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浅析李东垣治疗胃痛思想

2017-01-15 04:42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9期
关键词:阴火李东垣升阳

邱 红 刘 宇

(重庆市中医院脾胃科,重庆 400000)

从《脾胃论》浅析李东垣治疗胃痛思想

邱 红 刘 宇

(重庆市中医院脾胃科,重庆 400000)

脾胃论;李东恒;胃痛

《脾胃论》是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脾胃病理论观点,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世医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故后世有“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元气论”、“热中论”、“升降浮沉论”等学术观点贯穿整个《脾胃论》,这些理论也被应用治疗胃脘痛,形成了李东垣应用“升阳益气”、“温阳益胃”、“升阳泻火”、“调畅升降”治疗胃脘痛的独特体系,现将其论述如下。

1 升阳益气法

元气者,真气也,异名而同类。李东垣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1]。”李东垣又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百病之所由生[1]。”元气亏虚,中气下溜,中州失于气血濡养,正所谓“不荣则痛”,故胃脘胀满疼痛,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此为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2]。”

《脾胃论》中升阳益气,补益脾胃的代表方剂有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李东垣对其用药有着经典的论述:“黄芪、甘草、人参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以和血脉,陈皮导气,人参又能益元气,升麻引胃气上腾,使复其本位,使足行春生之冷,柴胡引清气、少阳之气上升,白术除胃中热,脾气得升、下陷得举,诸症可解[1]。”李东垣善用黄芪、人参、白术以补益脾胃之气,以固护中州,又利用柴胡、升麻鼓舞清气上升,以防中气下溜之害,又用陈皮、当归行气和血,使其全方灵动而不呆滞,最终胃气得充,气血流通,清气上升,气机通畅,则胃痛得止。

临床上患者除了胃脘胀满虚痛外,患者往往表现形体消瘦,少气懒言,纳呆乏力,或郁郁烦热,西医检查常表现为胃下垂等症,而无其他器质性病变。

2 温阳益胃法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之所以能够腐熟水谷,全赖胃中阳气,所以无论外感寒邪,过服寒凉制品,还是内伤脾阳,中焦虚寒,均可出现胃脘痛。正如《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1]。”《脾胃论•草豆蔻丸》曰“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入反出,腹中常痛,及心胃痛,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泻而少秘,下气不绝,或肠鸣,此脾胃虚之极也[1]。”并称草豆蔻丸“此药主秋冬寒凉大复气之药也。”而《脾胃论•温胃汤》“专治服寒药多,致脾胃虚弱,胃脘痛[1]。”

因此,温胃汤、草豆蔻丸是李东垣治疗脾胃虚寒的代表方剂,是其温阳益胃法的体现,方中黄芪、人参、炙甘草补益脾胃之气;益智仁、白豆蔻、砂仁温胃理气,兼以化浊;血得寒则凝,干姜、姜黄温散寒凝,以止疼痛;陈皮、厚朴、当归理气和胃,活血止痛。

在临床上有胃脘疼痛,畏寒喜温喜按,腹胀,腹泻,甚至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舌质胖大,辨证为脾胃虚寒者均可参见上述方,再临证进行加减。应用温中散寒,甘温益气之法治疗虚寒性胃痛是东垣治胃特点之一。

3 升阳泻火法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创造了著名的“阴火论”,其曰:“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1]脾胃气虚,元气不足,火与元气不两立,则“心火”独炽,阴火乘其土位,致使胃液耗伤,胃使濡养而胃脘灼热隐痛。

故李东垣首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清胃散”、“安胃汤”等方剂,方中升麻、柴胡以升下陷之阳气,又能升发脾胃之清气,升阳以散火;《神农本草经》[3]指出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有大黄推陈致新之功,升麻主解百毒,所以二者更能升阳散火。黄芪、人参、炙甘草补益脾胃之气,使元气充沛;白芍、五味子、乌梅等酸甘化阴,以养胃阴,孙思邈云[4]:“五月常服五味子,是泻丙火,补庚大肠,益五脏之元气”;生地黄性甘、苦,味寒,用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可助生地黄清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泻火,以清胃热。诸药合用,使脾胃气虚得补,清阳得升,阴火得降,胃热自除,则胃痛自止。

可用于临床的胃脘部灼热疼痛,喜冷饮,烦热,口干,舌红苔少,辨证为胃热阴虚的患者,在临床上随症加减。

4 调畅升降法

内经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2]而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李东垣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指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1]。”又曰:“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1]。”脾的升清作用,使精微得以散布,胃得和降作用,保持着“胃实而肠虚”、“胃虚而肠实”的正常虚实交替,清阳自脾而升,浊阴由胃而降,升降均以脾胃为核心。一旦升降失常,中气壅滞,气机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生胃脘疼痛。

清代医家唐笠山评云:“尝考之脾胃莫详于东垣,求东垣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5]。”在治疗胃痛气机不通,调理脾胃升降时,要权衡升降多少缓急来遣方用药,对于元气不足,清阳不升为主的病证重在益气升阳,对于浊阴不降者,重在理气通降,对于二者兼之,则升清降浊同施。李东垣常用升麻、柴胡升发清阳,又用茯苓、泽泻、半夏通降浊阴。《脾胃论》中所论方剂,补中益气汤、升阳汤只升不降;升阳益胃汤升多降少;通幽汤、润肠丸降多升少;三黄丸则只降不升。临床胃脘痛可根据具体辨证施用。

临床上患者除了胃脘疼痛外,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胸闷,大便不畅,舌淡苔薄,脉弦等脾胃气滞证,遣方用药随证加减。

5 结 语

在《脾胃论》中,关于胃痛的内容散见于其对脾胃生理病理及其他病症治疗的条文中,虽其未明确指出“胃痛”二字,但我们也可从其用药及描述中进行总结。《脾胃论》是脾胃学说领域的著名专著,李东垣开创了“元气论”“升降论”等重要学说,把这些学说应用到胃痛病证,抓病机,求根本,可以为胃痛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1] 李东垣.脾胃论[M].张年顺,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 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王家葵,张瑞贤.神农本草经研究.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9.

[4] 吴静.浅析五味子在《脾胃论》中的运用[J].光明中医,2010,25(11):2128-2131.

[5] 袁立人,刘宏毅.从升麻柴胡的应用看东垣脾胃升降法[J].新中医,1982,14(7):4-7.

R256.3

A

1671-8194(2017)29-0198-02

猜你喜欢
阴火李东垣升阳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临证验案举隅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