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举措推进绿色发展

2017-01-23 17:23李文勇
重庆行政 2016年6期
关键词:镇街绿色生态

李文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有两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一是城市扩张与生态宜居之间的矛盾;二是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两组矛盾,重庆市璧山区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部署,结合实际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较快发展与生态同步优化。“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6.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3.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2%,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0.1%。璧山区相继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等10多张国字号“名片”。

一、理念革新,统筹推进

(一)树立“深绿城市”战略取向。根据相关理论,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践,将城市发展路径分为“浅绿、中绿、深绿”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浅绿城市=景观化城市”;第二阶段,即“中绿城市=浅绿城市+环境保护”;第三阶段,即“深绿城市=中绿城市+低碳生活+循环经济”。目前,璧山正处于由“中绿”到“深绿”发展的时期。

(二)科学规划落实绿色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首先是规划统筹,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继昆山、东莞之后全国第三个全域空间发展规划,实现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四规叠合”;其次是功能错位,将全区划分为璧中城市区、璧南生态区、璧西生态区、璧北生态区“四个功能区”,分别赋予不同的发展任务,但首要任务都包含“生态”,促使镇街实现新一轮绿色发展。

(三)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城市是经济、文化、产业、人口的集聚区,我们作为龙头进行打造。以“绿岛新区”为载体,以“绿城、水城、古城”为主要手段。在“绿城”建设上,大力推进立体绿化,坚持沿道路退让10至40米用于绿化,建成30个公园、20个广场,城市园林绿化面积16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9%,人均公园绿地27平方米,注重生物多样化,城市植物品种达到2600余种;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倡导市民低碳出行。在“水城”建设上,以“海绵城市”试点为抓手,建设“一河三湖九湿地”,城区水域面积占比达到9%;新区全部布局中水管网,城区道路清洁、绿化全部使用中水,每年中水回用量达到38.2万吨。在“古城”建设上,恢复建设仿古建筑60万平方米,梳理再现城市文脉,彰显文化内涵。此外,全面推进生态镇街、生态村(社)创建,提升村镇生态环境质量,全区100%的镇街、50%的村(社区)达到市级生态镇街、生态村(社区)创建标准,80%的镇街达到国家级生态镇街创建标准,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街1个,市级生态镇街12个,市级生态村(社区)61个。

二、产业升级,发展转型

(一)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在璧北规划建设10万亩蔬菜基地,在璧南规划建设10万亩苗木基地,在璧西规划建设5万亩果木基地建设,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44.4%。大力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科技部全国首批农业“星创天地”试点,新增一大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积极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加快发展“道口经济”,培育“周末经济”,打造“金色郊区”。

(二)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工业主导产业从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和制鞋业等传统产业,成功调整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并逐步向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大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按照“绿色、环保、低碳”标准,对已建成的16平方公里国家级高新区不断优化,高新区产值达到千亿级,工业企业322家,产值达到750亿元。坚持“生态+”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注重产城融合,按照“20分钟步行半径”布局高新区生活服务设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R&D(研究与开发)占GDP比重达到2.9%,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5%。创新“3+3+N”招商引资模式,着力引进关联性强、成长性强、影响性强的项目,对能耗过高或有环境污染的项目实行“零容忍”。

(三)推动服务业绿色转型。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同步推进,围绕“全域景观城市”,打造150万平方米环秀湖商圈。完善人一生中各个重要节点的高标准服务体系,建设“孩子出生、幼儿园、小学、中学、职教、就业、居住、看病、购物、娱乐、健身、养老、殡葬”等一批精准服务项目,建成新加坡伊顿国际幼教基地,璧山中学建成投用,打造2个“三甲医院”,翰林庄养生文化村、重医附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公益性公墓等项目有序推进。出台金融业扶持措施,打造“郊区金融街”;大力发展旅游业,策划实施一批优质项目,努力打造“重庆郊区旅游优秀目的地”。

三、铁腕治理,攻坚克难

(一)铁腕治理河流污染。针对璧南河污染治理,创立“河段长、河段督导长、河段义务监督员”制度,将河流主支河道划分为若干河段,每个河段由一个区级部门担任河段长单位,区级领导担任河段督导长,遴选1~5名义务监督员,37名区级领导、68个部门、9个镇街全部“赶下河”。采取“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治污路径,依法关停、取缔各类污染源1063个,关闭工业污染企业503家,清淤清漂13万立方米,璧南河水质从劣Ⅴ类稳定修复到近Ⅲ类。以璧南河治理为模板,对境内剩余河流全部成功治理。

(二)清理整治闲置土地。抓住土地督察、规范建设用地秩序的契机,采取动工一批、完善一批、收回一批、置换一批等的方式,对全区供应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实时监管,收回违规闲置建设用地4680亩,2015年璧山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运用经济法则促进土地集约使用,规定城市商住用地以1个容积率100万元的地价进行约束,由地价委员会根据市场供需关系严格程序进行控制;严格入园企业建设标准,入园笔电配套企业建筑容积率不低于1.2,非电子企业厂房容积率不低于1.0,每亩土地的投入强度不少于550万元、产出强度不少于1000万元、产生税收不少于15万元。

(三)深化城乡环境整治。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区道路全部“白改黑”,封闭围墙全部改造为通透式,广告牌全部拆除,线缆“蜘蛛网”基本入地,实现城市“脏乱差”向“净亮美”蜕变。开展“村镇环境整治”,实施102个行政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所有场镇、自然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全覆盖,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7.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94%。深入开展环保“五大行动”、“四清四治”,在全市率先“试水”环保物联网,升级实施智慧环保工程,提升辖区环境监管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6天,城区噪声达标区全覆盖,单位GDP能耗降低5%。

四、创新机制,强化约束

(一)建立保护修复机制。把尊重自然、遵循规律融入绿色发展的管理细节。因形就势建设,工程项目严禁挖山填湖、挖坡填溪,保护山体水系,合理布局生态湿地修复生态;每年新建或改造2至5座水库,兼顾拦蓄降雨与防洪,城市防洪标准由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因地制宜绿化,统筹屋顶、阳台、地面,兼顾道路、水系、山野,全面进行立体绿化,将城市绿色向空中蔓延;主要使用本土树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合理搭配进行堆栽,控制使用农药化肥,保护野生动物,修复完善城乡生态链条。

(二)建立财力反哺机制。探索区域内生态补偿,设立纵横两项机制:纵向上区财政设置镇街最低财力保障线,达到2000万元,财政供养人员人均最低财力提高到12万元;横向上建立镇街结对帮扶制度,根据镇街财力排名情况,由财力较强的街道拿出一定比例帮扶财力较弱的镇。

(三)建立考核惩处机制。“四个功能区域”分类考核,城市区、生态区考核各有侧重。开展涉水污染普查,镇街凡漏报或引进一户污染企业,扣减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落实“环保负面清单”制度,强化重点行业环境准入标准,凡负面清单禁止类项目,一律不得准入,落实情况纳入该单位年度考核。

(四)建立执法问责机制。依法提起全市首例环保公益诉讼,成功办理全市第一起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推行联合执法,环保、国土、工商、市政、安监等整合执法力量,落实绿色发展要求。区环境监察支队下属3个执法队驻制璧南、璧北、璧西三个片区,每个镇街设立环境监察中队,保障生态文明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推动污染源整治转入法制化轨道。

作 者: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镇街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补齐能力 短板打通安全管理“神经末梢”——连云港市大力提升镇街安全生产管控能力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蓬莱市人大:“三抓”实现镇街人大工作全面提升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完善镇街财政体制“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