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谢赫六法”看“三远法”

2017-01-24 08:14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郭熙谢赫气韵

刘 姗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从“谢赫六法”看“三远法”

刘 姗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北宋时期,中国山水画及其理论已成蔚然大观,画坛之上人才辈出、群星生辉,从众多画家中脱颖而出的就是郭熙,《林泉高致集》就是其代表作品。南齐谢赫也是著名的理论家,他的《古画品录》就是杰出的代表,他提出的“六法”被历代画家所认可。“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三远”作为一种方法或是一种认识,不仅继承了谢赫“六法”而且又有发展。

六法;三远;继承

北宋时期,中国山水画及其理论已成蔚然大观,画坛之上人才辈出,众多画家中脱颖而出的就是郭熙。《林泉高致集》就是北宋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约1000—1090年)及其子郭思合撰的画学著作。前有郭思所作之序,后有翰林学士许光凝于政和七年(1117)所作之跋。正文分别为《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 郭熙在理论方面首先吸收了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观点,然后发展成为“预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身即山川而取之”。

南齐谢赫也是著名的理论家,他的《古画品录》就是杰出的代表,他提出的“六法”被历代画家所认可。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郭熙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郭熙在其著作中很明显地继承了谢赫的理论思想,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索郭熙如何对“六法”进行继承和发展的。

一、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郭熙提出的“三远”是一种创作方法,目的就是让画面更加生动、富有意境,“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三远”也是郭熙为了使画面达到这样的“可居可游”而提出来的,当画面具有了“可居可游”的妙意,那么“气韵生动”也就可以体现出来,所以三远法能使画面“可居可游”使“气韵生动”。

二、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谢赫使用“骨法”则已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郭熙在书中明显指出何为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同时指出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告诉我们画面画山的时候要注重这三种不同的形态,由于这三种不同的形态它呈现出来的是“突兀、重叠、缥缈”,那么在画家的画中也应该是这样,如果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对这三种不同的形态采取同一种笔墨,那画面将不会产生相应的效果,比如李思训在画山石的时候采用斧劈皴,他画的山石就格外挺拔和结实,王蒙的牛毛皴,细小、繁密,因此他的作品表现为“密不透风、黑、厚、重”。可见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要想表现“突兀、重叠、缥缈”,就要做到“骨法用笔”才可实现。

三、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序》)”加以说明了。“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首先,这三远的定义来自于对现实的模仿,古人经常立于高山之上,欣赏着自然之妙,当大自然的景色映于眼帘时,或吟诗或作画。唐代大诗人李白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庙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诗性大发,写了一首《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诗人在作诗时用了夸张手法,体现出藏经楼的高,可见也是对楼高的一种模仿,如果他只在寺庙里,而未去藏经楼,估计我们也不能领会藏经楼的高,也无法欣赏到这样的好诗了。其实作诗和作画有相通之理,只不过一个表现为语言,一个表现为笔墨。自山下而仰山颠、自山前而窥山后、自近山而望远山,其实都是我们观察自然的角度,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出不同的景色,如果我们想要把这不同的景色展现在画面上,就要去仔细看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风景究竟有何不同,只有将不同表现出来,才能体现不同。

四、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随物”。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随色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象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已足以说明。比如: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那么我们可以用现在的话叫“仰视”,也就是说我们在仰视一座山峰,用这种角度表现为“清明之色”。不同的类型,采用的不同色彩既是三远表现的,也是“随类赋彩”要体现的。

五、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说绘画的构图。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高远、深远、平远是以三种不同的角度来观看的,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关系,在作画时就应该安排好,如果在画幅尺度特别短的地方想要表现高远之势,就显然不行,表现“深远”就要体现出深度,如果远近关系不足,则无法体现,所以画家在画之前就应该考虑好,怎么画,如何画合适。

六、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始皇本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四方。”顾恺之也曾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郭熙的“三远”的定义首先是对大自然这一天然作品的摹写,把自然景色反映到画面中来,同时“三远”法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就是让画面更加饱满、生动,因此掌握了这种手法,不管是摹写大自然还是自己创作,都可以画出理想的效果。

七、总结

“六法”其实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三远”作为一种方法或是一种认识,不仅继承了谢赫“六法”而且又有发展。这些都是古人对天人合一认识论,赋予了强烈的墨、色、章法与造型,作为一个艺术体系,体现了独立的价值和品格,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将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启示。

[1]包莉秋.《林泉高致》中的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2]晏莹.简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D].山东大学,2008.

[3]于一冰.《林泉高致》的境界及其对宋元山水画影响[D].山东大学,2011.

A

猜你喜欢
郭熙谢赫气韵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谢赫·古画品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大树爷爷
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西汉秘密花园
谢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