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灵哲学视域下应对笛卡儿心身二元关系的两种进路

2017-01-25 12:30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身二者哲学

刘 笑

现代心灵哲学视域下应对笛卡儿心身二元关系的两种进路

刘 笑

笛卡儿哲学确立了近代哲学主体化的发展趋势,以一种二分化的思维模式,将世界分为精神和物体两种彼此独立的实体化存在,具体体现在人身上为心灵与身体的二元对立。心身关系问题成为近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难题之一。现代心灵哲学主要是从消解二元论和修订相互作用论两条进路展开,企图克服笛卡儿哲学遗留已久的心身难题。

心身二元;心身难题;中立一元论;变异一元论

作为近代哲学起点,笛卡儿从其“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则开始,确立了近代以来主体化的哲学发展趋势。自笛卡儿将心身二者彻底割裂,建立二元论体系之后,心身关系问题令众多哲学家们头疼不已、争论不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哲学家们的解决办法主要是沿着两种进路展开的:或者是消解二元论,或者是修订相互作用论,以此来揭开自笛卡儿以来困扰人们已久的心身之谜。

一、笛卡儿:心身二元对立

笛卡儿将这两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加以区分,重新确立灵魂的地位,被看作是更高层次上向经院哲学的柏拉图阶段的回归。

(一)心身关系

在笛卡儿看来,如果不将理智的和物质的东西分开,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认识。他反对“物质能思维”的观点,认为思维是人的一种独立于物体的活动,与身体毫无关系。思维并非物体的特性,两者不能混淆。要想获得真正的认识,必须从感觉的各种成见中挣脱出来,将心灵与身体,精神与物质区分开来,认清各自的特性与功能。人作为感性与理智性活动并存的双重性存在,能够形成感觉、想象,产生各种情绪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

笛卡儿在其六个沉思及对反驳的答辩中,分别从怀疑的、本体的和认识论的角度对心身二元对立进行了证明。心灵与实体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实体。它们在本性上就是两个各自独立、互不相容实体存在。精神的属性是思维,是不可分的,物体的属性是广延,是可分的,而且二者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行为和样式。[1]“我有一个清楚分明的我自己的观念,即一个思想而无广延的东西;我有一个分明的肉体的观念,即一个有广延而不思想的东西”,[2]心灵和身体,精神和外物是真正地、实实在在地有分别的,不同的。

(二)心身难题

笛卡儿对心身二者的彻底划分,走向了彻底的二元论。既然心身是如此地有分别,它们又如何能够统一呢?笛卡儿并不否认灵魂和肉体,心和身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统一的。“这种实质的结合并不妨碍我们能够对于单独的精神有一个清楚、分明的观念或概念”。[3]为了找到二者统一的桥梁,他求助于身心交感论,或身心作用论。时而说心身的结合就像重力和物体的结合,时而说感觉是心身结合的最好证明,时而说灵魂就居住在大脑中,时而又说灵魂是居住在大脑的“松果腺”中。归根究底,笛卡儿在论述心身统一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有广延的肉体和无广延的精神如何相互结合并相互作用?精神无论是分布到全身各个部分,还是最后退缩到一个小小的腺体,这个腺体无论如何小,它仍然是一个有广延的物体,二者的结合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心身关系问题是笛卡儿第一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他自身无法解决。随着近代哲学画卷的展开,它已经成为了整个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长久的主题,演进到现代哲学延展到“心物关系”问题,“心身关系”与“心物关系”二者外延上不相等,但问题的实质是同一的,即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进路之一:消解二元对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唯物主义逐渐占据现代哲学的舞台,哲学家们倾向于将精神现象物质化,将其等同于一种具体的物质现象,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心身二元的难题。代表思想有中立一元论、现象主义、物理主义或行为主义、同一理论及知觉现象学。

(一)中立一元论

中立认为世界都是由“中立性材料”构成的统一体,原初世界不存在精神和物体、心灵和身体之分,所谓主客不过是对这种经验统一体的再认知,他们只是同一经验不同角色和功能的特殊体现。

罗素则认为,感觉主体是不必要的假设,要用“奥康姆剃刀”将其剔除,作为物理及心理世界所共有的感觉,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任何关系的建构。感觉是相较于心物而言,处于逻辑上的第一位。外物是作为“事物”序列的样相存在,样相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事物”序列只是逻辑上的构造。感觉为心灵提供材料,知觉情感等各种精神现象都可归于感觉,不同事物实质上是由不同感觉材料按照不同的关联方式形成的殊相。心和物都不过是感觉材料不同排列方式的结果。借记忆连锁的部分归于心灵,靠因果规律的部分归于物理世界。只要理解并抛弃掉所谓“主客体”,问题就会简单化,笛卡儿哲学延续至今的心灵和身体或外物的二元分立困境就自然而然的被消解掉了。

