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科学素质的多维解析及提升路径

2017-01-23 13:33郑中华
重庆行政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普素质科学

郑中华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作用

在科学技术全面渗透并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当今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发展基础。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

中国科协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2049计划)》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作用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为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自觉行动。中央提出2020年要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除了硬件条件外,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其创造活力的发挥是关键所在。要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创新队伍,离不开农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是水与舟的关系。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取决于领导干部和当事人的科学素养水平。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科学素质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科学素质普遍不高,从而使得科学思想滞后,信奉迷信者依然存在,科学判断力较弱,信谣传谣者时有发生,科学鉴别力不强,上当受骗者屡见不鲜,科学认知力滞后,乱用食药者较为普遍,科学知识相对薄弱,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处理矛盾时问题重重。

(一)科学思想滞后,信奉迷信者依然存在

封建迷信依然顽固,其中一部分迷信者以追求对健康吉利、善良美好为目的。但也有部分农民迷信其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生产生活和社会风气。表现为:有病不吃药,不就医,找巫医做法,上祖坟烧香,求上苍保佑;凡升学、就业、埋坟、起名、修造、嫁娶等事,基本都要请算命先生、风水大师或和尚道士掐算做法,因此,不法分子坑蒙拐骗有了可乘之机。此外,封建迷信思想通过网页、QQ、微信、短信等新媒体变异传播,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负面影响更加严重,迷信者因此心理消极、思想守旧、行为懒散,对新发现、新技术、新方式、新品种不感兴趣、不愿接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素质提升。

(二)科学判断力较弱,信谣传谣者时有发生

认识事物不尊重客观事实、基本规律,不相信科学计算、理性推理,习惯于尊重他人意志和个人兴趣,听信谣言,以讹传讹,且极少数人一听就信,一信就传。近年来,一些县市、乡镇在建设火葬场、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过程中的各项指标都已合格,但一些人听说污染水源、影响风水,不加判断,便集体上访闹访,致使一些项目陷入“一闹就停”的尴尬局面。如某县火葬场仅运行了十几天,就被村民打砸毁坏,被迫关闭。此外,谎言谣言、不实消息充斥网络,每天在QQ、网页、微信圈发布的各种“不靠谱”信息就达30~40万条,而农民群体最易上当受骗,并成为了信谣传谣的重要力量。

(三)科学鉴别力不强,上当受骗者屡见不鲜

缺乏对商品真假、现象真伪的科学辨别能力,不认识防伪标识,不懂得科学鉴别,偏远农村成为了假冒伪劣商品的销售地、歪理邪说的集散地和坑蒙拐骗的重灾区。每年政府执法部门查处的大量洗漱用品、副食烟酒、种子药品等假冒伪劣商品大都来自农村,这些商品轻则毫无用处,重则伤及农民生命。不法分子利用吹捧哄骗、魔术技巧、现代媒体、抛小便宜等手段在农村骗财骗物,通过认干亲、夸风水、看手相、淘古董等手段哄骗推销;通过捆绑销售、赠送礼品、歪理邪说等方法,发送中奖优惠、办证贷款、考试招工等诈骗信息、木马病毒,骗财、骗物、骗色。每年恩施州公安系统接到或破获的这类案件不下100起,这些受害者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多数案件涉案金额逾百万元。

(四)科学认知力滞后,乱用食药者较为普遍

因科学认知素质不够,乱用食药,造成中毒、患病的现象频频发生。表现为试探性食用,改药品剂量、乱搭配处方,过量误食;如采食有毒野生菌,或混食多种野生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少数农民把农药和食药混放,把农药误当白酒喝、把兽药误当人药吃。据统计,州中心医院每年接诊误喝百草枯等农药的病人达50例左右。超过50%的农村个体经营户把生活用品、农药混放在同一货架上售卖,常常卖完农药卖食品、生活用品。

(五)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处理矛盾时问题重重

由于科学素质不高,不能用科学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导致的非法上访、打架斗殴、蜚短流长、家庭暴力等一些社会、家庭矛盾。遍查信访积案,法律知识和科学素质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上访者缺乏对矛盾发展的科学研判、对政策法律的准确把握,一味感情用事、意气用事,常年上访、闹访、非访,最后造成个人身心、亲朋邻里、政府部门多方疲惫,家庭财物、生产生活和亲情友情均遭损失,得到少许利益,便产生更大欲望,毫无顾忌、恶性循环。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科学素质低下的原因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科学素质低下的原因表现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导致农民思维局限,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造成农民素质不高,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制约农民素质整体提升,基层领导重视不够导致农村科普松散无力,科普教育活动零散促使科普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一)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导致农民思维局限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要么人云亦云,要么夜郎自大,要么任劳任怨,要么破罐破摔。有人认为“人命天注定”、“天要生人,必要养人”,个人努力逃不出命运的掌控;有人夜郎自大,小富即安,目光短浅,不思进取,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有人“等、靠、要”思想严重,等时来运转,等政策帮忙,等社会救济,等后人出息;有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东奔西跑,卖力赚钱,不创新,不学技,认命吃苦,终其一生,这些都是一些农民固有的局限性。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造成农民素质不高

