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京应用化瘀通络类和止血类对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2017-01-15 12:15吕守礼王海涛通讯作者王洪京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8期
关键词:化瘀主治主任医师

黄 健 吕守礼 王海涛 通讯作者:王洪京

(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山东 滕州 277599)

王洪京应用化瘀通络类和止血类对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黄 健 吕守礼 王海涛 通讯作者:王洪京

(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山东 滕州 277599)

王洪京;化瘀通络药;止血药;对药;脾胃病

王洪京,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2015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王洪京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荣获“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等称号。从事临床工作33余年,擅长脾、胃、肝、胆疾病的治疗。笔者侍诊之余,将其应用化瘀通络类和止血类对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化瘀通络类对药

1.檀香、丹参:檀香味辛芳香,善入气分,行气宽中,醒脾开胃,散寒止痛,“行气中血滞”而兼能活血通络,《本草备要》称其:“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丹参苦平微寒,专入血分,外利关节而通脉络,内达脏腑而化瘀滞,具有宣通运行、祛滞生新、活血定痛之效。两药合伍,气血双调,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力强。临床用于瘀血阻络之胃痛。王洪京主任医师认为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病、血病易见,气滞血瘀,脉道不利,或胀或痛,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此对药取丹参饮之意,用治胸脘闷痛,对气滞血行不畅者尤宜。用量:檀香1.5~3 g,后下;丹参10~15 g。

2.莪术、白术:莪术行气破血消积;白术益气健脾。二者相伍,功专益气活血。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胃病属气虚血瘀者。王洪京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病,常有“久痛入络”“久病入络”之说,多因久病胃气耗伤、推动无力、血行瘀滞而致。另外,有学者认为,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病机乃气虚血瘀湿热,常采用益气活血清热法,可用二者相配为主药治疗,有较好的抗癌防变作用[1]。用量:莪术3~15 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白术10~15 g。

3.九香虫、五灵脂:九香虫咸温,理气止痛;五灵脂甘温,通利血脉,推陈致新,化癖止痛。二药合用,气行则血行,血畅则气顺,气血并治,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临床治疗气滞血瘀胃脘疼痛者。王洪京主任医师常用此药对治疗萎缩性胃炎属气滞血瘀者,经临床验证,取得较好疗效。用量:九香虫,水煎服,3~9 g;入丸、散,0.6~1.2 g。五灵脂5~10 g,包煎。

4.莪术、浙贝母、山慈菇: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浙贝母、山慈菇均可清热化痰,解毒散结。三药相伍,相得益彰,共奏化痰散结、活血解毒之功。王洪京主任医师认为此药对临床治疗疣状胃炎属中医痰、毒、瘀者为宜。用量:莪术3~15 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浙贝母3~9 g;山慈菇3~6 g。

5.川芎、当归:川芎辛温,辛散温通,可“旁通络脉”“上行头目”“中开郁结”,祛风行气,活血定痛;当归气辛性温,能行血,味甘补血。《景岳全书·本草正》载:“当归……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二药合用,行气活血,养血补血,散瘀止痛,气血兼顾。王洪京主任医师认为临床脾胃病属气血瘀滞者可选其为通治之方。用量:川芎3~10 g,当归6~12 g。

6.当归、太子参:当归味甘辛,性温润,活血补血,乃血中气药;太子参味甘性平,具有益气生津、补肺健脾之效,以清补见长。王洪京主任医师认为二药为伍,能益气、活血、生血,使胃气恢复,胃部血液畅行,有可能使萎缩的腺体逆转成正常的腺体。临床主治慢性胃炎见肠上皮化生、不典型性增生属气虚血瘀者。用量:当归6~12 g,太子参10~15 g。

7.蒲黄、五灵脂:蒲黄味甘性平,长于行血消瘀,且能止血;五灵脂甘温,活血散瘀。二药相伍,相得益彰,散瘀止痛、推陈出新之功益增。临床主治气血瘀阻诸种痛证,如胃脘痛、腹痛等。用量:蒲黄5~10 g;五灵脂5~10 g,煎汤内服。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蒲黄具有促凝血机制,对肠管有解痉和增强蠕动的双重作用,有消炎、消肿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吸收,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对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作用。五灵脂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胃泌素释放,减少胃酸分泌对胃黏膜的损害;调节胃黏膜血量,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并可缓解平滑肌痉挛。失笑散在胃肠疾病中的应用体现活血化瘀法可阻断胃黏膜因瘀所致的病变,能抗缺血、抗缺氧、恢复血运,促使组织修复再生,使炎症局限、吸收、愈合[2]。