美国实用主义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是中立一元论的典型代表。他将作为世界基础性的终极实体称为“纯粹经验”,纯粹经验指“当前的瞬间场”,是未经限定的潜在的现实性,是含混模糊的,单纯的。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质料,不仅蕴含着心灵与外物,而且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内含于其中。心灵和身体不过是同一段纯粹经验不同关系或功能的体现,是人的理智对纯粹的经验之流进行反思切割的结果,本质上没有任何的不同。当这种原初的经验之流被注意——被赋予意义,呈现为经验对象的同时,认知主体也就随之产生,二者是共生共存,彼此依赖的。没有客体对象的存在,主体也不会存在,同样,没有认知主体的存在,客体也就无从谈起。笛卡儿哲学乃至传统哲学之所以陷入心身二分的困境,正是因为他们将这种反思性的第二级结果当做第一级的原初性的本原,才会使得心身、主客体变成性质毫不相同的独立实体,以致无法解决二者的统一难题。

(二)现象主义

现象主义是对感觉材料进行分析的一种理论,主要是从广延性和空间概念着手来解决心物关系、心身关系。现象主义认为广延性或空间成为心灵与外物共有的属性,取消掉笛卡儿哲学区分心灵与身体前提依据,从另一角度上消解掉心灵与物体、心灵与身体、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

罗素认为不仅外部物体具有空间关系,心理事物也同样具有空间关系。这两种关系同知觉空间和物理空间具有大致上的对应关系。

石里克延续了罗素的思路,批判以空间广延来定义物理形体的方法,提出正是这种错误的定义、混乱的概念,才导致心身难题的产生。他认为心灵不是排除在空间之外的存在,空间广延作为主观的直观形式,也同样应该归属于主观世界,除了物理空间还有心理空间存在。这是传统哲学所遗漏的,他们混淆了物理对象的广延属性与精神世界的广延属性之间的区别,笼统的表明物体是有空间的,而精神没有空间,才会形成心身难题。

(三)物理主义或行为主义

物理主义或行为主义也是消解二元论的思想之一,代表人物主要有卡尔纳普、赖尔、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求助于物理世界的物理语言,认为其具有可以描述一切事物的普遍性,甚至所有的心理学的句子和命题都可以描述为物理语言和物理行为。因为人生活在一定的时空之中,因而这种可观察性意味着能够还原为物理语言。这种心灵概念的物理化做法,使得心理的东西变成物理的东西,心身难题也就迎刃而解。牛津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赖尔否认精神的私人性,强调人们行为方式的客观性,精神性的心理活动是可观察的客观性行为,而非实体性存在。他指出,笛卡儿将心灵与身体分割开来事实上犯了“范畴错误”,即将心、精神放进不包括二者的范畴之中,而实际上,要在身体和行动之外寻找精神性的实体,将精神看作是不同于身体的东西,是荒谬的。赖尔同卡尔纳普一致运用逻辑行为主义的方法消解心物二元的难题,强调客观性,否认人内部纯粹私人的世界存在,否认意识经验的实在性,认为意识经验都可以被阐释为身体的某种行为方式。

物理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另一种表现为反对“第一人称”和“意识私人性”的观点。自笛卡儿以来,对于心灵、意识的把握,一直是“第一人称”景观[4]占主导地位,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心理状态的私人性;二是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具有直接性和优越地位。这两个观点受到了现代心灵哲学家们的强烈抨击,代表人物之一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提出,关于外部世界的感觉是同一共同体中的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心理现象是主观的,但不是私人的。在共有感觉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内部感受必须运用公共语言中的共同概念进行表达,这样交流才会成为可能。语言必须在公共性的规则中才能够得以生存,规则是形成语言的必要条件。

(四)同一理论

同一理论,亦称为“等同理论”,顾名思义,是将心理状态同大脑神经系统的生理状态等同起来,拥有思想、信念、情感等心理现象的细胞状态,同生理活动的细胞状态是一致的。

阿姆斯特朗的“中枢状态唯物主义”就是代表之一。他首先承认心灵性东西的实在性,避免了行为主义否认心理事件的缺陷;其次,他将心理事件的意义同外在的物理行为挂钩,提出主体任何的活动都可以“翻译”成大脑神经系统自身的脉冲波动。大脑及其附属物是身体的重要部分,将行为原因归于纯物理对象,心即大脑,不过是物质形式的一种特殊排列,即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心理状态和过程等同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状态和过程,心身二元问题被转化成神经生理学的细节问题。

