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2017-01-14 12:33赵旭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3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赵旭

急性脑梗死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赵旭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根据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尿激酶组, 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组织和清除自由基等治疗, 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腹部脐旁皮下注射, 尿激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治疗前及治疗1、3、5 d和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性质(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结果 尿激酶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组治疗1、3、5 d和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5.51±1.61)、(9.62±1.21)、(7.51±1.61)、(6.12±0.12)分, 低于对照组的(19.51±2.41)、(15.51±2.61)、(13.62±1.21)、(12.51±1.6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尿激酶组血液流变学性质(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临床效果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 值得推广应用。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大剂量;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脑血管疾病, 其发生和脑栓塞阻塞动脉管腔以及脑血栓形成相关, 可出现脑供氧和供血不足的现象, 引发昏迷、失语和头痛症状, 患者可伴随各种躯体和神经症状, 容易出现脑损伤, 需及早实施溶栓治疗, 改善预后。本研究分析了急性脑梗死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根据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尿激酶组, 每组45例。尿激酶组男31例, 女14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7.24±7.25)岁。对照组男34例, 女11例;年龄45~80岁, 平均年龄(58.34±7.2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组织和清除自由基等治疗, 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腹部脐旁皮下注射,给予0.4 ml低分子肝素注射, 1次/d, 治疗7 d。尿激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 将150万U尿激酶和200 ml生理盐水混合之后进行静脉滴注, 控制滴注时间20~30 min, 在12 h之后给予7500 U低分子肝素注射脐周皮下, 间隔24 h注射1次, 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90%为基本痊愈, 改善45%~90%为显著进步, 改善18%~45%为进步, 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1]。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3、5 d和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分数越低神经功能越好。③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性质(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基本痊愈10例, 显著进步10例, 进步15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77.78%;尿激酶组基本痊愈20例, 显著进步20例, 进步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56%。尿激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3、5 d和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4.52±2.77)分, 尿激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4.51±2.4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组治疗1、3、5 d和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5.51±1.61)、(9.62±1.21)、(7.51±1.61)、(6.12±0.12)分, 低于对照组的(19.51±2.41)、(15.51±2.61)、(13.62±1.21)、(12.51±1.6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性质比较 治疗后尿激酶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分别为(2.18±1.21)g/L、(37.84±2.52)%、(9.54±0.26)、(1.52±0.19)mPa·s, 均优于对照组的(3.83±1.25)g/L、(42.66±3.23)%、(10.35±0.22)、(1.80±0.34)mPa·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相关, 需采取溶栓措施改善临床症状, 促使脑动脉血管疏通, 促进正常供氧和供血恢复, 促使神经组织和脑组织损伤修复。相关研究显示[2], 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后6 h内进行积极溶栓治疗, 可有效修复神经功能和脑组织功能, 可预防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血管扩张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上述药物均可降低血液粘稠度, 扩充血容量, 发挥溶栓作用, 但治疗效果有限[3-5]。而尿激酶为天然溶栓药物, 可促使激活的纤维蛋白溶酶转化为纤溶酶, 促进不同类型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凝块以及纤维蛋白原降解, 溶解动脉管腔内血栓, 发挥血管疏通作用, 促进脑组织血液循环的恢复, 有利于纠正缺氧缺血症状, 预防脑细胞坏死, 促进损伤神经组织修复。但目前关于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剂量仍存在争议, 有研究显示[6], 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发挥一次性冲击作用, 效果优于多次小剂量治疗, 但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容易引发出血, 不能长时间应用等, 用药过程需加强监测[7-10]。

本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常规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组织和清除自由基等治疗, 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腹部脐旁皮下注射, 尿激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显示:尿激酶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组治疗1、3、5 d和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5.51±1.61)、(9.62±1.21)、(7.51±1.61)、(6.12±0.12)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19.51±2.41)、(15.51±2.61)、(13.62±1.21)、(12.51±1.6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尿激酶组血液流变学性质(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临床效果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值得推广应用。

[1] 于鹏飞. 超早期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9, 30(2):46-47.

[2] 张春生, 金辉, 胡喜庆, 等. 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及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关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19(4):253-258.

[3] 闫喜格, 张淑娟, 路峰, 等.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术后早期抗凝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 13(11):1329-1331.

[4] 李润生.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8):159-160.

[5] 王知军. 研究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栓塞治疗中的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医学信息, 2016, 29(17):42-43.

[6] 张宁, 王振华, 王宽红. 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23):25-26.

[7] 高志虎, 刘瑞.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2(8):923-925.

[8] 王春晓.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吉林医学, 2013, 34(36):7654.

[9] 刘北向, 李迪, 罗龙峰. 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8):1263-1264.

[10] 曹长水, 焦宪军.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2(5):35-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3.053

121000 锦州市中心医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017-09-25]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