8.全瓜蒌、红花、甘草:全瓜蒌利气散结宽胸,清涤肺胃痰热郁滞;红花祛瘀止痛;甘草益脾气,甘缓急迫。三药相伍,相辅相成,涤痰祛瘀,辛润通络,辛通中有甘缓,共奏祛瘀消痰、散结通络之功。临床主治痰瘀阻滞的胃脘痛、胁痛等证。用量:瓜蒌10~20 g,红花3~10 g,甘草5~10 g。

9.刀豆壳、瓦楞子:刀豆壳降气化痰,和中止呃;瓦楞子化顽痰,消瘀血,止痛。二药相伍,相辅相成,痰瘀并治,瘀化痰除,则结者可通、逆者可降。临床主治顽痰瘀血交阻导致的胃气不降之顽固性呃逆、呕吐、噎膈等证。王洪京主任医师临床善用二者配伍治疗食道肿块、贲门痉挛属痰瘀交阻有梗阻感者,有化痰瘀、消肿块、缓解平滑肌痉挛之作用。用量:刀豆壳9~15 g,瓦楞子10~15 g,打碎先煎。

止血类对药

1.黄芩、栀子: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栀子清热泻火,凉血除烦。两药相伍,寒能清,苦以泄,热淫于血分,用之则能凉血,热入血分,用之则能泻火,共奏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止血之功。临床主治胃火炽盛之吐血、便血。用量:黄芩3~9 g,栀子5~10 g。王洪京主任医师治疗胃火炽盛的吐血、便血者,二者常炒炭应用。

2.炮姜、大黄:炮姜温中止血,“守而不走”;大黄炒黑,入血分,清血分邪热,祛瘀止血。二药合伍,相反相成,一守一通,一温一寒,寒不伤阳,温不助热,共奏温中止血之功。临床主治虚寒性的消化道出血。用量:炮姜3~6 g,大黄1.5~3 g。

3.茜草、蒲黄:茜草苦寒,凉血止血,行血祛瘀,止血不留瘀,祛瘀不伤正;蒲黄甘平,收敛止血,活血祛瘀,止血不留瘀,又能祛瘀止痛。二药伍用,共奏凉血、活血、止血之功。临床主治血热或血热瘀滞所致的呕血、便血等血证。常用量:茜草3~9 g,蒲黄5~10 g。

4.代赭石、大黄:代赭石平肝镇逆气,凉血止血;大黄泄瘀热,凉血止血。二药合伍,清镇沉降,相得益彰,共奏平肝之火热、凉血化瘀、止血之功。临床主治肝火上冲所致的吐血、便血诸证。用量:代赭石10~15 g,打碎煎服;大黄3~10 g,后下煎服。

5.代赭石、茜草:代赭石入血,质重,镇降冲逆,对上逆之血证尤宜;茜草凉血、止血、消瘀,为止血不留瘀之佳品。二药合伍,相辅相成,冲逆得降,瘀血得化,上溢之血自止,止血不留瘀,共奏降逆、消瘀、止血之功。主治吐血、咯血等上逆血证。王洪京主任医师认为出血又恐败血内阻,消瘀之法又不可忘却,因此对于出血之证,善用二药合伍。用量:代赭石10~15 g,打碎煎服;蒲黄5~10 g。

6.白及、大黄: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大黄清泄血中瘀热,化瘀止血。二药合伍,相反相成,通涩兼施,清敛并施,共奏清热化瘀、收敛止血之功。临床主治胃中瘀热所致的呕血、便血之证。王洪京主任医师对于上消化道出血辨证属胃中瘀热者,常用二药各等份,研末冲服,临床效果显著。用量:白及3~10 g,大黄3~10 g,煎服后下。

[1]徐陆周.单兆伟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举隅[J].四川中医,2001,19(7):3-4.

[2]张晓明.失笑散在胃肠疾病中的运用体会[J].北京中医,1998,17(4):22-2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王洪京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5〕174号)

2016-10-17)

猜你喜欢
化瘀主治主任医师
同时服用多种药,不良反应如何避免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主要成分的配伍研究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郭朋主任医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
化瘀解毒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的临床观察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
养从口入,痒从身除
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
浅析涌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