经济发展相对靠前的地区,信息畅通、人流繁多,思想多元、意识领先,学习便捷、交流充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更加突显,农民的科学素质提升更加有效,科学素质水平更高一些。经济基础为科技的购买和培训,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相对富裕一些的农民更有实力接受先进的科技,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由于恩施州目前经济相对落后,从而形成了农民科学素质普遍低于东部地区、低于江汉平原的农民,偏远山区农民科学素质低于州内城镇郊区、交通干线两边农民的现状。

(三)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制约农民素质整体提升

打工潮、移民潮、升学潮带来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民结构断代,“空心村庄”、“空巢家庭”增多,“农二代”、“农三代”通过务工、升学、移民进入城镇。走访排查,有86.6%青壮农民外出务工,老人儿童长期留守农村,尊重科学的氛围不浓厚,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不高,传帮带的条件不够。涉农科普人才奇缺,技能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有限,科普培训、辐射带动严重不足;没有进城定居的“农二代”缺乏条件和动力学习农业生产知识技术,成了新一代有文化、无技术“农盲”,他们正在成为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镇、梦想在远方的特殊一代,直接影响留守农民及其子女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四)基层领导重视不够导致农村科普松散无力

科学素质工作是一项软工作,重要但不紧迫,缺乏优劣衡量标准,做一时不见其增,废一时不见其损,导致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力度不够。一方面政府的全部精力都用于涉及年度考核一票否决的工作,无暇顾及科学素质工作,每天为完成各项硬指标疲于奔命,缺人力、缺财力、却精力抓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另一方面,科普经费总体投入不足,广大农村更显薄弱,能用到农民科普教育上的经费微乎其微;乡镇站所人员年龄老化,待遇不高,动力不足,不能为农民提供充分的科技服务。

(五)科普教育活动零散促使科普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涉农科普教育活动数量有限、形式零散、力度疲软、效果欠佳,碎片化开展,不能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求。每年各级各部门开展的涉农科普活动还不能覆盖各乡镇,部分偏远山区农民一生都没接受过正规的科普教育。所开展的活动,大多时间短暂,3小时内要完成领导讲话、发放资料、现场讲座、文艺汇演等多个程序,形式走马观花,效果浅尝辄止,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长效性。

四、“五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路径

(一)着力政府高度重视,整体把控推进科普工作

提升农民科学素质,首要是政府高度重视,整体把控加大力度推进科普工作。一是要将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政府规划,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二是要将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基层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整体方案。三是要定期召开基层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出席的科学素质专题工作会议或者科学素质工作党政联席会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动科学素质纲要深入实施。四是要把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体系、奖惩体系,推动上、下级政府签署“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共建协议,切实抓好共建机制深入落实,推动共建目标实现。五是充分发挥各级科协作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充分调动各牵头部门和成员单位开展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各成员单位工作例会、信息报送等规章制度,形成齐抓共管、同抓落实的工作合力。

(二)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民科学素质活力

大力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结合科协实际,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加快推进科协工作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和形式创新,以创新精神着力解决基层科协组织薄弱、活力不足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二是要建立稳定增长的农村科普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科普专项经费的财政投入,加大资源倾斜,实现科普公平普惠;三是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科普事业,形成多元化的科普投入机制,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满足农民的科技个性化需求,适应恩施州山区特色。

(三)着力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科学传播渠道多元化

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形式下要加强互联网思维,推动农民素质科学传播渠道多元化。一是紧扣“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要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互联网+”模式,全力打造“乡村科普”品牌,丰富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手段和内容。二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普网站的作用,加强与电视台、广播电台、大众传媒机构、互联网企业等专业机购,多进村寨放坝坝电影及移动服务运营商合作,运用广播、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形式开展科学传播,将科普游戏、科普移动电影等优质科普内容作为公益性的增值服务提供给农民。

(四)着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民科学素质提升

强化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要充分发挥人才的成长服务计划和引领驱动作用,不断加强农村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协干部队伍建设。一要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成长服务计划,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精心打造青年科技奖,培养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二要大力加强农村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农村科技推广组织的科普带头人为主体的实用人才库,进一步提升科技传播人员、基层科普服务站工作人员和乡村科普宣传员等专职队伍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三要大力加强科协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举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担任科协领导班子成员,真正建设一支想为农民干事、能为农民干事、会为农民干事的科协干部队伍。四是建立“大学生村官”科普智库,通过大学生村官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来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农民素质。通过新的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来加强村委会的管理,促进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着力加强农村科普教育,推进农民科学素质全面发展

着力加强农村科普教育,一是抓好农村科技带头人的示范能力培训。加大对农村中的基层干部和农民企业家培训。二是抓好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训。设置市场急需的专业,进行3个月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合格和优秀者推荐就业。三是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业能力培训。培训单位可与企业“定单”的形式,以需求为导向,有目的地开设所学科目,培训完后安置就业,以有效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四是是抓好流动劳动力的适应能力培训。根据流动人口的年龄、技能、文化程度,实施分类培训,对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进行合理安排,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法制及专业技能等方面。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科普素质科学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科学拔牙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