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论视野下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问题研究

2017-01-25 07: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戒毒管理局
中国司法 2017年5期
关键词:越轨吸毒者戒毒

李 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戒毒管理局)

标签理论视野下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问题研究

李 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戒毒管理局)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成功回归社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强戒人员彻底摆脱毒品的依赖,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份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强戒人员回归社会后,能够自觉远离毒品,不再受毒品的诱惑,能够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本文试图从标签理论出发,分析强戒人员难以顺利回归社会的原因和对策,以期为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一、标签理论概述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 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 Becker)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次级越轨”,进而踏上“越轨生涯”①莱默特(Edwin M.lement):《社会病理学》,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第23页。。在社会学里,越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对其所属群体、社会或文化体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期待的偏离,严重的越轨就是违法和犯罪②。

标签理论认为,所谓越轨和违法犯罪行为是一种人为的主观东西。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任何行为从其本质上来说是越轨的,某种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社会给行为人贴上了一定的标签,社会反应才是越轨的成因。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毋庸置疑,标签理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片面夸大了外界评价的作用,将越轨的责任完全推到贴标签者的身上,否认了越轨行为与行为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它对标签化的后果进行了简单化的解释,无法解释越轨行为的最初来源,也无法回答被贴标签后停止越轨的事实存在。但是,标签理论运用互动的理论,把社会反应与行为人视为互动的双方,强调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的相关性以及权威者贴标签对行为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做好强戒人员回归社会相关工作也有深刻的启示。

二、社会标签在强戒人员回归社会进程中的正功能

对于强戒人员来说,“吸毒者”或“瘾君子”这种称呼本身就是一种标签。从表面来看,这种称呼并没有不当,只是客观地表明了事实。但是这张社会标签含有道德上的谴责,有些时候还是导致强戒人员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限制的原因。但是社会标签本身也有其正功能。

首先,对强戒人员的这种社会标签符合社会公正的原则。因为曾经施行的违法行为而受到道德舆论等方面的谴责符合社会公正原则。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来看,任何恶或错误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惩罚。当然这些惩罚在形式、程度及主体上会不相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抑恶,才有利于社会心理的恢复和平衡。

其次,标签有助于抑制强戒人员的再次违法犯罪行为。因为标签本身含有谴责和约束,在强戒人员背负标签的时候,他们会处在一定程度的谴责和约束之下,这种谴责和约束既来自社会和他人,也来自强戒人员自己,从而能够对被标签者的再次违法犯罪行为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最后,对强戒人员的这种社会标签能够对吸毒行为起到一般预防的作用。一般预防是指对社会上的不特定的一般人群的预防。根据人类行为的功利性,人们总是更愿意从事那些受到褒奖的行为,而摒弃那些受到非难和指责的行为。社会标签带来的这种声誉上的不利,能够使人们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可以起到一般预防的效果。社会标签的这种影响更多的时候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是通过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社会的一些规则,并将之内化,从而达到抑恶扬善及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效果。

因此,社会标签现象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就是因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正功能,能够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符合社会的公正原则,并使人们因为违法而受伤的心理得以恢复。

三、标签理论视野下强戒人员回归社会面临的困境

实践证明,对强戒人员来说,社会标签的负面影响往往大于它的正功能,社会标签会影响到他们解戒后的生活,阻碍他们与社会的融合过程,并成为导致其复吸、再次违法犯罪的因素之一。

(一)吸毒亚文化的侵蚀

众所周知,全球化背景之下,国际国内毒品形势日益严峻。由于社会标签的存在,导致社会对强戒人员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歧视,这样一来,强戒人员内部相互鼓励与支持,形成了浓厚的亚文化。吸毒亚文化是和当今社会背道而驰,但是在吸毒人群内部却是公认的真理。强戒人员会受到社会的排挤,但是绝对不会受到吸毒团体的排挤。相反的,强戒人员在解戒之后,他们依然会被以前所属的团体接收。在他们看来,强戒人员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是违反社会法律的行为,也不会因此而受到惩罚。

(二)社会主流文化的排斥

社会标签会使社会大众对强戒人员产生歧视,将强戒人员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标签可以迅速地将人进行分类,所以社会很容易将强戒人员与普通人群进行区分。因为吸毒行为是一种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的放纵行为,所以强戒人员就会受到社会正常人群的歧视与孤立。也是由于社会标签的存在,导致强戒人员被排挤在社会的边缘地带,他们的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就业、家庭、婚姻以及人际关系等。在社会中,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一般都是通过他人。而强戒人员认识自我时,他人就会描述强戒人员的负面标签,长此以往,强戒人员就会把自己想象成大家描述的那样,这大大提高了复吸的可能性。