(五)知觉现象学

知觉现象学的典型代表是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他只承认一个主体的存在——身体,因为我们作为知觉主体的存在始终是以身体在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用身体去感知,去把握,以身体形式存在于世界之中。他承认精神性的存在,但是将其融入到身体之中,二者一体化,即身体灵性化或精神身体化。梅洛·庞蒂所强调的身体不同于传统所理解的绝对生理性的存在,而是作为知觉主体去体验世界、认知世界的方式,并且能够将意义投射于周围具体化的物体与世界之中。主体即身体,主体在关联身体与世界的本质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性的实现。

笛卡儿乃至传统哲学家们之所以会出现心身二元的难题,在于他们混淆了“自己的身体”和“现象的身体”,前者为我们正在经验世界时的身体;后者指的是将身体作为观察对象加以注意,即生理学家研究的身体。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凭借身体经验把握世界时,常常会忽略掉身体的存在,身体具有“透明性”,身体的各个部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发生作用,如果不刻意注意,则将很容易忽视身体在经验中的作用。精神实质上只是身体的一种表现。笛卡儿正是犯了此错误,认为人的本质是没有身体的,将作为表现形式的精神当做是原初性的实质加以实体化,导致心灵与身体的二分,使得二者的勾连何以可能成为哲学史上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进路之二:修订相互作用论

笛卡儿在提出心身二元对立后,又对实现二者的统一做出了努力,提出身心交感论,即心身相互作用论。心与身二者互为因果,灵魂居住于大脑的松果腺之中,以神经系统为桥梁与身体相互勾连;外部对象刺激感官,神经传入大脑,通过大脑的活动,使灵魂产生感受知觉。心灵作用于身体,身体作用于心灵,二者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现代心灵哲学中有一些哲学家并没有完全抛弃掉笛卡儿的心身二元的观点,而是吸取同时代或不同时代哲学家们观点的精粹,对笛卡儿的相互作用论加以修正。

(一)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将心身看作是具有因果相互作用的复合统一体,不仅心灵与身体具有相互作用,与其他心理状态也同样存在因果作用。它不再着力研究构成复合系统的材料究竟是什么,而是考察系统能够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普特南作为机器功能主义的典型代表,他将心理性质同功能性质相勾连,电脑功能的实现得益于硬件的组装构造,类比可得,心理功能的实现则是由于各种生理有机体的功劳。心理状态实际上具有各种不同的实现的可能性,功能主义者将心理规则同类似于“如此有机体具有如此的描述”功能规则相等同,在事实层面解释了有机体行动的原因。认为笛卡儿的心和身是一种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二者作为实体悬置不论,只探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又一层面和角度上解决了笛卡儿哲学的心身难题。

(二)变异一元论

美国哲学家唐纳德·戴维森承认一个实体的存在,但是对这一实体的描述可以采用心理解释和物理解释两种方式,表现为实体一元论加描述二元论。他区分了两类词语,分别是:用来描述物理事件、遵循严格因果规律的纯粹物理词语,具有意向性心理属性的、不能完全用因果规律进行解释的、日常用来解释心理事件的词语。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但并非是严格对应的,意向性作为心理状态的属性,心理事件是反常的、变态的,使得其无须一定要在物理世界中寻找到与之对应的事件活动,没有任何规律能够使我们像物理主义那样将心理活动还原为物理活动。

戴维森的变异一元论是实体一元论同描述二元论的结合而成,否定了不同形式的还原论。一种还原的节点在语词,通过心理语词物理化,实现心理事件解释为物理事件;另一种则是通过因果规律,将心理范畴的属性同物理范畴的属性相关联,为彼此之间的还原奠定基础,提供可能。

笛卡儿的心身关系之谜对现当代心灵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空间和可能性——心身区别与心身因果作用,争议主要是集中于这两方面展开。心灵哲学各代表流派分别提出各自的研究观点,主要沿着消解二元论和改进相互作用论的两条进路进行。但是哲学家们的观点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需要探讨和商榷之处,心身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笛卡儿的心身关系难题,不单是形而上学层面上的,更应该引起科学层面上的关注,随着神经生理学等现代科学的发展,心身之谜的神秘面纱也会被逐渐揭开。

[1]张冠杰.笛卡儿认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3.17.

[2]陈俊杰.心灵哲学视阈下的笛卡儿心身关系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16.

[3]【法】笛卡儿(庞景仁译).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与答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31.

[4]冯俊.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以法国哲学为重点的西方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

(责任编辑 丛文娟)

刘笑,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 250358)

B565.21

A

1672-6359(2017)04-0072-03

猜你喜欢
心身二者哲学
我受够了!
前言
——绿色心身治疗技术在老年心身疾病中的运用
菱的哲学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译经