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为例

2017-01-19 00:57彭丽花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跨膜细胞膜生理学

彭丽花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湖南 永州 425100)

微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为例

彭丽花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湖南 永州 425100)

目的:探讨微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为寻找适合高职医学生的教学方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生理学“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为例,设计制作微课并予以实施。采用章节测试考核和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的方法,对教学和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微课教学的班级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级(P<0.05)。结论:微课可以使抽象的生理学内容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生理学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其内容与后续课程密切相关,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抽象、难以理解。随着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高职化,生理学课时被大幅度压缩,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改变教学思路、转变现行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生理学教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11年“微课”概念被国内提出以来,因为其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被广泛认可,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创造了便捷条件[1]。本文以生理学内容中较为抽象的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为例,将微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1.1 确定微课的类型

微课(Microlecture)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支持多种学习的新型在线网络资源[2]。目前,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微课可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等11类[3],根据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的内容特点,本文将微课的类型确定为以教师语言传递为主的启发类。

1.2 设计微课导入技巧

本节以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进行导入,在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胞外物质要入胞,胞内物质要出胞,提出问题:“那么物质是以何种方式进出细胞的呢?”紧接着启发学生“要了解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首先就要先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因为结构决定功能”,由此引出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再启发学生“细胞的结构是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那么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是否可以自由通过呢?这就是第一种形式的转运—“单纯扩散”,讲完单纯扩散,启发“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可以单纯扩散,那么我们体内那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怎么通过细胞膜呢?结合前面结构中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蛋白质的帮助下,非脂溶性的物质可以通过,这就是“易化扩散”,讲完易化扩散,再启发,“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转运的都是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转至低浓度的一侧,那么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转向高浓度一侧呢?这就是第三种形式的转运—“主动转运”,讲完主动转运再启发:“前面三种形式的转运都是转运小分子物质,那么体内大分子的物质进出细胞又是以何种形式呢?这就是第四种形式的转运——入胞和出胞,这样,通过层层启发,层层递进,每一种转运形式都按照定义、转运的物质、转运的特点为顺序,条理清楚,帮学生理顺了思路。

1.3 微课制作技巧

微课不同于传统教学视频的显著特征是“微”,微视频一般时长5-10 min,最长不超过20 min[4],这样视频容量小,方便学生下载,可通过手机随时观看,有利于解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问题。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传统理论课堂的学生为2学时,我们把这一节设计为5个微课,即细胞膜的结构及每种转运形式各一个微课,平均一个约15 min,每个微课的结尾都是下节课的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制作微课之前先制作好PPT,搜集相关素材,每种转运形式都配以形象的动画,可生动形象地进行讲解。微课视频讲解结束后,布置思考题,以便使学生对本节微课学习内容有思考及时检测学习效果。用Camtasia studio 6.0 即可完成微课制作。

2 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及学习效果分析

2.1 实验方法

受总学时数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既才有教师授课教学又有微课教学,受师资人数的限制,教师在课后亦无时间和精力进行个别辅导。我们以2015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实验对象,1-2班为传统组,3-4班为实验组,学生分班为随机,入学成绩无显著差异。在传统组我们按原来方式课堂教学,微课组课堂教学相同,区别是把微课传至教师的大学城空间,要求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看,并且课后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

2.2 测试成绩比较

将两个组的学生成绩统计分析,按从高到低排序,按成绩按五个分数段统计,分布图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验组(传统组)的学生5个成绩段比例分别为≤59分1%(4%),60-69分19%(24%),70-79分27%(43%),80-89分37%(24%),≥90分15%(6%)。实验组优秀成绩者多,80、90分以上的学生明显多于传统组,不及格和低分学生明显少于传统组,可见微课结合传统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图1 学生成绩分布统计图