(三)泛化回归社会教育,缺乏去标签的实效性

根据标签理论,人们在社会完成标定之后,忽视了这些越轨者改过自新的事实和回归社会的可能,那些有色的“标签”会伴随越轨者一生。不仅对强戒人员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且对社会发展也极为不利。目前,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主要以执法管理为中心,多是提供医疗戒治、康复训练和戒毒常识教育,忽略了对强戒人员情感支持网的复原工作。虽然有些地方回归社会的教育已经受到重视,但其回归社会的教育基本停留在心理层面,局限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内,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并没有太大意义。

四、标签理论对做好强戒人员回归社会工作的启示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实际存在着的现象,社会标签在强戒人员回归社会进程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由于社会观念的进步, 强戒人员自己及社会都越来越注意到社会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抑制社会标签的负功能逐渐引起更多的关注。在目前,减少社会标签的负面影响,促进强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正确看待强戒人员

吸毒人员是违法者,也是受害者、病人。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公报,吸毒成瘾是因为毒品对脑组织产生了破坏性的作用,致使身体对毒品形成药物性依赖③施红辉、李荣文、蔡燕强:《毒品成瘾矫治概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这种依赖是被迫的,没有人会牺牲自己的健康来获得一时快感,而且很多的吸毒者都曾尝试过戒毒,但因最终无法忍受戒毒过程中的痛苦和折磨而又被迫走上复吸的道路。所以,正确看待是避免强戒人员被贴标签的思想认识基础,也是强戒场所做好教育矫治工作的前提。只有客观正确地认识强戒人员,才能使教育者本人避免产生消极心理暗示和歧视情绪,进而倾注爱心,积极主动地、耐心细致地投入到教育矫治工作中去。同时,教育者的正确看待,有助于强戒人员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保持上进心,避免在回归社会后将“后进行为”合理化,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二)启发强戒人员正确认识自我

毛泽东曾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④。标签理论实际上强调的是“越轨行为是越轨者内化外界消极评价的结果”这一观点。而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就不会被外界的主观评价所左右,也就不会将越轨行为合理化,直至成为惯性越轨,即次级越轨。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强戒人员多角度看问题,辩证地看待和评价自己,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做到既不自负,又不自卑。帮助强戒人员在回归社会后,能够学会看见自己的优点,树立追求进步的信心。

(三)努力创造良好的群体环境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精湛地论述过,每个人的自我观念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的⑤。这一表述具有标签理论特点,个体根据别人的看法认识自己,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以与他相互作用的人们对他的看法为基础的。根据这一观点,为帮助强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工作要逐步延伸出去,广泛展开社会群体的动员工作,不断提高社会化水平。一方面,要疏通家庭成员的思想,转变其对吸毒者的态度,理解吸毒者,并鼓励、支持吸毒者勇于戒毒、顽强戒毒,为吸毒者坚持戒毒增加情感动力;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普及相关毒品知识,从而强化家庭成员对吸毒者戒毒行为的监督,预防吸毒者复吸,促使吸毒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

(四)预防后进亚文化的“感染”

根据标签理论,被贴上后进标签,会制约后进群体与他人之间的正常交往,造成他们的孤独感,挫伤他们进取的积极性。这样,在失去归属感和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与其他落后人员为伍,组成后进群体,形成以叛逆特征为主的后进亚文化。因此,要加强强制隔离戒毒所后续照管和安置帮教工作,要建立健全各级组织,引导强戒人员积极参加先进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要强化组织纪律观念,严格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控制不利于强戒人员的外部联系,严防不良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五)做好回归社会的教育,让强戒人员掌握谋生的手段

由于“标签刻板效应”造成的偏见和歧视,强戒人员很难被社会重新接受。所以, 强戒人员回归社会,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作用,探索强戒人员自谋生路的道路。首先,开展知识培训,为强戒人员提供就学、就业辅导,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让强戒人员掌握谋生的手段,体验劳动带来的获得感和存在感。其次,社区为强戒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正常人一样,也有正常生存能力,鼓励强戒人员自立自强,有利于阻断强戒人员的复吸可能。

(六)做好社会层面的引导工作

从标签理论对强戒人员回归社会问题的解读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对强戒人员及其家人的标签负面影响极大。这也提示我们,在针对毒品问题上我们应该细化问题、区分对象,包括媒体的导向、政策的制定等都应该将人道主义贯彻其中,真正体现人文关怀。广大群众也应该开阔视野,打开胸怀,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宽容待人,抛开这些带有负面作用的标签,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选择和决定。

毒品是危害全球的世界性问题,戒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医学上的生理脱毒,更需要社会学和心理学上的心理脱毒。要想成功戒毒、成功回归社会、解决毒品问题,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变我们的歧视,改变我们的固有观念,打破我们的标签思维,这对营造和谐宽容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张文静)

猜你喜欢
越轨吸毒者戒毒
越轨创新的概念、测量及结果研究
越轨创新的前因、过程与结果研究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拒绝“毒”侵要打持久战
吸毒者
越轨
不抛弃,不放弃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
浅论越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