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决主城民生主阵地中的突出问题

2017-01-23 13:32王世国
重庆行政 2016年6期
关键词:主城居民社区

王世国

据调查,主城民生主阵地中民生改善问题最多、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主要是征地征收拆迁安置区和改制企业老旧居住区(以下简称“两区”)。除公租房小区外,主城区内90%以上的低保户及低收入人群都居住在“两区”内。精准找出“两区”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及时、有效加以解决,不仅关乎最紧迫、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需求,而且是重庆市主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坎”。

一、主城民生主阵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两区”规划配套先天不足,房屋设施破损老化严重

首先,规划配套缺失。纵观主城各地的“两区”配套,除学校、医院、商场等大型外部配套普遍缺失外,其内部的幼儿园、生活超市、社区用房、物业管理用房、车库、公厕等都普遍存在规划配套不到位的现象,有的老旧小区甚至缺失消防通道。其次,房屋质量欠缺。主要表现在消防设备老化及缺失、地基沉降受损、墙面脱落渗漏、屋顶开裂漏水等,因防漏而出现的屋顶违章搭建更是屡见不鲜。再次,市政绿化破损。“两区”内的道路多数还是混凝土路面,甚至“三合土”路面,坑洼不平;多数排污排水管网因管径过小而极易堵塞;公共照明年久失修;绿化破坏严重,“林下养殖”突出。最后,物管主体扭曲。因为“两区”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导致物业管理不具备市场化运营的基本设施条件,往往只能由政府兜底物管,专项补贴。长此以往,不仅会恶化物业费用收缴环境,而且还会引发相邻社区攀比,让政府背上“无限责任”。

(二)“两区”居民就业难为难成,帮扶政策针对性不够强

困难群体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而主城“两区”居民的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和集中。主要表现在:一是难为的问题。征地征收安置人员因短期内有补偿安置余款“在握”,改制企业员工也有一次性“买断费”“在手”,一时半会儿不愁吃穿,导致他们不急于就业,甚至不想就业,在择业时放不下国企员工、主城市民的身份去择业就业。二是难成的问题。“两区”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多数没有一技之长,缺乏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使之拿不起高技能的活,往往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三是难帮的问题。虽然重庆市出台了多项创业就业帮扶措施及帮扶政策,但针对“两区”而言,尚需进一步细化落地。例如:就业信息不够及时、全面传递到“两区”,“两区”居民就业渠道不够畅通,针对“两区”居民开展的分类培训、实用培训不多,创业就业的优抚政策还十分有限,不具吸引力,特别是低保群体中还普遍存在“上班干活不如在家吃低保”的“等靠要”观念。

(三)“两区”不良效应多方叠加,治安维稳压力日益增加

一是自闭效应增加了治安维稳压力。“两区”居民多数是低收入人群,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对比反差,往往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不经意就会在自己与中高端社区之间筑起一道墙,把自己孤立起来。久而久之,这种“自闭”及“自卑”就会转化成对社会、对政府的不满。二是沉淀效应增加了治安维稳压力。部分人群随着自身经济条件的好转,不断流出“两区”居住,其空置房因成本低又会不断吸纳低收入人群入住。同时,因“两区”内空置房较多,往往成为司法强拆和无房户的临时过渡安置点,不仅沉淀大量低收入人群,而且沉淀大量重点信访人员。这样的居住区,一有风吹草动,必然草木皆兵,哪怕是正常的停水、停电,上街堵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治安维稳压力可想而知。三是破窗效应增加了治安维稳压力。据调查统计,“两区”往往是主城各区刑满释放人员、涉稳重点人员等“问题人群”的聚居地,“庸懒散”等不良习性的集中区。“破窗效应”不仅导致“问题人群”难以自善其身,而且极易“传染”他人,“信访不信法”、“闹而优则仕”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治理洼地自然形成。

(四)“两区”人文建设给力不足,居民幸福指数难以提高

一是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匮乏。低收入人群及其他各类特殊人群的长期聚集,各方面因素导致他们自我发展的劲头不足,不为“文化差”、“靠救济”难过,反而满足于拿低保、等补贴,甚至以小吃、小喝、小赌为乐,过上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日子。二是诚信友善的社会圈欠缺。文化素养、经济条件决定了“两区”居民失信他人、不善待亲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借钱跑路、将老人丢养老院不管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人处事的友善准则欠缺。三是互帮互助的邻里情不浓。这既是城市中的“通病”,又是“两区”内的热病。“两区”居民组成的多元化及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不熟悉,交往少,“隔门如隔山”的情况尤为突出,导致互帮互助的人文情怀不浓。

二、解决主城民生主阵地中突出问题的建议

征地征收拆迁安置房由政府主导建成,改制企业老旧居住区由政府接管,再加上“两区”人群构成的特殊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级政府理应将上述问题扛在肩上,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完善配套,改修并进,让“两区”居民安居

