”。这本书对儿科学进行了仔细地梳理与总结,也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 余含棻.医林枕秘保赤存真[M].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慎德堂藏版影印本.

Reviews on YU Han-fen′sBaoChiCunZhen:Exploration of Classics′ Ideas with Breakthroughs of Obstacles

KANG Xin-xin, HUANG Y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Yu Han-fen, as a medicine scholar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a typical Chinese Confucianism doctor who bearing his people in his heart. Based on the bookYouYouJiCheng, hisBaoChiCunZhenhad collected the essences of ancient pediatric experiences. The writing style was elegant, with multi-level explanation, and extensive discussions on every symptom. His book not only included the essences of ancient pediatric experiences, but also it had covered his own opinions. Anyone who has no idea of medicine can easily find the treatment method by reading it simply. After all, it was a highly practical book in pediatrics. The main viewpoints of this book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Combining the pulse and handprint in pediatric diagnosis; 2. Regulating spleen-stomach, strengthening the body; Eliminating the pathogenic factors during the nursing; 3. Adaptation to the baby′s personal condition and harmonizing the body′s balances (i.e. the Yin-yang ); 4. Treating febrile diseases with Treatise, treating pediatric convulsion by the liver-spleen theory.

BaoChiCunZhen;YiLinZhenMi; Yu Han-fen; pediatrics

R272

A

1006- 4737(2017)02- 0060- 03

2016- 09- 13)

猜你喜欢
儿科小儿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两小儿辩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