2.3 调查问卷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结束和测试完成后,为了解学生对微课结合传统教学的意见,我们向实施了微课教学的班级发放了调查问卷28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76份。调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3.1 学生对微课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的学生在老师介绍微课之前知道微课,看过微课,从来没听过微课的高达76%,还有11%的学生知道微课,但从来没看过。可见,高中阶段教学应用微课的甚少,微课在高职院校也才刚刚起步,普及和推广还需一定过程。

2.3.2 学生对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条件

微课是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教学形式,需要网络环境,对移动终端设备也有一定要求。随着近年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网络覆盖,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支持[5]。作者对学生是否有电脑或智能手机并使用其用于微课学习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98%的学生有智能手机或电脑,26%的学生既有电脑又有智能手机,只有2%的学生既无电脑也无智能手机。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具备开展微课教学的终端设备。老师在制作好微课后,可将微课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空间,但因为生理学课程在一年制新生中开课,学生对大学城的使用尚不熟悉,所以也可传至班级QQ群或老师指定的网址。

问卷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同微课的教学形式,并且认为微课可以帮助提高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和掌握知识,且高分考生都是认同微课的学生,同时学生也明确表示,传统课堂老师的点拨讲解必不可少,有微课先预习或课后再结合老师的讲解看微课学习效果更好。15%的学生喜欢传统课堂教学,其原因为感觉自己看微课无法和教材对接,面对面听老师上课感觉心里踏实,且坦诚地表示,没有老师的督促缺乏自觉性,微课要消耗流量,增加经济负担。只有3%的学生表示只需微课教学,原因是微课教学形式灵活。

2.3.3 微课应用于教学的建议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完毕后,我们组织考试成绩优秀且认同微课教学的学生

进行了座谈,同学们提出了一些较好的意见和建议:①开学后课程紧,时间紧,可以在开课之前的假期或上课之前至少一周将微课上传,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②校园网络覆盖要有保证,提升学校网络速度以保证微课播放流畅,以确保学习顺利进行。③鉴于高职院校中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老师必须规定学生视频观看时间与次数,作业的提交次数,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有利于提高微课使用率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3 结论与展望

以上客观的评价证实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认可度较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前预习—教师教授—课后复习”的直线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来源主要依靠教材文字和教师上课解释,而在教育技术手段空前发展的今天,微课可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使学习资源丰富多样,使学习内容可视化,简单、生动、高效[6],学生通过移动APP随时随地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法的对学生的限制,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与此同时,老师也要更清醒地看到,这个时代对老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但要会制作微课,而且还要在制作微课上花心思,让制作的微课能吸引学生的眼球[7],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之后,必须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学生对微课的评价,对那些点击率低的微课,必须及时调整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不断进行修正,提高微课质量,使微课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作用[8]。

1 胡铁生,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24(2): 5-13.

2 苏小冰,管钰琪,钱冬明. 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 (7): 94-99.

3 赵小萌. 巧用“微课”打造高校信息技术课堂[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 3(13): 255-256.

4 李育娴,张介平,秦颖,等. 微课在高等医学中的应用和体会[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5, 35(10): 1443-1446.

5 吴起清. 微课在临床高职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5, 37(3): 160-162.

6 李旭伟,郑倩,刘华,等. 微课在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6, 38(2): 124-126.

7 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 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 远程教育杂志, 2014, (6): 24-32.

8 晋春,王敏,许琳莉. 高校课程化微课视频的设计与实施[J]. 现代教育技术, 2016, 26(3): 66-72.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in physiology teaching——as an example with “cell membrane transport through membrane material”

Peng Li-Hua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unan Yongzhou 425100)

彭丽花,副教授,主要从事呼吸生理学教学与科研,Email:plh.1979@163.com。

2016-9-24)

猜你喜欢
跨膜细胞膜生理学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西湖大学:首次实现跨膜孔蛋白的精确从头设计
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体对血压及血管功能的影响
跨膜运输,孰是孰非?
皮肤磨削术联合表皮细胞膜片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宫永宽:给生物医用材料穿上仿细胞膜外衣
香芹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