一是完善公共配套,让“两区”居民居有所依。要根据现有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尽快落地“两区”周边的学校、医院、商场等大型外部配套;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因需添建的原则,在其内部建设幼儿园、生活超市、社区用房、物业管理用房、车库、公厕以及电梯等,坚决打通消防通道,修复消防设施。二是改造修缮房屋,让“两区”居民居有所安。对“两区”房屋进行一次全覆盖质检,对无法满足结构安全的房屋坚决实施拆迁改造,对使用功能存在问题的房屋尽快实施修缮。针对“两区”屋顶开裂漏水、违章搭建盛行的情况,可主推“平改坡”工程,达到既治漏又治违,同时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三是综合整治环境,让“两区”居民居有所享。对“两区”内道路全部实施“白改黑”工程,规范建设人行道、公共照明、大门及各单元楼门禁,全面整改雨污排水管网,坚决取缔小区“林下养殖”,建设小区游园,绿化美化小区环境。四是规范物业管理,让“两区”居民居有所责。在完善上述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使其满足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物业管理市场化,让居民承担应有的物业自治管理责任,彻底改变“无限责任”政府的现状。

(二)加强帮扶,联动政策,让“两区”居民乐业

如何让“两区”居民乐业?借鉴江北区石马河街道(“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在就业工作中的一些做法,特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整合现有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构建“上达部门,下至社区”的“两区”居民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各类就业信息的全面、及时发布。坚持把就业招聘会开进“两区”,并作为居民择业的主要平台,同时在招聘会的定位、内容、成效上下功夫,办实各个时期、层次的招聘会,贯通就业之门。二是完善就业培训。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用工需求,着力提升“两区”居民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常态化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服务,定期定点举办家政服务、水电用工等特色培训,夯实就业之基。三是加强就业扶持。进一步加大就业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力度;切实降低个人缴纳社会保险的金额和比例,提高个人实得收入;进一步简政,为创业、就业者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服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努力安置“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四是实现政策联动。扩大就业接口,促进低保就业联动,强力推行“就业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一律不得吃低保”的政策,强制扭转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不就业、不创业、安享低保的社会现状,转变低保“养懒汉”的不良社会风气。

(三)完善机制,狠抓治理,让“两区”居民居安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不断树立法治意识。紧紧围绕“两区”居民关心、关注的问题,针对“两区”现状情况,常态化开展“以案说法”、“警民恳谈会”、“庭审进社区”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对“锋锐式办案”等不法行为的处理情况,要广而告之,家喻户晓,用典型案例引导群众学法遵法守法用法,让不法之徒更具“震慑感”,让广大群众更有“安全感”。二是完善信访机制,坚决打击不法行为。一方面,要从制度上厘清信访工作边界,把不适用信访解决、不属于信访范畴的事项坚决“请出去”,逐步弱化非法诉求效果。另一方面,对群众合理诉求解决到位、对无理诉求教育疏导到位、对生活困难帮扶到位,对信访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依法打击、处理到位,修补“破窗”。三是强化公平正义,坚持依法解决问题。要不断强化法律的客观实用性、庄重威严性,真正做到有诉必应、有案必立,凸显法治的公平正义。要关闭“非政策”解决问题的渠道,同时为敢于依法、依政策办事的“不怕事”干部(法官)建立澄清保护制度。总之,要以是否影响他人权益及公众权益来衡量各类活动的规范性,只有对一切不规范行为说“不”,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公正。

(四)注重引导,人文关怀,让“两区”居民幸福

针对“两区”居民人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江北区石马河街道以及沙坪坝区西永街道、曾家镇的经验,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工作。首先,要以健康的价值引领人。要深入“两区”积极宣传周明华“中国好人”等道德楷模,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真人真事来解说、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引导居民积极向上,恪守诚实守信的准则,学会谦敬礼让,努力营造诚信友善的社区环境。其次,要以丰富的文化熏陶人。要充分依托街镇综合文化站、百姓大舞台、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平台,深入“两区”广泛开展“百姓论坛”、“民生实事行”、“中国梦”解读以及“社区健康直通车”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要精心打造“社区书屋”、“文明行动志愿者”等文化品牌和社区兴趣小组,积极倡导大众参与,引领健康文化。最后,要以“主人翁”意识规劝人。将广大居民充分吸进社区或小区“管理层”中,大力培养居民“主人翁”意识,建立互帮互助、共管共治的协同自治模式,不仅做到社区无“生人”,增进邻里情,而且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意识。

作 者:重庆市江北区石马河街道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主城居民社区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十三五”时期重庆主城拟打通170条“断头路”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公租房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以重庆主城9区为例
1/4居民睡眠“不及格”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2010年重庆主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