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标准成绩”乱了方寸

2017-01-18 11:47胡立彪
大众标准化 2016年12期
关键词:高通话语权极化

胡立彪

不要被“标准成绩”乱了方寸

胡立彪

最近“华为”和“5G标准”是媒体上出镜率很高的热词。原因是不久前在美国里诺召开的一次有关电信技术方案讨论会上,华为等中国企业主推的极化码(Polar Code),获得领先于美国主推的LDPC码和法国主推的Turbo码的票数,成为5G eMBB场景在短码上的控制信道编码方案。这个在业内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的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国内媒体的狂欢。

对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取得成就进行大张旗鼓地报道,传播正能量,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有的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在尚未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也缺乏对通信技术知识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胡乱采写组稿发声,对事件添油加醋,夸大其辞,这样做就有问题了。比如有的报道标题中出现“5G标准中国定”“华为碾压高通拿下5G时代”等浮夸之词,在传达错误信息,引起公众误读的同时,也可能对相关企业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倒是作为事件“主角”的华为却相当低调,从公关到参会代表都保持缄默,不予置评。就连对外发布的新闻通报也只有不到500字,而且措辞也非常谦虚,一字未提华为在其中的功劳。其实,华为的“低调”并非只是一种不愿被关注的处事哲学,而是在准确判断现实处境的前提下提醒自己必须保持冷静的态度。针对许多媒体多有溢美的报道,华为方面回应称,“标准并不是我们牵头,也远远没有到主导这一步”。华为还担心,今后还要在许多方面对其他相关企业和组织进行谈判,未来的谈判过程恐将更加艰难,而国内一些媒体用不实之词抬高自家企业,贬损其他企业(比如使用“碾压”这样明显带有不友好色彩的词语),容易给中国企业树敌,加剧后续谈判困难。

实事求是讲,华为凭借在极化码(Polar Code)方面积累的专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高通在标准制定上的影响力,占得掌握5G领域话语权的先机,但仅凭此就说“5G标准中国定”,甚至妄言打败了对方,都毫无根据。要知道,这次会议证实极化码(Polar Code)在控制信道短码上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另外一个讨论结果也不容忽视,即数据信道的上行和下行短码方案依然是高通主导的LDPC,之前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会议上,LDPC还被选定为5G的长码编码方案。

这些都是移动通信的基础技术。控制信道传输控制信息,数据包小,但对可靠性要求高;而数据信道就是传数据的,是大包业务,速率要高,一般情况下这两种信道都需要不同的编码技术。通俗点讲就是,手机用数据信道传送APP等业务的流量,但是系统中有很多手机,这时候就需要基站通过控制信道告诉手机使用数据信道的方法方式,包括时间、频点、信号大小等。因此,在编码技术上,华为并未完全撼动高通的地位,它只是移动通信行业的一股新势力。

即使就极化码(Polar Code)拿到短码控制信道的编码方案这一事件本身看,也只能算是阶段性的胜利。虽然现在极化码(Polar Code)已经被认可了,但是还没有正式被写到5G标准中。因为5G的标准现在仍处于研究阶段。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在制定标准的时候永远有两个阶段——研究项目阶段和工作项目阶段。目前3GPP的标准制定尚处于研究项目阶段,具体的实施过程要在2017年3月份之后才开始决定。据此,业内人士打了个比方:如果把5G标准比做一个人的早点菜单,2017年3月份之前只能定下早餐是喝咖啡还是喝茶,至于说咖啡是卡布奇诺还是蓝山(或者茶是毛峰还是龙井),需要到2018年乃至2019年才能确定。可以说,利益的博弈仍在进行之中,真正的战场还在后面。

当然,虽然华为主推的极化码(Polar Code)获得认可,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在与通信科技巨头们的竞争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件事对中国通信业发展而言,却具有“一大步”的意义。我们知道,在通信行业占据通信行业金字塔顶尖的不是设备制造能力和商用能力,而是标准。一个国家在通信标准中有了话语权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在全球通信行业中拥有了话语权以及产业链先发优势。目前中国企业在极化码(Polar Code)技术上实现突破,就相当于拿到了一张通往全球更广阔发展市场的船票。

但无论未来怎样发展,靠真实力赢取标准话语权这一点不会变。像一些媒体那样玩虚的,见一点成绩就吹是不行的。幸亏我们的企业没有迷失,能够像华为这样勇于创新而又低调务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猜你喜欢
高通话语权极化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高通、苹果专利案新进展:苹果拒绝与高通和解
历史转折后的高通前执行董事长
《福布斯》欧盟罚高通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